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体会诗人的情感。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3.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爱国词人。1161他21岁的时候参加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而后带领着部队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投奔了南宋。作者简介辛弃疾到了南方,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此后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虽然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作品集《稼轩长短句》。释题水龙吟,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此调气势雄浑,宜用以抒写激奋情思。写作背景《水龙吟》作于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仕金官员的后代,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这种境遇使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朗读体味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整体把握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秀丽的美景却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即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但是作者不直说自己“愁”和“恨”,而是说远山“献愁供恨”,这是采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家乡沦陷,国家残破,而一人独自徘徊于赏心亭上,就已够悲伤的了,何况又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呢!,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国势衰颓的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飘零身世和心境孤寂的“江南游子”即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兼,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看吴钩,正是词人雄心壮志的表现。然而,他却是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词人满腔悲愤无处发泄,只能一边走动,一边不断地拍击着栏杆以泄其情。而词人这种心情却并无人能够理解,这就更增加了他的悲愤。如果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是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则是以动态的人物动作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里,而辛弃疾则不愿意弃官归隐,因为他有着报国的雄心壮志。这里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象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从而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树已经这样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他的愤慨和痛苦——南宋政权投降派得势,风雨飘摇,怎不令人忧愁!自己长期不被重用,大好年光白白流逝而虚度光阴,又怎不令人感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词人痛苦之极,不禁一洒悲痛之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的眼泪,而是不遇于时的英雄的眼泪。知音难求,词人的痛苦无人来安慰,因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的女子来擦泪了。但“倩何人”又表明无人可代为唤取红巾翠袖,因而只好独自哀伤,从而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下片结句“倩何人”等十三字,与上片结句“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感情沉郁,结构严谨。小结:下片言志。通过古人古事即运用典故来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问题探究2、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3、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意境宏大壮阔。“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4、诗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只是景物描写吗?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6、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指辛弃疾自己;悲愤之情。“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7、“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9、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10、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2.运用典故拓展延伸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和用典。释题“永遇乐”是词的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的题目,怀古就是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写作背景1203年,64岁的辛弃疾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辛弃疾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朗读体味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片]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译文•[下片]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义隆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句意赏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词人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倒装句式,既音韵和谐,又强调了英雄。孙权与当时南宋朝廷的局面相似,只是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者,孙权没有妥协,敢于抗击并击败了曹操;而宋朝偏于东南一隅,不思进取。这表达了词人对孙权的赞叹、仰慕和怀念,对统治者的指责,以及想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舞榭歌台”是太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太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于南朝刘宋王朝。刘裕骑着战马,拿着武器,驰骋沙场,指挥千军万马,锐不可挡的气势如猛虎下山。(而自己空有抱负,没有机会。)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作者借此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一事。也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草率北伐而发的。辛弃疾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借古讽今,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为什么要倒装呢?强调时间之长。词人想起自己43年前带兵南下效命朝廷,当年亲身经历了扬州一带的抗金斗争,到现在还记忆深刻。怀抱收复失地的愿望,没想到朝廷安于现状、昏庸无能。英雄空有抱负,无用武之地。虚度年华,壮志不展,怎能不让作者伤心。记忆越新,悲痛就越深。表达了词人深沉的伤感和悲痛之情。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批评人们居然忘记了国恨家仇,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以廉颇自比,借此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希望被信任、被重用,从而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情怀。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权奸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自己比廉颇处境更惨,一腔悲愤溢于言表。下片小结:下篇写历史教训(用宋文帝、佛狸祠、廉颇的典故)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忠心,以及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