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7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开展总是参与该活动的行为主体在一定的动力支配下发生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同样需要相应的动力来推动和加速。从系统的角度来考察,构成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要素来自许多方面,这些要素也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动力。“机制”一词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常被看作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结构功能及其所遵循运行规则的总和。那么,将企业技术创新涉及因素纳入一个系统来考察,其动力机制就是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动力要素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有机联系方式和作用形式,主要涉及“什么力量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目标靠什么力量来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等问题。7.1企业内部动力的构成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主体,企业是否选择创新取决于创新活动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高低或风险大小。所以,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高低,技术创新成功可能性大小,技术创新活动相对于非创新活动的收益,以及企业对创新成果占有程度等的各要素都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是指企业利用其创新能力实现利13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益目标的过程中,由企业内部产生的推动创新活动开展的力量。内在动力主要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要素,技术创新的能力要素和技术创新的文化要素。7.1.1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要素企业技术创新利益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所能够获得的各方面满足,它是企业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利益的追求过程,就是技术创新利益目标的实现过程,因而创新利益的大小具有诱导和进一步激励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双重功能。当一项创新活动开始之前,对创新利益的预期会诱导企业选择这项创新,当创新成功后,巨大的利益会激励企业继续创新,同时也会诱导其他企业加入创新的行列。从技术创新的利益形态看,它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从利益分配对象看,它涉及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在企业职工中,经理与职工,创新人员与非创新人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我们知道,企业厂长(经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科技人员的智力优势对技术创新成功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其能否在技术创新利益分配结构中占有优势地位是形成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动力的关键,由于技术创新所具有高风险性和收益滞后性,对厂长(经理)而言,如果任期过短,或不稳定,选择创新可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滞后期相当于“无穷大”。因而厂长(经理)倾向于选择滞后期较短的急功近利活动,因为任期越不稳定,厂长权益越大,如果分配政策不合理,造成创新与否对厂长利益无大影响,则厂长也不会有充足的技术创新动力。对于创新人员而言,由于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借助参加技术创新来增长知识与才能,以及各种非物质利益方面需要的满足,其在技术创新上相对有远见,其选择的参照人员主要是企业内13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部有关人员,因此,改善内部对科技人员奖惩制度,打破科技人员内部分配上的“大锅饭”,均能增强创新人员的创新动力。综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而言,预期创新收益的大小决定企业是否选择创新,就企业内部而言,厂长(经理)和科技人员是否在收益分配中占具优势,决定了企业创新内部动力的强弱。增强厂长(经理)技术创新的动力,需要从改善宏观环境入手,处理好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与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增强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动力可从改善企业内部报酬政策入手,协调好企业内部科技人员与其他人员,科技人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7.1.2技术创新的能力要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作用,获得创新收益的实力及可能性。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利益目标的有机结合产生并强化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动力。同时它又是为实现企业的创新目标提供保障。企业创新能力包括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财务能力和营销能力等多个方面(详细内容见本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判与提高一章)。企业在创新前会对创新所需投入与产出、竞争对手所拥有的创新能力与自己的创新能力相比较,判断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和可能获得的竞争优势,以决定是否进行创新活动。一般而言,创新能力弱,会导致创新成功的信心不足,信心不足则动力不大;反之创新能力强则信心足,信心足则动力大。当然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外部来源得到改善,如可通过风险投资获得创新所需资金,可通过与外部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联合弥补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的不足。13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7.1.3企业文化要素企业文化既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动力,又是实现创新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条件。关于企业文化的含义目前国内外企业界与理论界的看法大致分为两种:从狭义上看认为企业文化仅仅包括企业的思想、意识、精神、习惯与感情领域。从广义上看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我国实践情况看,较普遍地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最高目标及行为规范。作为企业共同基础的价值观念和这种价值观念下所形成的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作为80年代以来由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具有其实践与理论上的来源。其实践来源于日、美之间的经济竞争,而其理论则来源于对现代管理阶段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运用成果的总结与反思。企业文化具有五个特点:(1)个体性。不同的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纵使同等规模,同样经营范围,同样生产方式的企业,也很难找到相同的企业文化。(2)整体性。即企业文化具有整体的力量,支配着每一职工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追求,从而起着将企业内部各种力量凝聚在一起的作用。(3)共同性。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全体职工共同遵守的准则,共同格守的信念。(4)革新性。它包括创新与改革。创新指企业职工要有良好的创新动机和创新素质,敢于创新与探索。改革指职工要有改革的眼光与热情,不断追求企业发展。(5)动态性。企业文化是一个逐步形成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13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调适作用和辐射作用。可见企业要有意识地不断培育企业文化,在全体职工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职工中建立普遍的危机感、责任感、荣誉感;使企业职工能认同和追求富有时代精神的企业创业目标,并齐心协力为这一目标而奋斗;引导全体职工用共同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自身的行为,来衡量企业活动中的功过是非,从而提高职工的敬业精神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使职工有充沛的创新精神,这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源泉。7.2企业外部动力的构成要素企业外部动力是指在技术创新主体所处的环境中,促使内部动力形成和增强,并影响内部动力作用的外部力量。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主要包括需求拉引力、技术推动力、技术创新权保护、技术创新中介服务和国家创新政策。7.2.1需求拉引力需求拉引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不断提出需求而产生的动力。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来说,需求拉引力表现为产业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需求对不同创新主体产生的拉引力效果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创新主体所处产业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一个具有技术创新内在优势的创新主体,栖身于一个前景黯淡的产业会导致其创新活动收效甚微,同时,产业内部的市场竞争给创新主体施加外在的压力,迫使其通过创新活动增强市场竞争力,产业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并且在创新主体行为作用下会发生变化。在一个具有良好吸引力的产业里,创新主体可以通过创新活动,增强其竞争力,获得自身的迅速发展;而落后创新主体放弃创新活动则会135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逐步消弱其竞争力,被挤出该产业,失去其有利地位。对于身处吸引力很弱的产业中的创新主体来说,可以通过寻求新的创新方面,努力开拓,挤身于吸引力强的产业,由此获得发展。同时,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会为创新活动创造新的需求。7.2.2技术推动力技术推动力是指技术发明具有转化为现实物质财富的潜力。当科学技术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主动创造需求的情形,从而推动创新主体利用技术成果完成创新活动,技术推动力的作用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主体对技术的选择。正确的技术选择,会使创新主体独辟蹊径,获取创新与需求,甚至形成新的产业,反之则会因为没有需求而使创新活动失败。当然实际上,纯粹的需求拉引力和技术推动力对创新活动产生作用的情形几乎是不存在的,两者往往是同时对创新主体产生诱发,并且存在着有机联系。7.2.3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创新会产生溢出效应,其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创新技术的溢出效应、创新市场的溢出效应以及创新利益的溢出效应。溢出的渠道主要有7种:技术许可、专利技术的公开、公开出版物与各种技术会议、与创新企业雇员的交谈、雇佣创新企业的雇员、产品反向工程及独立的R&D。根据里查德列文(RechardC.Levin)对130个产业中的650个R&D部门的调查中,最有效的渠道是技术许可、产品的反向工程及独立的R&D。这三种方法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而其他方法则相对廉价得多。对于技术创新中存在的溢出效应(外部性)问题,在近40年前,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KennethArrow,1962年)就提醒经济学家们注意在产业中的研究开发投资与技术变化的关136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系。他观察到:“当由投资产生的知识被不情愿地扩散到竞争者那里时,一个企业从事R&D投入的激励将减少”。米切尔.史本斯(MichaelSpence1984年)也发现:“在溢出方面的增加,将减少企业在R&D方面的投资”。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埃文森(R.E.Fvenson)和熊彼特(J.schumpeter)等都研究了溢出效应对R&D的影响,他们指出:对技术创新成果占有的程度影响R&D投资。由于R&D的溢出效应,使一个企业的R&D溢出对其他企业的R&D产生影响。这种溢出效应在产业内、产业外、国内或国际间都可能存在。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定向性。显然一些技术含量高,与其他产业相关度大的产业溢出效应也较大,如科学仪器产业具有最大的溢出效应;化学工业与电器工业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较多地溢出到非电器产业,而非电器产业较多地溢出到运输设备。显然溢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而这与产业的技术特征相关;科学仪器对化学产品的溢出效应高达92.6%,而化学产品对科学仪器的溢出效应仅为2.5%。因此,溢出效应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对某一特定产业的效应将取决于这个产业的技术特征。二是收益率的不等性。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使产业R&D给投资者和社会带来不同的收益。创新企业不可能获得由创新带来的全部效益。对不同的产业,这种收益率的差异也是不同的。如:科学仪器产业的社会收益率是投资者收益率的8倍,来自于科学仪器的R&D资本产生的潜在溢出效应影响了化学产品和电器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的社会收益率为投资者收益率的1.37倍。溢出效应的存在,使技术创新企业边际收益下降,当企业收益小于创新成本时,企业从事创新的动机下降,而对于无偿获得溢出效应的企业来说等待其他企业创新动机加强,从而在137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根本上会抑制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曼斯菲尔德(1977)考察了17个项目创新发现,这些项目私人收益率只有25%,而社会收益率超过私人收益率77%—180%,据事后调查,在30%的案例中,私人收益率太低导致企业不愿意继续投资于创新项目。由于没有产权保护,国内外创新者被无偿模仿者挤跨的例子也很多。所以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必须调节创新者与模仿者的收益分配。使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内在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公共投资方式即由政府和私人基金会等组织创新活动,创新成果由全社会共享,这种方式是将创新的溢出效应内在化于社会集体行动中。在计划经济下,我国对科技成果的管理方法基本属于此类。目前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社会效益较大领域。如基础研究、国防等社会效益较大而民营企业不愿从事的领域。(2)政府补贴方式即政府通过对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受益者征收相应的收税,而给创新者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