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二)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交通:(1)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俄、德、英、法分别修筑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等。列强通过修路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展到那里。(2)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3)民国时期的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了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公路,形成了全新的网运格局。如50年代新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1957~1966年间兰新铁路建成;1966~1976年间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改革开放以来新修建了大秦铁路、京九铁路等;正在修筑的宁西铁路、青藏铁路是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举措。(5)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事业发展很慢。改革开放以后,限制坐飞机的规定逐步放宽,空中旅行的人愈来愈多了。现在有几十家航空公司,航线、航班,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全国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都有航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与许多国家都有直通航线。通讯:近代通讯是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发生的。清朝末年传入中国,民国时期,只限于官方使用的邮政、电报、电话等通讯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步成为民间相互联系的主要途径。通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指信件传递,现在除传统的邮递平信、挂号信、航空信以外,还增加了快件和特快专递项目。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使用传真机,或通过联网的电脑,与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互通电子邮件。电话基本上普及到城镇乡村,使用传呼机和手机的人也越来越多。近现代以来,报刊、影视、广播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逐渐普及,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二、重点问题理解1.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对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等等。(1)经济:工业革命的完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促进了近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城市化进程加快。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后制定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2)政治: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取代了专制,法治取代了人治,平等取代了特权;在中国,维新变法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加快了民主化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为现代生活的变化创造了宽松的条件。(3)科技革命: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4)思想启蒙: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如戊戌变法以后,全国各地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加,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人数大大增多,对推广新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这些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变化最多的领域是社会生活领域,举凡衣、食、住、行、用的每一个方面,都刻印着西方的影响。近代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大致是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逐步推进式的过程。城市人口,特别是沿海城市的人民是接受西方影响最早的群体,广大农村则没有太大的变化。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制成品大量涌进中国,土布在中国人的穿着中所占的地位逐渐让位于洋纱布、洋布,家庭纺织业逐渐消失。同时,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人们不得不开始到农村之外的城市去谋生活,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引起了礼法秩序的松弛,普通百姓不再顾虑什么服饰制度、身份限制,而是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衣着打扮。城市居民吃的是机器磨制的面粉、大米,饮用自来水,有的城市还逐渐发展有西式餐饮业。牛奶、汽水、啤酒、咖啡、饼干、面包、味精等西洋或东洋的食品,在中国市场均占有一席之地。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盖起了“洋楼”,为我国建筑业增添了新的内容。城市居民不再靠徒步行走去上班,而是使用自行车和更快捷的电车、汽车等。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