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1[1]教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识记字词骇惶急疮疤掳渴慕霹雳悚诘问惧惮hàihuángchuānglǔmùpīlìsǒngjíedàn·······初步感知•“阿长”的由来是怎样的?•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几件事?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写名字的由来开头,还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人下文的作用。解读作品朗读第1—5自然段,提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长妈妈关心爱护“我”“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解读作品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长妈妈地位低下。——长妈妈是一个粗人。——长妈喜欢饶舌多事。——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分析两个事例: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石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些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文章都写了哪些关于长妈妈的事情?哪些略写?哪些详写?为什么详写?1、人们对阿长的称呼以及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2、写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3、写了她的睡相4、元旦的古怪仪式5、一肚子繁琐的道理6、讲述“长毛”的故事7、谋害了我的隐鼠8、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略写详写围绕中心详细得当略哪还干嘛在前文写那么多长妈妈“令人讨厌”的事?称呼、外形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为鲁迅买《山海经》详“谋死”隐鼠1.文中略写的部分可否删去?明确: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色彩?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新的敬意——怀念本文以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为线索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新的敬意——怀念词语或句子:(1)憎恶(2)不大佩服(3)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4)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5)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6)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她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二、总结全文先抑后扬深切怀念不大佩服认为麻烦空前敬意憎恶怨恨新的敬意主要事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摆成“大”字的睡相③元旦的古怪仪式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④一肚子烦琐的道理一、速读课文,探讨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不大佩服认为麻烦空前敬意憎恶怨恨新的敬意由衷的祝福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长妈妈是尊敬、喜爱的,所以平时都叫她“阿妈”。有时也难免憎恶和讨厌,因为长妈妈有缺点,有许多令人厌烦的规矩,但这并不影响总体上对她的喜爱。特别是当“我”渴望得到《山海经》,别人都不肯做或不能做而她却做成功以后,这种喜爱和敬佩的心情就更强烈了。所以,与后来的书相比,这几本书虽然很粗拙,却一直被“我”当作“最为心爱的宝书”;所以,虽然长妈妈死去大约30年,“我”仍然真诚地为她祈祷。既然作者这么尊敬她,为何题目直呼阿长?•1.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符实;•2.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3.用“阿”字有亲呢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提问:综上所述,作者为什么要详写买《山海经》这件事呢?这件事更能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也能表现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新的敬意热爱关心孩子为“我”买《山海经》特别的敬意无知、淳朴讲“长毛”的故事不耐烦善良真诚令人厌烦的规矩粗俗、不拘小节摆成“大”字的睡相先抑后扬不大佩服饶舌多事喜欢切切察察写作手法“我”的感情变化人物性格事连真正的名字也没有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多事,切切察察不拘小节麻烦规矩多愚昧,无知,迷信心地善良,仁慈,善于帮助别人精读并按以下句式说话:“读文章____片断,我认识到长妈妈是个________的劳动妇女。再读分析分别朗读这七件事,想一想,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边读边想,仔细分析)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二、总结全文欲扬先抑深切怀念不太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憎恶祝福称呼及其由来——地位卑贱外形黄胖而矮——长相丑1喜欢切切察察不好的习惯2限制行动3睡相不好许多的规矩4道恭喜6“长毛”的故事7买《山海经》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淳朴善良,关心孩子5塞福橘(谋害隐鼠)感动的事情真诚热情,乐于助人很多的道理写作特色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1、对阿长的不同的称呼,表现了作者不同的情绪和口吻。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用“长妈妈”尊称,名实不符。这个题目标示了文章的一半是抑笔。2、把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这两个矛盾的个体放到一起作为题目,既能引起读者兴趣,又预示着阿长文后求寻《山海经》的不辞劳苦。3、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又有亲呢的意味探讨研究1.在情感变化的过程中,作者究竟要突出对长妈妈的哪种情感呢?2.那么前文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笔墨去写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有什么作用?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1.为后文的感激、赞颂蓄势,起到了铺垫、衬托的作用,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2.为了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长妈妈的形象,使其形象更真实、生动、丰满。为鲁迅买《山海经》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人物性格分析(19—29自然段)阿长买《山海经》时,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作者意在说明他是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也说明阿长根本不知道书的确切名字,还努力去找,并且买回来了,经一步说明她的热心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包涵了阿长对我的关心和爱护,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阿长为什么值得鲁迅纪念?•阿长自己没读过书,却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鲁迅是一个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豪,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买的,所以值得鲁迅纪念细读第19——29自然段,思考:1、阿长为什么也来问《山海经》?她懂得《山海经》吗?何以见得?2、当我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3、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5、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不多,为什么不详写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呢?之前和之后各写了什么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有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3、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4、“神力”是指神奇之力。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5、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她怎样跑书店书摊,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写之前的事,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文章1—18自然段都在写“不大佩服”“讨厌”“憎恶”阿长,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文章没有入笔就写长妈妈这好那好,却用了近2/3的篇幅来写长妈妈的“缺点”和“错误”:饶舌、多事、睡相不好、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而在后文又用她给我买《三海经》的事,表现出她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的性情。这就是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作者以此凸现出长妈妈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表达自己的深切思念。这样文章更加真切生动,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