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中没有一项是咱中国人的?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从“五四”时起有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仍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通过自学掌握字词,积累文学常识。2.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论点,培养实验精神。3.辨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课时一:学习目标肇(zhào)事格物致知彷徨(pánghuáng)不知所措一帆风顺袖手旁观病入膏肓儒家rú中庸yōnɡ瞭望[liào]不修边幅风口浪尖强词夺理阳奉阴违招摇撞骗掌握字词(2)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抽象:袖手旁观:一帆风顺: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整齐家政。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1、文章的论题是什么?论点是什么?2、找出文章表示写作内容变化的语句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论题:找出中国的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学科。论点: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自主学习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阅读第1、2、3、13自然段)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知,知识、认识。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即——精神合作探究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什么?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阅读第3~12自然段)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一、论点:三、论证方法: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3---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证思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王阳明的事例一种竹子的实验作者本人的经历•彼此联系,互相对比所举例子阐述道理作用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头痛失败。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反面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正面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中国学生偏向……而不愿动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反面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以埋头读书应对……反面举例论证: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小结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也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是举例并总结答题规律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过渡)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正面叙例,例后评点)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反面叙例,假设分析)请你分析:多种论证方法并用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方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有勤,才有了张海迪“当代保尔”的称号,也才有了“通五经、贯六艺”的这位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也曾积数十年辛勤耕耘慨而叹道:“一分辛苦一分才,勤能补拙是良训”吗?由此可见,碌碌无为与大有作为之间差的不就是一个“勤”吗?勤,有如一架彩桥,把人们从无知引向有知,从有知引向有才,从有才引向有为。课后作业:我在实验中得到了——(300字左右)你是怎么样看待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的?围绕这个话题写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