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抽样检验小组成员:1042807128杨春欢1042807127颜赛赛1042807125王志鹏物流管理设计目的•1、掌握抽样检验相关概念理论及其GB/T2828.1-2003标准运用•2、理解抽样检验的作用•3、熟练运用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程序制定抽样检验方案并可结合转移规则根据抽样结果对抽样方案进行调整设计内容确定产品的相关检验特性及其合格判定标准与分类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少量产品(样本)进行检验,据以判断该批产品是否合格的统计方法和理论。它与全面检验不同之处,在于后者需对整批产品逐个进行检验,把其中的不合格品拣出来,而抽样检验则根据样本中的产品的检验结果来推断整批产品的质量。如果推断结果认为该批产品符合预先规定的合格标准,就予以接收;否则就拒收。利用GB/T2828.1-2003标准确定抽样检验方案计数调整型抽样字码表(GB/T2828.1-2003)一次抽样检验程序结合抽样结果利用转移规则调整抽样方案计数调整型抽样方案转移规则设计步骤1、确定产品质量标准相关检验标准以滚珠直径为准,要求其直径为Ф15.0±1.0mm。2、合理确定交验批量及合格质量限确定检验批量为4000粒一批,分25批交付检验;滚珠直径满足区间【14.0,16.0】即为合格品,区间之外即定为不合格品。3、确定检查水平及起始检查严格程度和抽样类型接收质量限AQL由双方协商定为1.5%,根据表一,起始检查按正常检验水平ΙΙΙ,抽样类型为一次抽检。4、检索抽样方案根据检索表格结果,抽样方案(n,,)为(315,10,11)。即从4000粒滚珠中随机抽取315粒进行检验,若被检验的315粒产品中不合格品数d≦10,则该批4000粒全部接收;若被检验的产品中不合格品数d≧11,则该批全部拒收。5、抽取样本并检测,得出检测结果生产方将滚珠按照原定的4000粒一批,共计25批交付接收方检验,不合格品数一次为7、2、4、11、9、4、7、3、2、12、8、11、7、8、4、9、3、5、3、1、6、7、2、5、36、结合转移规则,调整抽样方案根据以上步骤,从正常检验开始,第4批和第10批遭拒收,但未造成转换为加严检验条件。从第8批起到第12批为止的连续5批中有两批不合格,符合转换为加严检验的条件。因此从第13批开始由正常检验转为加严检验。从第17批起到第21批为止的连续5批中加严检验合格,因此从第22批开始由加严检验恢复为正常检验,直至25批全部检验完成。连续25批检验记录如下表所示:总结抽样检验又称抽样检查,是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少量产品(样本)进行检验,据以判断该批产品是否合格的统计方法和理论。它与全面检验不同之处,在于后者需对整批产品逐个进行检验,把其中的不合格品拣出来,而抽样检验则根据样本中的产品的检验结果来推断整批产品的质量。如果推断结果认为该批产品符合预先规定的合格标准,就予以接收;否则就拒收。所以,经过抽样检验认为合格的一批产品中,还可能含有一些不合格品。抽样检验的方法有以下三种: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此次课程设计着重于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所谓调整型抽样检验是指根据已检验过的批质量信息,随时按一套规则“调整”检验的严格程度的抽样检验过程。当生产方提供的产品正常时,采用正常检验方案进行检验;当产品质量下降或生产不稳定时,采用加严检验方案进行检验,以免第二类错判概率β变大;当产品质量较为理想且生产稳定时,采用放宽检验方案进行检验,以免第一类错判概率α变大。这样可以鼓励生产方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调整型抽样检验较多地利用了抽样检验结果的历史资料,因此在对检验批质量提供同等鉴别能力时,所需抽取的样本量要少于标准型抽样检验,且能较好地协调供需双方各自承担的抽样风险。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方案主要适用于连续批的检验,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理论上研究得最多的一种抽样检验方法。其步骤依次为:确定产品质量标准→合理确定交验批量及合格质量限→确定检查水平及起始检查严格程度和抽样类型→检索抽样方案→抽取样本并检测,得出检测结果→结合转移规则,调整抽样方案。期间比较重要的则是接收质量限AQL的确定、检索抽样方案及转移规则。抽样方案的确定是由检索表格而来,转移规则是早已确定,只需按照流程图来转移,而AQL的确定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按使用方要求确定、根据不合格的类别确定、根据生产方能力的最大值确定、双方协商确定。•成果与收获:通过此次课程设计,我们这一组对于质量管理中的抽样检验,尤其是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扎实的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们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这次的课程设计,我们深刻的体会到,要深入的了解,弄懂一个知识,光靠上课老师讲的那些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挖掘、寻找,只有当自己去慢慢地探索知识的原理,才能使自己真正地掌握住这个知识。•不足之处:此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与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仅对一次抽样方案进行了研究,如果还有下次课程设计,一定会去探讨研究一下二次和多次的抽样方案,争取可以真正的了解这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