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2016-02-26中国养老研究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区别于传统模式下单一生活照料服务,重新审视养老各项服务间的关系,将满足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放在更重要位置,是对传统养老服务的完善和提高,在这不在一一列举医养结合的优点,因为大家也都了解。“医养结合”的主要形式及SWOT分析国内几种主要的服务形式目前国内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服务形式。分别是:1.“整合照料”2.“联合运行”3.“支撑辐射”典型案例的SWOT分析“整合照料”案例的SWOT分析某老年护养中心是某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投资兴建的,也是全国第一家大型公立医院主办的综合性养老机构,包括普通护养区、临湖护养区、老年医院、护理职业学院等部分。某老年护养中心依托医科大学一附院的专业技术和先进医疗设备,建立了全智能化老年服务体系,实现呼叫定位、远程探视等功能,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医疗、护理、康复的优质全程服务。优势:医疗机构配备专业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了解老年人老化过程和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能够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和综合性的医疗服务;通过内设养老病床或老年科,提供日间照料和康复服务,避免接受诊疗的老年人在家庭、养老机构和医院间的奔波,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和经济压力;将康复阶段老年人转至院内养老病床接受康复和保健服务,减轻医院“押床”问题。劣势:三级医院病患数量多,经济效益好,医院床位压力大,其开设养老床位动力不足;而基层医院则由于服务人员不足,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等原因,内设养老床位的人力、财力匮乏,影响养老和医疗功能的发挥。机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鼓励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科,增设老年病床并提供政策优惠,为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服务模式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威胁: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分化严重,大型综合性医院吸引力远高于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的竞争力不足;养老医保报销体系不统一、不完善,老年人无论是否需要住院均办理住院手续,滥用医保资金报销养老费用,影响正常报销程序,扰乱市场。“联合运行”案例的SWOT分析北京丰台区某敬老院是由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办事处与北京某医院合办的一所养老机构,集养老、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多功能服务项目于一体,实现医护型养老。敬老院拥有由专业医师、护师组成的管理团队,康泰医院24小时为入住老人提供及时、高效的医疗服务,实现医、食、住、行、护全方位服务的家庭式养老。优势:充分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资源,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功能互补,既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的需求,又节约资源,减少运营成本;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医疗机构可通过定期体检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建立绿色就诊通道或专家到养老机构坐诊,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诊疗服务。劣势: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简单,医疗护理人员数量和能力不足,难以为合作的养老机构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内医护人员工作量加大,在无绩效工资的情况下服务动力不足,积极性差。机会: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鼓励健康服务业发展,支持不同服务能力的服务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各地区域卫生规划也不同程度地整合区域内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提供便利条件。威胁:“强强联合”导致合作畸形化,即小型或中低级养老机构与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大型或高端养老机构与三级综合性医院合作,导致服务能力的分化;合作机构归不同部门管理,产权划分不清晰。“支撑辐射”案例的SWOT分析海口某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整合周边医院医疗资源,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护站和家庭养老院等项目,如与海南某老年病医院协作,在养护中心设立家庭病床,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档案,为老年提供诊疗、康复等服务。养护中心与医院相互转诊,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体检、诊疗、健康教育。重视吸引社会团体提供老年陪护等志愿服务,将健康管理理念辐射到社区,实现以机构为依托、社区为枢纽、家庭病床覆盖的一体化养老服务。优势:市场化方式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能够调动不同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实现闲置资源的盘活和充分利用;以社区为依托,家庭病床为手段的方式,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有效协同,能够保证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舒适、专业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实现需求与服务的高度契合。劣势:服务机构间的合作存在功能重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无细化的医疗保险报销规范,上门诊疗、康复及转诊治疗等各环节医保报销问题复杂。机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威胁:居家、社区和机构仍呈独立发展状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协同性;市场化方式整合医疗与养老服务可能存在恶性竞争,扰乱合作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不同“医养结合”模式的共性制约问题1.政府多重管理,政策监管落实难度大根据《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养老机构属于民政部的审批单位,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但医养结合模式下,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需要接受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公安消防部门等多重管理,如医疗机构准入和服务提供需由卫生部门负责。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环境下,养老机构的公共服务、建设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扶持则由相应多部门负责,多重管理导致职能分散,扶持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政策监管工作难度大。2.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养老照护制度和规范上有明显欠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转诊制度、合作规范、医保报销、行业准入、质量评估等方面均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文件,各地自由发展,导致医养结合服务市场行为缺乏规范性。3.机构内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工作积极性,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中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高,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但相比综合性医院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差,社会认可度低,导致工作人员积极性差,人员流失率高。机构对卫生人力的吸引力小,且缺乏对就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指导,导致机构内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低,影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额提高。4.服务收费水平偏高,不能满足多数人需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收治更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具备更专业化、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导致其收费价格相对较高,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将中、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不能满足多数老年人的养老和卫生服务需求。5.缺乏统一配套的医疗保险报销规范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可能发生在家庭病床、养老机构或社区,不同部门不同项目的医疗服务供给缺乏相配套的医保报销规范,报销手续复杂。我国曾有部分地区尝试实行养老床位上的医保,使老年人不需要到医院住院即可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但这种方式因可能导致套用医保资金来养老而取消。养老不属于疾病诊疗,“医保钱”不能转变成“养老钱”,且由于医保报销金额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慢病康复期的老年人只能连续出院转院或押床,浪费医疗资源的同时延误治疗。6.机构间层级分化严重,服务能力差距大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或融合必须达到相应的准入条件,导致有条件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多为公立养老院或高端私营养老院,而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多为三级医院,其病源充足,服务动力不足。小型私营养老机构或一、二级医疗机构则因资金不足或医护人员数量少等原因不能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加剧各机构间的层级分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战略措施1.政府方面以综合协调为前提,健全政府管理机制。政府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做好医疗、养老机构间的衔接。卫生部门严格医疗机构准入机制,民政部门监管养老床位建设工作。同时,应完善并落实优惠政策,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以老年人利益为重点,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对于符合医保条件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探索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形成与医保政策的有效衔接,减少“押床”等现象;探索老年病病种付费的报销方式,减少报销手续。2.社会方面以资源整合为途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一、二级医院或基层卫生机构向护理院、康复院等转型,发挥技术优势,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可与附近医疗机构共享医疗资源,建立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形成养老与医疗绿色通道。以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提高人员素质。高校设置老年康复学科,培养迎合养老需求的综合性卫生人才。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形成良性互动,定期人才培训或进修,为养老护理专员提供实践平台,提高人员素质和医护水平。探索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特殊津贴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3.养老机构方面以服务评估为基础,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积极开展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健康及养老需求评估工作,明确机构服务对象实现分流服务,即普通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慢病老人,可通过医疗机构定期检查解决康复问题,急性病或常年卧床老人应重视全面生活护理,提供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等。同时,养老机构应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及时掌握入住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和情绪动态,在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做好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服务。以创新形式为手段,拓展医养结合实现形式。养老机构可探索通过委托管理、服务外包即引入第三方医疗配送服务等方式,与医疗机构合作,发挥医院优势实现运营管理,形成优势互补,丰富医养结合不同实现形式。(文章来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本文节选:《基于SWOT分析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作者:刘稳、徐昕、李士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