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导言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引导城镇化在空间的有序协调发展,是贯彻国家城镇化战略,实现健康城镇化的重要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要求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在空间上具体落实国家的城镇化政策。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1.8%,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在55~58%之间。未来十五年里,城镇化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实现健康城镇化的目标,迫切需要对未来十五年的全国城镇空间发展提出科学对策,以实现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目标。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科学合理的确定城镇化和城镇建设方针,并通过国家城镇空间的新布局,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2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1.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动城镇化。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发挥城乡规划作为政府调控的手段,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发挥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继承与发扬历史与地方文化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1.2规划目标(1)远期(2011~2020):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相协调,确保城镇化的有序和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发达、就业充分、文化繁荣、资源节约、环境适宜、社会和谐、基础设施高效、城乡和区域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3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2)近期(2005~2010):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相协调,初步建构城乡统筹的空间体系,发挥三大都市连绵区作用,培育新城镇群,加强东中西和东北城镇联系的通道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区域和城市管理水平,确保健康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工作思路和技术框图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第二章城镇发展的现状与趋势2.1城镇发展的宏观背景(1)经济全球化的挑战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仍然是主旋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我国有望并应该在全球生产、贸易、金融、科技、文化的重新构建中占一席之地,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与城市地区;也要求我们加强国内的产业布局与地区分工,推动各地区与城市尽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性城市(如香港)构成了全球城市体系的核心,起到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组织、控制和管理的职能。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随着近年来国际机构和跨国组织的进一步集聚,逐步具备国际性城市的雏形,围绕这些城市形成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大都市连绵区也逐步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未来20年这些核心城市及其地区的发展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显现。我国从长远发展战略角度出发,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多种国际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改善了我国的周边环境,推动了我国陆路对外交通和能源进入口通道的建设。东北、西北、西南的陆路口岸城市正逐步从单纯的边境贸易站点向大规模、规范化、集约化的陆疆国际转口贸易流通中心、国际交通运输枢纽节点和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转变。我国与周边区域的多边合作组织的建立,要求我们积极构建面向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城镇空间结构。我国正积极加强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经济联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组织等国际区域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合作,积极筹划我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亚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亚太经合组织东盟贸易国上海合作组织5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由贸易区的建立。满洲里、凭祥、二连浩特、阿拉山口、绥芬河等陆路口岸城市在短时期内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边疆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点。随着边境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以及陆路能源通道的建设,重要陆路口岸城市和其所依托的中心城市对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维护国家稳定的战略意义凸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互为依托,加强先发地区与内陆地区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培育国内市场是我国健康融入国际市场的重要举措。加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贸易、交通等方面的联系,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出海通道建设,促进重点地区和城市的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2)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要求,实现就业最大化、提高就业供给能力是城乡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合理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提高经济竞争力和扩大就业的关系,是城乡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一般加工工业、轻工业向深加工工业转型,产业组织趋于集中。东部地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以发展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区域分工格局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城市仍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未来二十年,将形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中南、成渝等五大城市经济区域,以及哈大齐、长吉、山东半岛、海峡西岸、郑洛汴、关中、长江中游、长株潭、北部湾、天山北麓等十个人口-产业集聚区,这些地区将是未来我国城镇发展的重点地区。2003年分地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布图2003年分地市实际利用外资分布图6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业总体布局主要向利用进口矿产资源条件较好的沿海、沿江和交通枢纽城市转移;能源工业特别是电力工业主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使基础原材料工业向西部城市聚集;高新技术将在保持沿海地区发展优势的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形成新的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要求东中西各类城市做好承接产业发展的准备,加强资源、产业、交通运输方面的联系,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实现协调发展。东部地区既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制造业发展水平最高,最具有竞争能力的地区。中西部地区部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技、人才优势突出的中心城市如武汉、西安、重庆、成都等,正成为全国制造业网络体系中新的重要枢纽和节点。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第三产业将在经济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未来现代服务业将主要依托核心城市发展,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中心城市将进一步集主要制造业基地分布图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示意图(2002年)高新技术发展的空间差异示意图(2003年)7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中全国高端的金融、物流、科技研发职能,是全国经济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的综合服务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提高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条件,人才与科技密集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基地。培育中心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以企业集群为基础的大量中小城市的地方创新能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3)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安置,妥善解决农民的进城问题,提高农村的现代化水平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搞好城乡统筹,推进健康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在农业经济和农村服务,以及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城市对农村的支持。(4)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国家从提高效率、兼顾公平的基本目标出发,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对不同的地区发展提出了不同的政策要求。但就整体而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我国区域政策示意图8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资源环境差异大,发展基础各不相同,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城镇化政策和城镇发展模式必然是差别化和多样化并存的态势。西部大开发:应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旅游等服务业,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山川秀美的新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外向化,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培育区域市场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工业技术基础和资源条件,加快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同时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应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中部崛起:要综合利用连通东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比较优势、水土资源相对丰裕的资源优势、基础工业具备加快发展的总体产业优势,努力探索和积极开拓与东西部地区扩大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和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的新思路。大力发展农业,将该地区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对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培育支柱产业,真正在建立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中发挥作用。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快速发展的地区,从增强国家实力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角度,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发展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制度和良性机制,以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及其市场分工和持续提高经济科技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加快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推进健康城镇化,提高城镇建设的水平,是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与条件。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扩大就业、完善社会管理系统,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文化、卫生、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分区县经济密度分类图1982和2000年我国相对贫困人口分布示意图9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2004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进行了量化:GDP总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基本完成工业化,我国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三名的行列;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5%以上,形成结构合理

1 / 10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