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留白”反思诗歌教学作者:张艳艳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1年第08期【摘要】古典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相当的比例,教师对诗歌解读的完满与精细常常会影响学生审美的趋向,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讲究留白将会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并激发学生不断品咂与不断追求诗意的兴趣。【关键词】留白诗歌语文教学留白是什么?它是绘画里的一个术语,也是传统绘画中的一种极高境界。中国画讲究气韵,讲究虚实相生,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的空灵韵味,让欣赏者信马由缰地驰骋在想象空间,把自己的感受融入画卷。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空白”的艺术创造,这和绘画极其相似。那么,我国古代的文人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一、讲究“炼字”众所周知,古人作诗最讲究的就是“秀”和“隐”两个字。他们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例如:宋祁《木兰花》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古来一直为人所称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着一‘闹’字,境界全出。”可见,“闹”字不仅描摹出杏花绽放枝头的热闹景象,也让我们想象出了一派百花争艳、百鸟和鸣的盎然春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欢快喜悦之情。正是由于诗作者在创作中炼字从而让诗句本身“言虽有尽”而“意却无穷”。二、精选“意象”所谓意象,是指诗人主体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作用下的有机融合。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一般地说,意象按其表达方式可分为四种:1.描述性意象就是通过描述具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这类意象几乎都是以自然景物的客观状态出现,暗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意志和审美情感。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昊万里船。”这首诗统篇写景,景物的色调和人物心境的关系密不可分:朝气蓬勃、情趣盎然的景中渗透着诗人热爱赞美大自然的情。龙源期刊网.比喻性意象就是通过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如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此处,诗人采用了许多比喻性意象。喻体形象“片云”——一片浮云,在天空中愈飘愈远,和月亮在深夜里相对,共享孤独。本体形象(诗人)飘泊不定,思归不能,孤独寂寞。这里诗人自比“片云”,生动贴切,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鲜明地表达出孤独寂寞之感。同样诗人用老马自比:老马能识途——老人仍可用,表达诗人壮心不已、希望皇上重用的愿望。3.象征性意象指通过象征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这种意象常常作为写实的景或物出现于诗中,是诗人抒情言志的借托之物,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的一二句先勾勒出骏马活动的背景,这壮阔的场面、辽阔的地域,是骏马思之若渴、施展才能的最好天地,又何尝不是诗人实现抱负的理想之处?三四句正面写骏马,真可以说“此马非凡马”,它勇武神骏,英气勃勃。这膘肥力足,跃跃欲试的骏马,不正是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诗人吗?4.拟人性意象就是通过拟人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这种意象,诗人赋予以生命和情感,和诗人自我之间形成情感对流。“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物之情感即诗人情感。由此可见,诗人用心于虚、虚中有实,“空白”之中蕴涵着丰富的“象外之象”,虽写一草一木,但鉴赏者却从“空白”之中感受到了丰赡充实的具象。三、巧用“技巧”1.以点带面,藕断丝连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诗人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需要靠想像把诗意串合起来。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好像是孤立的,然“意”却有一种内在深沉的联系,似断实连。2.烘云托月,虚实相生诗有时直抒胸臆,更多的时候是烘云托月。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明写眼前甲事物,其实作者的真意却在表现乙事物。比如战乱中的杜甫十分怀念妻子,但他在诗中写远方的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中写的一切景物都是诗人因思念妻子而想象出来的,并非实景。在诗中形成两个层次,虚实互相渗透,更见出诗人的情真意切。3.引经入典,言简意丰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经典名言等十分丰富。在古典诗歌中,典故的运用非常普遍。恰当地运用典故不但使诗歌显得委婉曲折,含蓄典雅,而且能带给读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龙源期刊网正是因为古代诗人巧留空白,才有了婆娑起舞的一首首妙诗;读者读诗,只有领会诗中的空白,让想像的翅膀在诗的空白处飞翔。因此我们的诗歌教学除客观上解读诗歌,从根源处挖掘“言外之意”,填补其“空白”之不足以达到知情达意之外,更应像古代文人创作诗歌讲究“留白”艺术一样注意留白。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1.诗歌教学的“留白”带来了诗歌的二次创作通常我们在解读一首诗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要知道诗歌的解读必须要建筑在个性体验和独特的感悟上,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不仅大大伤害了学生的领悟积极性,更违背了诗歌教学的初衷。例如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最后诗人写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果真“忘言”了吗?还是欲言又止?不妨让学生课后搜索陶渊明写这首诗的背景知识,并通过想象,读出点新意来。这样处理,既满足了留白的要求,又带有悬想的性质,学生的好奇与求知欲望推动着解读向纵深发展。2.诗歌教学的“留白”贵在“补白”的尝试要完整地鉴赏诗歌,必须有补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美感是目的,联想和想象是工具,而填补空白是手段。读者只有将写景、叙事、情感、意境方面的空白一一填补出来,才能获得鉴赏诗歌所需要的美感。比如《天净沙·秋思》,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然后问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优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3.诗歌教学的“留白”需要氛围的营造留白艺术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它需要引起学生对诗作空白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持续探究欲望,否则更空白永远是空白,诗歌的审美情趣便无从谈起。在营造氛围上,手段可以多样化:通过别人的设疑营造浓郁气氛,让学生陷入沉思;通过音乐的参与,穿越时空界限,引发学生的思绪;通过画面的再现,让学生身历其境,恍如诗人本身,激起补白的兴趣等等。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认为文学本文只提供给读者一个“图式化方面”的框架,这个框架无论在哪个方向和层次上都有许多“空白”,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与充实。因此,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龙源期刊网作者单位:安徽省濉溪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