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医患关系中医患沟通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前进,患者的维权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医疗社会与体制当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由此可见,医患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是非常必要与刻不容缓的。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一名合格医生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可以更加有效地得到准确的第一手病患情况资料,清晰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这是进行医疗操作、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增强,法制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患者已经从被动的接受治疗者变成日益主动参与医疗服务的消费者,他们要求得到更为便利、及时和满意的医疗服务,医患关系也由传统的单向治疗模式向共同参与型治疗模式发展。面对当今新型的医患关系环境,缺乏技巧的医患沟通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医患沟通对于提升医患关系的技巧性增强已变得迫在眉睫。从医患关系角度看,加强医患沟通在临床实践上的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1.加强医患沟通可以拉近医患双方的距离。医务人员应承担和履行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必须对患者的诊疗过程做出合理的说明并履行病情告知的义务。同样,患者也应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去积极完成整个诊疗过程,让双方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与良好的治疗氛围,做到相互理解与信任。所以良好的医患沟通和交流是保证医患双方履行各自义务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保证能够让患者知情同意权得到保障的前提。2.加强医患沟通是当今社会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医学模式。而医患关系大部分都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的形式能很好地将医生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这种成功的双向交流沟通方式,通常能够得到患者对医者的信任以及对治疗过程的主动配合,进而使其取得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3.加强医患沟通是医患双方维权意识增强的需要。当今社会,在公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的同时,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法制意识和法制系统的完善却相对比较滞后,医患矛盾明显增多,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当患者对诊疗流程或效果不满意时,通常采用非理性的消极维权方式。而医院为了维护正常的医学治疗秩序和名誉,肯定要查明事实和分清责任,尽可能地给患者一个公道,还医务人员一个清白。由此可见,在双方意见不能统一时,良好的医患沟通常常就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4.“医者仁心”、“仁心仁术”是对医者的基本要求。医生不仅仅要治好患者身体的疾病,更要去关心患者,向患者详细解说病情、医治方法、医疗流程及注意事项,要求态度和蔼、语言幽默风趣,这样能够很好地消除患者的顾虑,让患者能够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5.有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患者在遭遇疾病或痛苦时,往往描述的症状过于混乱或者过于笼统,而良好的医患沟通,耐心认真地聆听患者描述,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例如患者对药物的过敏情况、手术情况、既往疾病史等,可以对患者身体素质的整体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此举有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减少不良医疗行为的发生。6.构建新型医患关系是有效防范医患纠纷的需要。近年来,医患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张,根据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医患矛盾的原因都是医患沟通不良,所以这就要求医生加强医患沟通,养成医疗风险意识,以此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的发生。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与体质等各方面均有所不同,医疗服务行业具有很高的风险,在利用仪器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后,即使利用各种方法得到的诊断也具有不确定性,再加上任何治疗和手术都有风险,任何医生都不敢百分百承诺,在这种情况下,医患双方之间常常很容易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很多不信任,而患者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对疾病了解较少,常常对医生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旦发现治疗结果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时,则很容易产生纠纷,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活动时应主动诚恳地与患者沟通,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赢得患者的理解与信任,将医患矛盾化解在最开始,增强医患双方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参考文献][1]任真年.现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4-138.[2]孙丽华,孙晶.关于医患沟通的调查及沟通艺术的探讨.现代医院管理,2007,5(1):54-57.[3]张育红王玥现代医院管理2007年6月第3期总第18期[4]方爱珍,张拓红.三所大型综合医院患者医疗投诉及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91-92.[5]张师前,沈祥芹,纪春岩.加强对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疗前言,2007,2(13):28-29.[6]陈凤平唐增军论医患沟通的必要性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第01期23[7]朱衍馨,杨国斌,钱峥.从医患关系的现状及成因论加强医患沟通在改善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2004,(02):2[8]王建琴,王启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相关因素浅析[J].现代医学,200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