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思想艺术特色赏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牡丹亭》思想艺术特色赏析作者:熊茵来源:《出版广角》2013年第02期《牡丹亭》是昆曲中一部著名的爱情剧作,它分为55出,包括《惊梦》《寻梦》《婚走》《再生》等。在昆曲的早期剧作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围绕政治主题展开,例如《浣纱记》《宝剑记》《鸣凤记》等,也有少部分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戏曲。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1550),一位可以和西方戏剧家莎士比亚相媲美的戏剧家汤显祖诞生了。他所写的《牡丹亭》将大家闺秀的爱情如梦幻般地搬上了舞台,这在当时强调“天理”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相当大胆的突破。《牡丹亭》中表现的主题突破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情和理,表现的是男女主角追求一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理想爱情观。《牡丹亭》的成功,使汤显祖成为昆曲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剧作家。本文主要谈一谈《牡丹亭》的思想艺术特色。即使《牡丹亭》的演出时间再长,也长不过24小时,但在这24个小时的舞台时间中,却表现了3年以上的故事内容。它主要讲述了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和秀才柳梦梅梦幻般的爱情故事。戏剧的结尾虽然是合家团圆,皆大欢喜,但情节的发展过程却是十分曲折。杜丽娘因为长期被父母关在闺中,只能和六十多岁的老秀才陈最良学习诗书礼仪,因生活无滋无味而烦闷不堪。一天在通过自己贴身丫鬟的帮助跑到自家后花园游玩之后,她感受到大自然的春光无限,顿时开始向往有朝气的爱情。她回屋之后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书生拿着柳枝要给自己题诗作赋,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男女之欢。醒来后,杜丽娘因为整天被关在房间,郁郁寡欢,人形消瘦,最终病逝。临终前托母亲将自己埋在后花园牡丹亭的一颗梅树下。就这样三年之后,因国家战乱,朝廷命令杜宝携家人前往前线淮安任命安抚使。届时广州秀才柳梦梅在进京赶考的路上,梦见一女子站在梅树下,说她与他有因缘。在走到南安时,偶然在一个花园中发现杜丽娘的春荣匣,便带回家夜夜供拜。与此同时,在阴间阎王发现杜丽娘阳寿未尽,便遣送回人间。杜丽娘的鬼魂回到人间,发现柳梦梅正在跪拜自己的春荣匣,十分感动,便现身与他成亲。但后来他们两人的事情还是被发现。当时国家的战乱已经平息,杜宝晋升为朝廷宰相,听说自己女儿的坟墓被盗,便派人缉拿柳梦梅。最后此事惊动皇上,皇上将杜宝、柳梦梅、杜丽娘叫到公堂上对证,发现杜丽娘却是没有死,于是让他们父女、夫妻相认,最后全家团圆。在明代,自从朱熹提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便将“人情”和“天理”对立起来。《牡丹亭》中表现的是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呼唤,表现的是人们对感性欲望的渴求,这和当时“存天理,灭人欲”的世界是完全不符的。但在当时封建势力的压迫之下,最终在宣扬“情”的火焰没有燃烧多久时,达成了向“理”妥协的和谐。为追求自己人性理想而冲破“理”的杜丽娘,在最后却开始维护“理”的秩序。她在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梦境中的表现有着强烈的反差,完全像是两个人。她冲破传统礼仪束缚所追求的爱情,最终还是想得到父母的承认;在追求世外桃源龙源期刊网的生活之时,还是鼓励柳梦梅去考取功名利禄,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所有最初的追求和对“情”的意识,最后都回归于“理”,彻底屈服了。杜丽娘在企图摆脱当时社会信奉的传统礼教的同时,也在寻找现实规范给自己的爱情带来的安全感,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又变回了闺阁女子,回归传统,让自己和柳梦梅的婚姻落入了“奉旨成婚”的网格中。造成中国戏剧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古典文艺中的赋、诗、词、曲都有其固定的模式和严谨的规范,作家只能在这些规范之下发挥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思想。中国古代思想从汉代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受千年儒家思想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方式很难脱离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追求社会秩序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化,讲究思想统一,和而不争。所以在《牡丹亭》中,尽管杜丽娘为挣脱传统束缚而死一节表现得锋芒毕露,但结尾之时却是皆大欢喜的中和之美,回归于社会束缚的轨迹。但对传统反抗的失败并不能否认《牡丹亭》的文学地位。梦境与现实的对立,是汤显祖对人性自由的赞美,是与现实的对抗,虽然在这对抗中汤显祖也感到过迷茫和困惑。在《牡丹亭》中,汤显祖主要通过一个“情”字来扩大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这也是《牡丹亭》创作思想成功的重要原因,因为“情”,杜丽娘才超越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去追求更高的境界。因为“情”,柳梦梅才进入到另外一个非常完美的感情世界。在明代就有评论家评论汤显祖的《牡丹亭》,说“汤显祖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够刻画出一般人看不到而感觉得到的东西,描述的是一种人的精神状态”。《牡丹亭》善于利用东方神话色彩进行艺术创造,人间和冥府、此岸和彼岸的神话色彩是戏剧情节的主要构建基础,而剧中的“还魂转世”则是剧情发展的核心动力。另外,《牡丹亭》中的人物设计也和中国文化传说密切相关,诸如杜丽娘、柳梦梅、陈最良、杜宝等,还有杜丽娘的鬼魂,阴间的冥王,梅花神等正是以神话传说为基础设计的。在神话色彩的外衣下,汤显祖将故事内容的重点放在杜丽娘追求爱情、突破传统之上,大声呐喊“有情之天下”,将人类天性和儿女情怀通过诗意的手法展现给世人。剧中长达55出的演绎,从《惊梦》到《寻梦》,从《写真》到《幽会》,描述了一段凄凉又婉转神奇的爱情故事。年方二八的大家千金杜丽娘,在学习《诗经》中读到了直率表达男女爱情的诗句,因此而产生无限春愁,竟不顾当时的家训教条偷偷溜到后花园游玩,感受春天的气息。回房之后,面对四周都是冷墙的屋中,倍感与花园中的差距,顿时心生无限惆怅,“因情生梦”。但在现实生活的摧残之下,杜丽娘的梦渐渐枯萎凋零,生命也因此停息。但是爱情的力量并没有让杜丽娘的魂魄消失,冥冥中,她望穿秋水的心上人终于来到。梦中见过的书生柳梦梅投宿她家,柳书生因见到杜丽娘的画像爱慕不已,于是帮助杜丽娘借尸还魂,让她重生,就这样,一对跨越阴阳两界的有情人结为夫妻。汤显祖通过这部戏剧,歌颂“至情”战胜虚伪的“天理”,杜丽娘就是这种“至情”的化身,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离奇经历扣人心弦,引起了多方面的反响。吕天成在《昆曲》中评价《牡丹亭》为“上上品”,他说:“杜丽娘事甚奇,而着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龙源期刊网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清代的吴仪一认为:“元曲传者无不工,而独推《西厢记》为第一;明曲有工有不工,《牡丹亭》自在无双之目矣。”但是这些评论中,男性读者几乎都是进行了情和理之间的评论,而女性读者的评论却完全相反,大多数都是借助杜丽娘的形象,从感性的角度感叹对生命的感悟。可能汤显祖自己都没有料想到《牡丹亭》能在女性读者中引发如此大的激荡。她们显然更注重“至情”的感人故事,杜丽娘的事迹引发了当时女性深深的共鸣,正因此,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关于女性的故事渐渐增多。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也专门写过“《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故事,讲的是林黛玉在听完《牡丹亭》的曲词之后,“心动神摇”“如痴如醉”“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的感受。杜丽娘在与“天理”构建的封建社会决裂之后,又重新回归“理”的秩序,并与之融为一体,这也反映出汤显祖的反抗“天理”过程中感到的迷茫和困惑。不过这并不妨碍《牡丹亭》曾经照亮“存天理,灭人欲”这样丑陋的世界。它引发了当时及后来许多女性强烈的共鸣,给理学封建社会以强有力的抨击和无情的否定。同时,《牡丹亭》在文学方面,对后世的戏曲、小说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致使明清产生了大量描写青春、歌颂爱情的文学作品。(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