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一轮复习第2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二讲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引言1.皇权至高无上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基本未变,变得是中央政府的组成、地方机构的设置、选官用官制度的调整、文化专制的措施等。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蕴含着两对基本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宏观把握知识体系秦三公九卿制三、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朝代中枢权力体系职能(作用)备注秦朝丞相制、三公九卿西汉武帝三公九卿、中朝决策,与丞相制衡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权力分配未定型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宰相办公机构,行政权相权再分割,皇权加强。枢密院军权(发兵权)三司财政,长官“计相”元(一省制)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六部相权削弱趋势下的反复明设内阁侍从咨询机构清设军机处侍从咨询机构皇权达到顶峰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君主专制的演进(演变过程)二、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央官制的变化)(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四、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解决行政监督问题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四个内容: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中央官制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的演变(一)两汉:皇帝中朝外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有事上报尚书令侍中常侍1.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决策执行2.运作程序: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影响:一、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外朝制度“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地方势力强大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儒士受到重用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布衣将相归纳总结: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隋唐:三省六部制1、演变过程:⑴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⑵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执行命令)门下省(审核政令)三省六部制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运行方式:中书——门下——尚书——六部2、分工与职权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籍、土地、赋税主管礼仪科举等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3、评价①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利于减少决策失误。②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标志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不同点唐朝三省六部制美国三权分立目的分割相权、加强皇权防止个人专制独裁内容行政权上的分权,司法、行政、立法分权性质(实质)封建君主专制的体现;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的体现。相同点:★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比较:起到了互相牵制与监督的作用。“二府三司三衙”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衙:官:三司使(财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后增设参知政事(副相)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三司:官:枢密使(军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相权被分割,守内虚外。(三)北宋:增设机构分割相权度支、户部、盐铁宋朝进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三省二府三司皇帝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财政度支盐铁户部军政工部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三衙禁军统兵权调兵权行政宰相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参知政事(副相)宋朝中枢权力体系枢密使三司使计相中书门下皇帝(最高行政机构)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相权被分割)(总揽大权)(三)北宋:增设机构分割相权一.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三衙集中军权调兵权枢密院1、解除将领兵权,调往外地任职2、设枢密院掌管调兵权,由文官管理。设三衙掌管统兵权,统领权一分为三(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3、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并不随军调动4、各地精兵选入禁军,“强干弱枝”5、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内外相制”统兵权皇帝中书省宣政院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西藏宗教事务(四)元朝中书省---相权反弹中书省中书省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皇帝皇帝中书省中书省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皇帝皇帝1、措施: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四)元朝中书省---相权反弹元朝:综合蒙汉政治制度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最高行政最高军政统宗教、辖西藏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行宰相职权,例由太子兼任。)御史台(最高检察机关)枢密院(最高军政机关)宣政院(管宗教和西藏事务)(五)明朝:废宰相设内阁历史原因根本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宰相制度威胁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1、废宰相(1)原因(2)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五)明朝:废宰相设内阁(3)影响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决断,负担加重,难免偏颇;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缺少法定辅臣,宦官专政;(五)明朝:废宰相设内阁(1)原因:(2)形成的过程: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内阁的出现(五)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时期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时期(3)职权:(4)机构性质: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非法定的内侍机构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①废除宰相制度②设立内阁作为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和人民的镇压;③在地方上设三司分割权力,集权于中央;⑤建立从中央(都察院)到地方(按察司)的监察系统,加强对官吏的监督;⑥实行八股取士,加强对官吏的选拔和思想控制;知识链接:中国明代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不同点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职责任免对皇权影响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一级决策者非法定侍从咨询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相同点: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制度性质:阁员职权:阁员产生:明朝内阁英国内阁内侍机构,非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提供顾问,无决策权;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升降由皇帝决定皇帝任命最高行政机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物行政权议会多数党领袖(首相)提名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六)清: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3)雍正时用兵西北,防止泄漏军事机密。雍正帝始设军机房,后改称军机处。2.军机处的建立⑴时间:1729年(雍正七年)⑵成员:皇帝直接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谨慎可靠的亲信任军机大臣。⑶演变:由一个暂设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常设政务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六)清:军机处的设立(4)目的①直接目的:②根本目的:(2)特点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军机房/军需房军机处大臣上行走军机处大臣学习行走加强君主专制①简②速③密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品级不高,都由钦定;办公场所简单;办事效率高:皇帝有旨随时承办,今日事今日毕;廷寄制度;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太监都不得在侧;⑸职能:不能统领百官,不能决策。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将皇帝诏令传达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手中。⑹实质:是皇帝的秘书机构。⑺作用一是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君主专制高度强化,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朝代措施对君权的影响汉隋唐北宋元明清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加强,相权一分为二加强,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相权被分割削弱,相权反弹秦三公九卿加强,但相权仍很大小结: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加强加强,达到鼎峰中央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提刑按察司司法三司互不统辖各司其职思考:阅读教材P16页『历史纵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的原因?三司是哪三司,有何职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行中书省权力过大⑴原因:⑵职能:⑶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一)汉:探究一:刘邦建汉后确立的地方管理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为什么?最终是怎样解决的?⑴异同: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度⑵原因:汉高祖对秦亡的错误认识;让郡县和王国相互牵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3、结果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七国之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4、解决(1)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内容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作用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诸侯国候国1候国2候国3候—郡—中央总结归纳:从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的实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诸侯唯得衣食租税不理政事”②实行“附益之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③颁布法律:《左官律》规定王国官员为左官以表歧视;④设置监察区: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监察郡国地方长官和地方豪强势力(重用酷吏);⑤酎金夺爵: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足或斤两不够为由,剥夺半数诸侯王爵位;通史链接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①改革中央政治体制: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改革中央军队: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宫保卫和军事防御;③实行察举制:采用举荐加考察的方式选拔官员;③打击匈奴,经略西域: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夺取河西走廊;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法;算缗和告缗;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编户齐民;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②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经济思想军事外交措施通史链接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集权削弱唐玄宗广设藩镇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继续发展(二)唐朝:藩镇割据二.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较大自主权控制着财权掌控着军队中央集权削弱(三)北宋初年: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持续,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二.中央集权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