《预防医学》第二十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十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要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急性化学中毒的应急处理•电离辐射损伤的应急处理第一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概述•国家先后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的相关条例和法律。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1.突发性2.普遍性3.非常规性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1.特别重大事件(Ⅰ级)2.重大事件(Ⅱ级)3.较大事件(Ⅲ级)4.一般事件(Ⅳ级)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危害1.人群健康和生命严重受损2.造成心理伤害3.造成严重经济损失4.国家或地区形象受损及政治影响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主要内容1.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4.善后处理5.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6.预案管理与更新(2)应急反应措施1.各级人民政府2.卫生行政部门3.医疗机构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卫生监督机构6.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应急反应措施——各级人民政府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应急反应措施——各级人民政府3.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故:4.疫情控制措施:5.流动人口管理:6.实施交通卫生检疫: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应急反应措施——各级人民政府7.信息发布:及时主动、准确把握,实事求是,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8.维护社会稳定: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及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工作9.开展群防群治: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应急反应措施——卫生行政部门(2)应急反应措施——医疗机构1.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2.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3.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应急反应措施——医疗机构4.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5.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6.开展科研与国际交流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应急反应措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3.实验室检测:4.开展科研与国际交流:5.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6.开展技术培训: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应急反应措施—卫生监督机构1.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2.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开展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等的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3.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应急反应措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调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技术力量,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口岸的应急处理工作。2.及时上报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情况变化。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定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试行)》由卫生部于2007年1月16日颁布。本方案适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试行)》一、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点和事件分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点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分级Ⅰ级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Ⅱ级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个省多个县(市)发生;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Ⅲ级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一、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点和事件分级(一)统一领导、分级响应的原则(二)及时报告的原则(三)调查与控制并举的原则(四)分工合作、联防联控原则(五)信息互通、及时发布原则二、工作原则三、应急处置的组织及职责专家组的组成和职责1.专家组的组成2.专家组的主要职责3.专家会商医疗卫生专业机构的职责和分工1.医疗机构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卫生监督机构三、应急处置的组织及职责四、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核实与判断1.核实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出专业人员。2.判断根据核实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判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否存在。若确认疫情存在,应对其进行初步判断,并制定初步的调查方案和控制措施。病例调查及分析1.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搜索类似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入户调查和社区调查。2.初步分析统计病例的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病程等指标,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及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四、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四、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提出病因假设1.从临床、流行病学基本资料入手,寻找病因线索2.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验证病因1.流行病学病因验证2.实验室证据3.干预(控制)措施效果评价4.如果通过验证假设无法成立,则必须重新考虑或修订假设,根据新的线索制定新的方案。四、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五、现场控制措施(一)无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二)有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六、临床救治原则疑似非传染性疾病的救治1.疑似食物中毒2.疑似职业中毒迅速脱离现场防止毒物继续吸收对症支持治疗七、防护措施防护原则一般来说,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处置初期,如危害因素不明或其浓度、存在方式不详,应按照类似事件最严重性质的要求进行防护。一旦明确病原学,应按相应的防护级别进行防护。七、防护措施防护服的分类A级防护:能对周围环境中的气体与液体提供最完善保护。B级防护:适用于环境中的有毒气体(或蒸汽)或其他物质对皮肤危害不严重时。C级防护:适用于低浓度污染环境或现场支持作业区域。D级防护:适用于现场支持性作业人员。七、防护措施1.疑似传染病疫情现场和患者救治中的应急处置防护2.疑似放射性尘埃导致疾病的应急处置防护3.疑似化学物泄漏和中毒导致疾病的应急处置防护七、临床救治原则疑似传染病的救治在感染性疾病尚未明确是否具有传染性之前,应按传染病进行救治。治疗原则:隔离病人,病原治疗,一般治疗与病情观察和对症治疗。第三节急性化学中毒的应急处理一、急性化学中毒的概念与特点急性化学中毒(acutechemicalpoisoning)常发生在意外事故/事件中,发病突然,病变特异,演变迅速,可大规模杀伤人、畜。急性化学中毒的概念急性化学事故是指一种或多种化学物释放的意外事件,短时间内损害人体健康或污染环境,使机体引起中毒病变,化学损伤、残疾或死亡。化学事故的类型从救援角度出发,一般可分为两类:一般性化学中毒事故和灾害性化学事故。一、急性化学中毒的概念与特点一、急性化学中毒的概念与特点急性化学中毒特点1.发生突然,防救困难2.病变特异,演变迅速,可大规模杀伤人、畜3.扩散迅速,受害广泛4.污染环境,不易洗消5.影响巨大,危害久远二、急性化学中毒的临床表现在短时间内吸入或吸收较大量的化学毒物,迅速造成人体发病的称为急性化学中毒。毒物在吸收、代谢、排泄过程中可给人体组织、器官造成直接或继发性损害。其损害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神经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循环系统损害、消化系统病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及泌尿系统损害。三、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断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断原则诊断的关键是掌握吸收毒物(病因)及吸收毒物后引起损害(疾病)的根据,综合分析其因果关系,做好鉴别诊断,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诊断的分析方法1.病因诊断根据中毒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2.定位诊断根据中毒的临床表现,推导毒物作用的靶器官或病变部位进行诊断。3.鉴别诊断。三、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断诊断分级及管理根据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按中毒程度分为观察对象(刺激反应);轻度中毒;中度中毒;重度中毒。三、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断四、急性化学中毒的急救原则现场急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可降低伤亡率,减少并发症、后遗症。(一)现场处理要点(二)现场医学救援要点(三)急救处理要点(四)综合排毒措施第四节电离辐射损伤的应急处理电离辐射事故(radiologicalaccidents):电离辐射源失控引起的异常事件,直接或间接产生对生命、健康或财产的危害。急性电离辐射损伤:人体一次或一定时间(数日)内遭受体外大剂量强透力射线或比较均匀地全身照射仪器的损伤称为。引起急性电离辐射损伤的下限辐射剂量一般为1Gy。概念一、电离辐射事故的放射防护对电离辐射事故进行干预所遵循的防护原则1.为避免发生非随机效应,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限制个人的受照剂量,使之低于可引起非随机效应的剂量阈值。2.应限制随机效应的总发生率,使其达到可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值。3.采取任何一种防护对策时,应进行最优化的判断和权衡。对电离辐射事故评价二、工作人员应急照射的剂量控制应急照射(emergencyexposure)异常照射的一种,指在发生事故之时或之后,为了抢救遇险人员,防止事态扩大,或其他应急情况而有计划的接受的过量照射。二、工作人员应急照射的剂量控制1.应急照射必须事先经过周密计划,由本单位领导及防护负责人批准。参加应急的人员是受过专门培训或熟悉情况的专职人员,一生中只限于一次。2.应急人员在一次应急事件中的受照剂量不得超过一定剂量当量水平。3.为了抢救生命或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有必要接受高于上述剂量时,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本标准所列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权衡利弊做出决定。二、工作人员应急照射的剂量控制4.应急人员在参与抢救工作时,应采取安全可靠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内、外照射和表面污染。5.接受应急照射前,可事先使用抗放射药物。6.对接受应急照射的人员给以医学观察,并将其受照剂量和观察结果详细记入健康档案。三、电离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原则(一)对电离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的一般原则(二)外照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原则(三)内照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原则四、放射性污染控制的原则1.沾污事故有人体污染、室内污染和室外环境污染三种情况。2.发生污染性事故时,首先控制污染,保护好事故现场。3.隔离污染区,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随意出入现场。4.进入污染区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具,通过缓冲区进入污染区。四、放射性污染控制的原则5.放射性物质污染表面的限值任何表面受到放射性污染,应及时采取综合去污措施,尽可能清洗到本底水平。6.个人去污时用肥皂、温水和软毛刷认真擦洗:洗消时要按顺序进行,先轻后重,防止交叉污染。7.受过严重放射性污染的车辆或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