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高等数学》适用专业:计算机、信息、机电、数控、微电子、冶金1.前言数学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科学,是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描述,进而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且进行广泛应用的科学。数学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特别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的结合愈来愈紧密,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繁杂的信息作出最优的判断和选择,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而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1.1课程的性质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高等数学是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将为今后学习工程数学、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为这些课程的提供必需的数学概念、理论、方法、运算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为适应迅猛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公司企业输送相应层次的技术人才,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必须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学生基本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和素质。1.2课程基本理念(1)优化课程结构,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应突出“应用”的主旨,从而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国际化趋势相适应,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衔接。(2)以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为其它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从而数学的基础性地位无可替代,更不能偏废。但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高等教学在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同时,应充分遵循“学有所用”、“学有所需”的原则,而在一切的教学过程中,都要从能力培养出发,发掘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思维,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素质。(3)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高等教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调整,而内容的是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之上。而教师也不是被动的,应调动一切可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和实践提供有效的知识工具和良好的思维素质。(4)加强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整合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5)构建本课程新的评价体系,考察学生的“输出”能力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但以往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而且评价的价值取向犹为偏颇。所以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从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数学知识的运用。总之,评价的结果优劣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144学时。2.课程目标2.1总目标本课程的总目标是要通过对高等数学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关专业课及工程数学须使用,适应未来工作及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生活、事业的全面充分的发展;使学生既具有独立思考又具有团体协作精神,在科学工作事业中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攻克难题;使学生能敏感地把握现实社会经济的脉搏,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发展,做时代的主人。2.2具体目标2.2.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1)了解微积分的发展史,认识微积分的重要性、抽象性、实用性,进而认识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的运算法则,能够熟练计算一般函数间极限。(3)理解导数微分的概念,掌握导数微分的运算法则,能够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导数与微分。(4)理解积分的概念,掌握积分的运算法则,能够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积分。(5)了解微分方程的概念,熟练掌握一些简单的一阶微分方程的解法,掌握几种简单形式的二阶微分方程的解法。2.2.2数学思想与能力运用方面的目标(1)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通过对极限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无限的思想观,并使学生能用“分割求和取极限”的思想方法求一些诸如无穷数列和、图形面积等问题。(3)通过对微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建立实际问题的模型,理解诸如最值方面的问题,并能分析、推证、解释跟最值有关的一些现实现象。(4)通过对积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微元法”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诸如求面积、求体积、求功等问题。(5)通过对生分方程的学习,使学习初步掌握综合运用微积分的能力。(6)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将数学思想扩展到其它领域的能力。2.2.3科学观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1)具有高尚的科学观,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反对迷信邪教。(2)有较强的求知欲,逐步进步,崇尚科学思维,有较强的毅力,不怕困难,有信心战胜它。(3)热爱生活,有团结协作精神,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4)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课程内容和要求序号学习目标知识内容及要求一函数1.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要素。2.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了解函数的周期性和有界性。3.了解反函数、复合函数的概念。4.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形;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5.能建立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二极限1.了解极限的定义,并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极限思想的理解。2.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3.了解极限的两个存在准则(夹逼定理和单调和界定理),掌握两个重要极限。4.了解无穷大,无穷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三连续1.理解函数连续的概念,会判断间断点的类型。2.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3.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值定理、介值定理和极的存在性定理。四一元函数微分学1.理解导数与微分的概念。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2.熟练掌握导数与微分的运算法则以及基本公式。能熟练地计算初等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3.会求隐函数及参数方式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导数。4.理解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5.掌握罗必塔法则。6.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7.会求函数的极值,能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函数图形的凹凸,会求曲线的拐点。掌握函数图形的描绘方法。8.能解决最值的应用题。五一元函数积分学1.理解不定积分、定积分的概念及基本性质。2.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法,掌握较简单的有理函数的积分。3.熟练掌握牛顿——莱布尼兹公式。4.掌握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5.掌握定积分的微元法,会用定积分计算相关的几何量与物理量。6.了解广义积分的概念,会求简单的广义积分。六常微分方程1.了解微分方程的概念以及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的概念。2.熟悉掌握一阶线性可分离变量的方程的求解方法。3.熟练掌握一阶线性齐次方程的解法,掌握一阶线性非齐次方程的解法,会利用常数变易法解一阶线性非齐次方程。4.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的结构。5.熟练掌握二阶线性常系数齐次方程的解法。6.掌握几种简单形式的二阶线性常系数非齐次方程的解法。七多元函数微积分1.理解多元函数、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2.会求多元初等函数的偏导数.并会运用复合函数求导法则.3.会求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方程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方程.4.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并了解多元函数条件极值的概念,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解一些简单的多元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应用题.5.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知道二重积分的性质.掌握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系下和极坐标系下的计算方法.并会用二重积分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题(体积、质量).6.了解曲线积分的概念和性质;会计算简单的曲线积分.八级数1.理解数项级数(收敛、发散、和)的概念,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级数的基本性质2.掌握正项级数的收敛性的判别法(比较判别法,比值判别法),几何级数与p-级数的收敛性,交错级数的莱布尼兹判别法.3.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点,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4.知道幂级数的基本性质,会求幂级数的收敛半径与收敛区间.4.实施建议4.1教材编写教材为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程教学的重要教材编写应以《标准》为基本依据,要充分提供生动素材,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教材的编写应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教材的编写还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应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弹性。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与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结合。因此,根据《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和少而精的原则,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注意讲清概念,减少数理论证,注重学生基本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内容通俗易懂,既便于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努力体现专业特色。在内容的组织上,在保证相对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来组织编排内容,并及时配备与教材内容吻合,灵活多样难度量适中的习题。在内容的呈现上要形式多样化,力争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这样就要求文字描述简洁明快流畅、多配图形,版面整洁新颖,从而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为师生所喜爱的教材。4.2教学建议为实现本课程的目标,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标准》提倡多种教学形式。广大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下面就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和参考案例。(1)落实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科学素质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能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倡导探究性学习,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贯彻在我们的全部教学活动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仅仅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就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极大的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