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知识入门参考资料“衣正华夏”(图文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因为很多同袍提议,汉服版将陆续增加一些系统的汉服入门知识材料作为宣传之用。鉴于目前圈内外对汉服的历史、考据、复兴、定位等问题存在不小的争议,我考虑以下这组PP图片仅仅是作为新人了解汉服基础知识的一个参考资料(原本是作为我在昆明一些高校和社区演讲时用的资料,曾得到学校老师和一些文化界朋友的好评),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一、什么叫汉服?汉服的历史世界上大多数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服饰,这种传统不是通过某些专家“设计”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典型的传统服饰能够体现出该民族的审美、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情况。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3020:57编辑传统服饰是每个民族的皮肤和表征,当我们与身着各式各样传统服饰的其它民族站在一起的时候是否感觉有些困惑呢?难道汉民族的祖先从来就没有过自己的传统服饰?不,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号称“礼义之邦”、“衣冠上国”,我们(汉族)曾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视传统服饰的民族。二、汉服的特征,汉服的断代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1-7-1519:02编辑满清统治者野蛮的“剃发易服”制度中曾有“十从十不从”的规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和尚、道士、戏子、小孩等群体的传统服饰仍然一定程度保留了汉服的特征。但在普通人当中,“汉服”却逐渐变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2809:56编辑影视剧《大明公主》装扮和明代女装实物日本的“和服”最早来源于中国是没有争议的,日本曾经大量学习并模仿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筑、艺术、服饰等方方面面……日本奈良时代(相当于唐末)的服饰和中国唐代的服饰在各方面都非常相似,例如最近热播的日本历史剧《大佛开眼》清楚反映了这一点。和服的自我发展始于唐末,到平安时期(相当于宋朝),和服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国风”(和风),今天的和服主要是江户时代的款式并在明治维新后有所改良。其主要特征是下摆较窄,腰带较宽,方袖缝合,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1801:22编辑朝鲜(韩国)在古代是受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朝鲜王朝建国不久即向明朝Z.F称臣,从官制到服饰等方方面面都是完全按照明朝的标准建立的,从出土文物的情况来看,李朝初、中期的朝鲜服饰与当时中国人的服饰并无太大区别。但在明朝灭亡以后,朝鲜的传统服饰有过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这也形成了今天的朝服(韩服)与中国明代的汉服存在一定差异,例如腰线较高,袖子和下摆较短,系带偏向胸口等。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3021:01编辑朝(韩)服女装可能是由汉族的袄(襦)裙发展而来。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1801:15编辑“旗袍”顾名思义即“旗人”(满族)的服饰。今天我们看到的“旗袍”是民国时期引进西方“晚礼服”概念而改良的“现代旗袍”,它与旧旗袍(或称旗装)最大的区别是采用了西式立体裁减和三围收放的设计。严格说“现代旗袍”其实是属于一种所谓拥有“中国元素”的西式服装,这种元素就是“立领”“盘扣”“偏襟”,除此以外,“现代旗袍”和西式晚礼服中的“无袖开叉长裙”没有太大区别。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1-7-1519:04编辑谈到“旗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澄清一点:由于“男从女不从”的原因,有清一代汉族女子是不穿旗装的,而是延续了“上衣下裳”的袄裙(襦裙),这种袄裙被满清贵族称为“蛮装”,以区别于上下连裁的满族女子旗装(汉族女子在两汉以后均以上衣下裙打扮为主)。不过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旧上海影星和名人的带动,旗袍(改良)曾在30-40年代中国人当中短暂流行过,这也造就了今天很多人认为“旗袍可以代表中国”的一种认识形成。但是,从历史事实来看,无论是原装的旗装还是改良的旗袍都从来没有真正在汉族人当中全面普及过,更谈不上“传统”,因此旗袍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但可以算是一种拥有“中国元素”的现代服饰。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1801:33编辑“唐装”一词的形成是由于“出口转内销”的原因。近代以来很多华人出于各种原因漂泊海外,形成了著名的“海外华人”群体,他们自称“唐人”,“唐人街”“唐装”由此形成。但“唐装”的概念在以前的中国是没有的,直到80-90年代才从海外传到大陆。同样由于“男从女不从”的规矩,有清一代汉族男子是必须剃发结辫,并放弃汉服的,因此近代海外华人眼中的“唐装”实际并不是真的“唐装”,只是马褂一类的满清服饰罢了。此外,今天我们看到的“唐装”也是经过西式“改良”设计的,除了立领和排扣,其实并没有多少“中国特色”。三、汉服的复兴,汉服与中国传统文化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617:01编辑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1801:21编辑对于汉服的改良问题,我个人是偏向“不改”或“少改”的。但由于汉服的复兴是个复杂而长远的问题,我想在目前缺少统一认识的情况下,不如大家分头发展,各自站稳脚跟,以求最终实现汉服推广的共同发展。以下分类概念是网上同袍默认的:“传统汉服”(或称“考据汉服”)——严格按照文物和古制裁减制作的汉服,即使有改良也是非常细微的;“改良汉服”(或称“现代汉服”)——参考仕女图或古装剧制作,追求形似和视觉冲击力,但保留了汉服的主要特征如交领右衽,隐扣系带等;“汉服元素时装”(或称“汉式时装”)——使用汉服元素来“改造”时装,希望能带动时尚和流行,同时便于平时穿着而不至于太惹眼”。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1801:19编辑弹钢琴的时候要穿西式礼服,弹古琴的时候呢?穿汉服最适宜。古琴和汉服的历史是一样长的(3000年以上),在传统的概念中汉服是礼,古琴是乐,礼乐和谐,彰显华夏之美!上图为古琴协会杨青老师带领他的弟子穿汉服在维也纳演出,中奥两过为纪念此次演出共同发行了钢琴和古琴的纪念邮票。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1801:23编辑汉服和兴汉运动并非是今天才有的,早在明朝灭亡以后历代汉族反清志士就始终在通过各种手段希望能恢复汉人的土地、衣冠和道统。但在满清Z.F的残酷高压政策之下收效甚微,恢复衣冠的重要性也更多的让位于争取汉人和普通民众合法权益和政治地位的努力,并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胜利的伟大目标。民国时期曾有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全民西化”的危险性,以及保留中国人传统如国学、汉服等的重要性,例如章太炎、陶洙、辅仁大学等。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1801:25编辑“几十年来,我们常常恨着自己没有合意的衣服穿。清廷末年,带些革命色采的英雄不但恨辫子,也恨马褂和袍子,因为这是满洲服。一位老先生到日本去游历,看见那边的服装,高兴的了不得,做了一篇文章登在杂志上,叫作《不图今日重见汉官仪》。他是赞成恢复古装的。”——鲁迅《洋服的没落》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的汉族人并没有把马褂、旗袍当作自己的“传统服饰”。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1801:26编辑“恢复古制罢,自黄帝以至宋明的衣裳,一时实难以明白;学戏台上的装束罢,蟒袍玉带,粉底皂靴,坐了摩托车吃番菜,实在也不免有些滑稽。所以改来改去,大约总还是袍子马褂牢稳。虽然也是外国服,但恐怕是不会脱下的了——这实在有些稀奇。”——鲁迅《洋服的没落》民国时期没有最终恢复汉服,汉服文物考据资料的匮乏,西方文明的冲击、国家的内忧外患等都是重要原因。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1801:27编辑2003年11月22日郑州电力工人王乐天穿着自制汉服走上街头,成为新时期“汉服第一人”,从此以后汉服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1801:27编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1801:28编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礼记·昏义》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1801:28编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礼记·祭统》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1801:28编辑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礼记·射义》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2914:13编辑汉服与艺术(一)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2914:13编辑汉服与艺术(二)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2914:14编辑汉服与艺术(三)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2914:14编辑汉服与艺术(四)四、汉服的主要款式介绍短褐(短打):原意是用粗麻或兽毛编织的粗布上衣。总结说来,短褐就是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裤的男装,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短褐亦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裤)。或指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裋褐在小说、戏曲中称短打。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2017:18编辑朱子深衣:深衣是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朱子深衣是指根据朱熹的《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衣领以交领为主,也有方领,直领。深衣按照《礼记深衣》的规定裁剪要求很严格,上衣四幅布代表一年四季,下裳十二幅布代表一年十二个月,衣袖圆袂代表天道圆融,方领代表地道方正,体现了华夏文化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的思想。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1-7-1519:06编辑直裰(道袍):直裰又称道袍,但不是专指道士所着的服饰,一般文人、士也皆着此服。直裰是长衣而背之中缝直通到下面,所以称之为直裰,也有说长衣而下面无襕的叫做直裰。其形制是交领,有同色衣缘,也有用异色布为缘者,袖有琵琶袖,也有直袖,两侧开叉至腋下,内有暗摆。襴衫:宋、明两代,举人、贡、监生员穿学子衣,又称蓝衫。形制为圆领或直领,通裁,膝部有接缝,表示不忘古制(上古衣着上衣下裳[裙子]),衣缘为黑色。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11-912:46编辑大袄(长袄):明代妇女的正式服装,形制类似男子道袍(但无摆),也有说为宋代褙子发展而来。领为交领,也有圆领、方领、立领。大袄下摆比道袍要短,内着长裙。早期汉服上衣多称“襦”,魏晋以后多用“袄”、“衫”,唐以后则逐渐代替“襦”一字。“袄裙”为“襦裙”的不同时期的称呼,它们都是指上衣下裙的打扮,并不特指明代襦裙。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1-7-1519:18编辑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相传始于唐,盛行于宋、元,在明代被称为披风。以直领为主,也有圆领、方领、立领。(注:关于明代立领袄裙、褙子、长袄等的问题争议颇大,焦点主要是立领与满清时期的各种服饰非常相似。但据此将立领等同于旗袍我认为无疑是欠妥的,因为毫无疑问立领出现的年代比满族和后金要早,建州女真的服饰也是没有立领的,而是以偏襟无领和小翻领为主。但我们也要看到“剃发易服”禁止了交领、直领、圆领,但却没有禁止立领,可见立领即使在当时也不被认为是汉族服饰的主要特征和代表款式,从维系华夏道统这一汉服复兴的基本依据来看立领不是关键,而且因为现在其与旗袍容易产生混淆(尽管明代立领与清代立领存在一些差别),所以个人认为不宜作为汉服的主要款式复兴。)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2017:33编辑曲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深衣制款式,这种服饰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曲线状前后下摆)。本帖最后由飒踏如流星于2010-9-2017:17编辑直裾深衣不绕襟,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从马王堆等出土文物和一些历史资料的情况来看似乎两汉及先秦的“深衣”有相当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