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说课稿永乐中心小学苏敏一、说教材 1、说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应用题”的第二课。2、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作业本”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2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个人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我将本班的学生设为本堂课的主人公,利用学生常见的上学、放学的相遇情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4)、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二、说教法、学法 1、突出主体与注重体验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同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人或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相同这一难点,让学生模仿相遇过程和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使学生体验并理解。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 2、鼓励探究,自主探索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画线段图之后,从而引出“出发后几分相遇”这一问题。所以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寻求解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展标定向通过调查学生来校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自主学习,尝试探索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说:“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一句简短的话释放了学生上课前的紧张,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引出班里一对好朋友“学生甲和学生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用手演示相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相遇时必须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直到相遇。然后出示:有一天,淘气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不小心将同桌笑笑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笑笑打电话,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觉得两人同时从家出发,这样最省时间。这一情景用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入手,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这一环节中,我请两位同学来演示一下“两人同时出发相遇为止”的情况,其他同学分小组观察淘气和笑笑所走的路程。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从而列出等量关系式: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然后根据关系式列方程解决问题。(四)、点拨引导,反馈调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淘气和笑笑两人步行的速度进行了变换,“果淘气步行的速度是每分80米,笑笑步行的速度是每分60米,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能很快的发现等量关系式,从而列方程解决问题。(五)、分层测试,效果回馈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时,我对教材作了处理,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设计了三道练习题,两道是求相遇时间,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能很快地得到计算方法,最后一道是拓展题,一辆大卡车和一辆小汽车从相距66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6小时两车在中途相遇,小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求大卡车的速度?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能很快列出等量关系式,从而列方程解决问题。1、如果淘气步行的速度是每分80米,笑笑步行的速度是每分60米,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课件出示)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课件出示)3、小红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红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课件出示) 在第一个环节中,首先我问学生:“在班里,谁是你的好朋友?”一句简短的话释放了学生上课前的紧张,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从而引出班里一对好朋友也是这节课的主人公“学生甲和学生乙”。出示“学生甲从家里步行出发,每份走 60米 ,走了9分,到达学生乙家,通过这些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说:“共走了多少米?”实际上求的是什么?是路程,从而引出已学过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同学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然后出示:有一天,淘气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笑笑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笑笑打电话,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淘气把作业本还给笑笑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 这一情景用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入手,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生可能会想到:①淘气将作业本送到笑笑家。②笑笑到淘气家去取。③两人同时出发,约定地点,拿到作业本。经过商量,认为第三种方法最省时间。这时教师小结:淘气到笑笑家的这一段路,可以一个人走完,也可以有两个人一起走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人或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引出新课。(板书:相遇问题应用题)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以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为题材,创设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所学生提出的方案蕴伏着单一物体的运动和两个物体同时运动的情形,为后面的复习与新课都做了准备。师生通过对单一物体的运动的研究不仅复习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会知二求一,同时回顾以往学习中所积累的一定得数学学习的经验,例如:提出数学问题等等,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技巧。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请同位的两位同学来演示一下“两人同时出发相遇为止”的情况,其他同学注意从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时间、运动结果四个方面观察这种运动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 这个环节我通过启发性的提问是学生感到即将学习内容的必要性。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出发地、方向、时间、结果”四个方面观察发现相遇问题的特征,并且通过演示进一步了解运动时间是相同的,运动过程中两人之间距离的变化,从而了解相遇,为进一步探究相遇问题的解法积累感性的认识打下基础。 然后接着问:“刚才在淘气和笑笑走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发现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他们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或者学生还能发现“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这时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在哪里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点应该在离淘气家近的地方。理解“两人所用时间一样“是本节课的难点,班里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还不理解。所以,通过播放路线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在学生观看路线图的过程中,先播放一分钟淘气和笑笑所走的路程,提问:淘气走了多少米?笑笑走了多少米?用了多少时间?其次,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两人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但为什么相同呢?这又引起了学生思维上的冲突,这时再将重放一遍,学生就会发现她们是同时走同时停的,从出发到相遇他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同时使学生知道两人相遇也可理解为两人共同走全程,从而得到关系式:﹙1﹚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两家之间的距离;﹙2﹚(淘气的速度﹢笑笑的速度)x行驶的时间=两家之间的距离。这一难点在学生观看中,探索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一个特点就是将静止变为动态,使学生在动态中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方法产生的过程。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演示运动的过程,使学生两人每运动一分钟它们之间的距离就减少(70+50),那么求经过几分钟相遇实际上就是求600里包含着几个(70+50),或者几个(70+50)等于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