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程纲要(一年级下册)●课程类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材料: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授课时间:本学期每周两课时,共计36课时一、课程目标1、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2、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3、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4、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5、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初步感受音乐作品的不同的风格。参与各种演唱活动。6、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7、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8、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9、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10、能够将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11、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12、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音源即兴配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二、内容安排序号专题学习重点教学内容课时安排1春天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能够细心观察事物,热爱大自然。1聆听:《杜鹃圆舞曲》、《小燕子》。2、表演:《布谷》、《小雨沙沙》。3、编创活动。22放牧通过音乐了解牧童的生活,认识三角铁,并能够使用。1、聆听《牧童》、《牧童到哪里去了》。2、表演《牧童》、《放牛歌》。3、编创活动。33手拉手能够完整演唱歌曲,并能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1、聆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2、表演《一对好朋友》、《数鸭子》。3、编创活动。34长鼻子通过听、唱、说、表演,感受表现大象、小象的音乐。1、聆听《小象》、《大象》。2、表演、《小象》、《两只小象》。3、编创活动。35跳起舞初步感受蒙古民歌的特点。能够初步分辨音的高低。1、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挤奶舞》。2、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小松树》。3、编创活动。3音乐活动奥尔夫节奏游戏奥尔夫教学法实践课26咯咯哒通过聆听、表演,表达对小动物们的热爱之情,认识铃鼓和响板。1、聆听《公鸡、母鸡》、《我的小鸡》。2、表演《母鸡叫咯咯》、《下蛋喽》。3、编创活动。37大海的歌感受和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能够用线条表现旋律的走向。1、聆听《大海摇篮》、《海上风暴》。2、表演《海》、《云》。3、编创活动。38幸福生活初步感受彝族音乐的特点,能编创简单的节奏并为歌曲伴奏。1、聆听《快乐的啰嗦》、《阳光下的孩子》、《夏天的阳光》。2、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乃哟乃》。3、编创活动。49巧巧手能够从音乐中体验劳动的快乐。1、聆听《铁匠波尔卡》、《我有一双万能手》。2、表演《粉刷匠》、《理发师》。3、编创活动。310汪汪与咪咪能够用歌声表达对小动物们的热爱之情。1、聆听《小狗圆舞曲》、《跳圆舞曲的小猫》。2、表演《猫咪别淘气》、《谁在叫》。3、编创活动3三、实施建议(一)课程资源的开发1、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应重视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并予以积极的引导。2、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3、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二)教学实施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音乐课程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例如“感受与鉴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理,“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和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对音乐特长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分项实施:1.感受与鉴赏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像和联想。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2.演唱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3.演奏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例如,可用乐器为歌唱做伴奏,演奏欣赏曲的主题音调等。可采用各种演奏形式,以学生普遍学习乐器的合奏为主,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课堂乐器应易学易奏,便于集体教学使用。吹奏乐器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发音纯正。可因地制宜,选择学习本地区、本民族适宜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乐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制乐器。4.识读乐谱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简谱和五线谱是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谱式,各地、各校在教学中可自行选择。五线谱教学建议采用首调唱名法。5.创造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