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理》第五章知识树文学的创作(创作论)【注:文学创作是作家凭借直接的生命阅历、间接的知识储备和直觉、想象、灵感等心理功能所进行的符号化和审美化的精神活动,它表达作家自我对于世界、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体悟和理解,聚集着创作者对于精神界和物质界的沉思与想象。文学创作是主体和客体的对话过程,是创作者对于客体的提问和回答的心灵活动,也是诗意化和审美化地表现世界的智慧性活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文学创作的过程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一.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文学创作中的主体文学创作中的主体性理性主体:理智健全、人格完整、有良好的教育和知识训练以理性思维理解外部现实世界以理性思维进行文本创造感性主体:敏感地发现美(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凭借非理性因素进入艺术世界,书写自我审美体验和心理历险诗性主体:一方面有限摆脱逻辑思维,以非功利态度观照事物;一方面节制情感,与原始欲望保持适当距离:具备一种有限度的非理性、非逻辑、非意识形态、非感性、非情感性的审美特征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主体以自我存在的意义借助于语言形式对于文本的投射)心灵和自然的对话: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作家寻求和古人的对话:心会古人创作者和异质文化的对话创作者与未来的对话:心灵的自我放逐和审美流浪,追求不在场的理想世界创作主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敏锐超凡的感觉力;丰富曲折的生命经历;深邃独特的思维;细腻充沛的情绪;深厚真切的道德与良知;发达的想象力;娴熟高超的修辞技艺和语感;具有卓越的悟性和智慧;经受乡村文明和都市文明的双重洗礼文学创作的客体关于创作客体的不同看法:“自然”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情感”说:华兹华斯、雪莱、托尔斯泰、科林伍德、苏珊·朗格,中国古典文论文学创作的客体是具有一定审美内涵的社会生活物质环境即自然场景社会生活的现实性存在方式,“正在进行时”的现象和事件“过去时”的“历史”存在文学对于创作客体的诗意超越作者主体性势能文学的形式冲动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文学创作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与斗争:王国维:可信之世界不可爱,可爱之世界不可信。一方面,诗人和作家以实证的“可信”眼光观察社会生活,真切地认识世界和理解人生,获得客观性知识;另一方面,诗人和作家以批评那的眼光怀疑与否定现实,揭示其不合理的结构和规则;再一方面,诗人和作家以审美的和诗意的眼光超越现实,追求理想化的可能性存在文学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诗意交融:现实客体具有不可无视和忽视的力量,任何诗人和作家绝对不能走到漠视现实和轻蔑客观准则的境地,宁静和理智地正视现实和思考现实才是一个成熟的创作主体的应有禀赋。客体对主体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主体对客体展开合理性和理想化的架构活动(“可然律”“必然律”):诗意交融的神没关系。“对话”:认识对话,价值对话,情感对话,诗意和审美对话二.文学的创作过程艺术积累阶段生命的经验诗性主体:恋美情结超常之爱人类良知(分别理解)想象力、灵感生命的诗意和智慧人生经验和情感路程对艺术形式的天才感觉和传达技艺知识积累:读书生涯的知识背景、理性思维的结果等,是间接的生命经验艺术构思阶段想象智慧想象具有感性的心理结构,包含诸多非理性内容,拒斥知识逻辑和日常经验;想象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态,综合了感性和理想的精神形式,成为诗性的本质。想象是创造性的。幻觉/梦境、直觉/灵感、记忆与想象的关联。想象的类型:合乎逻辑的想象(现实性、再现、客观、非逻辑等);虚构式想象、创造性想象等,艺术想象以这类为主智慧是想象的延伸和结果。它具有存疑的否定的理性力量。中国艺术精神融入了佛学的智慧,古典诗人、艺术家都不同程度受惠于佛学的智慧熏陶艺术传达阶段形式技艺艺术家必须具备对于他自己所从事的某种艺术种类或艺术形式的敏感和娴熟。文学家似乎天性中养成语言的感知和表达的能力,尤其是他成熟的作品中,修辞术可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技艺就是依照创作方法在具体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实际运用技巧和技法的活动。展现技艺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对于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的选择和提炼。天才的艺术家也许能凭借自己的灵感和悟性创造出新的创作方法三.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定义:所谓文学传统,就是指带有某种内容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连续体文学传统的内容:首先包括人们在长期文学活动中凝结而成的一定的文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文类和惯例、原型和母题也是文学传统的重要内容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首先表现为文学传统对文学创作的作用和影响:对作家的滋养和哺育;人们对作家作品的批评接受方面。文学传统的存在发展离不开文学实践:文学传统是在人类文学活动中逐步形成;文学传统随着人们文学活动的展开而不断更新、发展:作家创作对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变革。创新是文学传统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文学传统发展变化的外部动因(可结合第九章文学的发展来看)文类与惯例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类即文学类型,是对文学的分门别类,文学正是各种文学类型的总称、集合体。与体裁区别:体裁偏重于对作品存在状况的静态描述,文类则不只是描述作品存在状况,更要对文学创作、文学发展作出动态的考察和说明。文类划分客观依据:本同而末异。文类划分为各种单个文学作品的存在指明了归属文学惯例即文学习俗、文学规则、文学制度。文学惯例不是一种刻意的“立法”,而是一种习以为常,约定俗成。文学惯例是发展变化的,是不断“旧亡新生”的。文学惯例可以体现在观念和物质两个层面:一定时期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审美趣味、期待视野之类属前者,传达媒介、存在和传播方式等属后者。文类属文学内部惯例,体制内创作、稿酬制是文学外部惯例。文类和惯例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作家及其创作,但作家又有突破这种制约的强烈欲望,这种“突围”可能是局部的扩张也可能是全新的改变、发明文学创作中的原型和母题荣格认为无意识控制着人类的创作,《浮士德》创造了歌德,为此提出了原型理论。“原型”在文学创作中就是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艺术家之所以能使潜藏在大脑结构中的原型复活,有赖于原始情境的发生。原型包含生物性遗传的内容,但更多的还是社会性传承的内容,它之所以能在文学创作中反复出现,和人类自古以来面临的相同与相似的生存境遇和生活遭际分不开。因此原型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实际就是负载着无比丰富的人类文化-心理内容的艺术形象母题是神话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人类精神现象。母题具有共同性,不论民族之别;母题具有连续性,长期存于人类文化传统和精神生活中。母题与原型、主题、意象、题材有所区别,它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持续反复出现的,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最小事件(应该不是“情节”),虽然它是有限的恒定的,但它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千变万化、古老常新四.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艺术思维的存在根据生理学、心理学依据:第一信号系统是感觉、形象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语言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发达的人属于艺术型,第二信号系统发达的人属于思辨型。直觉地掌握世界和逻辑地掌握世界对于人类同等重要。艺术的语言系统是表现式的。艺术在本质上是美的,在形态上是真的。艺术思维的规律与特征以感性意象为思维的基本单位以想象为思维的中心环节以情感为思维的原动力(结合文学审美特性中的情感性来看,P14)2010年;还有诗歌中情感的作用作家的情感活动贯穿于艺术形象塑造的过程之中作家内心不断涌动的情感还要渗透、灌注到艺术形象之中去情感不仅是想象展开的推动力,本身就是想象的内容逻辑思维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作用:①对现实生活的一定思考和判断是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因;②作家创作过程中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等等,都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参与,就连连绵不断的想象活动也并不是一盘散沙的意象呈现,而是按照一定规则有条不紊地展开,这中间同样有逻辑思维在发挥作用;③作家在作品粗具规模之后的加工、润饰,更是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这实际是对自己作品的批评和评价,一种自我反思。文学创作中的直觉、灵感和无意识直觉定义:直觉又称直观(动词),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指人通过对象的感性形式直接把握其内在意蕴和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或心理能力作用:①艺术情感的发生离不开直觉;②艺术意象的选择离不开直觉(用事与直寻);③艺术意境的构成和呈现离不开直觉:作家对意境的营构,读者对意境的感知灵感定义:所谓灵感是指一种突发的、迷狂的、富于创造性的心理状态艺术灵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的特征有:①突发性;②迷狂性;③创造性灵感与直觉的区别:①直觉是一种思维形式或心理能力,而灵感是一种心理状态;②直觉是可以选择的,如“直寻”还是“用事”,而灵感不可选择,无法控制,来去无法把握;③直觉有具体的思维对象,而灵感不一定有具体的思维对象;④直觉有一定稳定性,灵感是随机的、突发的;⑤直觉可能发生错误,灵感无对错可言,只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心理状态无意识人的原欲和本能是无意识的主体部分,Freud说艺术就是无意识的产物,是原欲和本能升华的结果文学艺术活动中无意识和意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相互转化的,相对而言在创作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的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