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学习本文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并赏析其中细节。2、领会小说主旨,理解对人的关爱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对人精神的关爱才是最大的关爱。3、理解小说语言的简练和反讽之美。教学重点和难点1.如何理解我对姑娘的爱,为什么要把她漏数。2.如何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最大的魅力在于情感,散文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而小说最大的魅力则是情节。其中短篇小说尤以短小的篇幅,紧张激烈的情节,深深吸引着读者。今天我们来欣赏另一篇短篇小说《在桥边》,看看它的情节又会以何种方式吸引我们。二、解题题目《在桥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补齐其他内容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我”在桥边数人数三、研习课文,品味情节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上遵循着一个基本模式:发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乱数———忘数——漏数——数马车(一)乱数1、“我”是怎么数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见课文第三段,可见“我”是乱数的2、“我”为什么要乱数呢?明确:这个工作对“我”,枯燥、无聊、单调、乏味,板书:空虚无聊(二)、不数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什么打破了“我”枯燥乏味的生活?明确:一个姑娘从桥边走过2、姑娘的到来带给我怎样的变化?明确:A:情绪发生变化“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下这段文字,注意语气)小结:作者一改前面反讽的语调,写得如散文诗般,调子也变得欢快。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这个姑娘。姑娘的出现,让我原本枯燥、单调、乏味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我的情绪不再灰暗而变得愉悦。B:乱数——忘数板书:愉悦欢快(三)、漏数1、可是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也并不一帆风顺。我们来看,作者接下来为“我”设计了怎样的情节?“我”的情绪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安排了主任统计员来对我的工作进行检查,我的情绪由愉悦跌回谷底,并且伴随紧张、矛盾?2、“我”为什么而感到矛盾?明确:数还是不数?怎么数?实际是生计与爱情之间的一种矛盾3、面对这样两难的处境,“我”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最终是爱情战胜了饭碗还是饭碗战胜了爱情?(前两次的乱数和不数进行比较,开放性题目)明确:非常认真的数,因为这关系的生计。当那位姑娘再次出现时,“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事实是我比主任统计员少了一个人,“我”漏数了那姑娘。“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4、漏数的结果是什么?明确:结果是我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这结果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的主色调还是比较明快的。板书:喜悦激动四、探讨问题,分析主旨小说讲述的仅仅是一个爱情和事业相冲突的故事吗?1、小说开头的文字很有张力。“他们替我缝补了腿”分析一下,“我”是谁?“他们”是谁?故事发生在什么背景之下?明确:“我”:在二战中受伤的人他们:战后德国政府故事发生背景:二战之后2、能否将这句话该为“他们替我医治了腿”?缝补既表明当时伤员很多,医生只能速战速决,不可能一个个精心医治,也表明他们拿“我”当一块破布,胡乱应付一下,根本没把“我”当人看,更不要说对我有丝毫的关爱和同情。由此可见,我的不幸遭遇是很有代表性的,战后的伤员安置是个社会问题。3、文中还有哪里可以看出这一点?第六自然“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4、他们像外科医生治箭伤,夹板医驼子一样,只做表面工作,哪管病人死活?其实我最大的伤痛在哪里?在心里。因为失去了双腿,我的内心很无助,感觉前途很渺茫。5、可他是为国家而负伤,应该很自豪啊?他不是英雄,因为他是德国兵,在二战中是属于侵略者的一方,而且还打败了。这是一批被法西斯蛊惑、利用的年轻人,纳粹分子用军国主义思想煽动他们为荣誉和梦想而战,如今受伤了,战败了,才知道自己受独裁者欺骗和愚弄。对于他们来说,身体的伤残不是最痛的,更要命的是信仰和价值观的崩溃。6、德国政府关注到这一点没有?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当我把上班······数字愈大,他们愈加荣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他们只关注什么?由此可见,政府只关注新桥多么宏伟,每天有几千几万人通过。7、为何他们如此关注新桥呢?“新桥”是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战后政府的注重只是物质的重建。用数字来显示他们的政绩,标榜自己的功劳。其实,战争摧毁的不仅仅是桥梁、房屋,还有人的心灵。心灵的重建绝对不像修桥补腿这么简单。8、有人会说,政府在战后经济那么困难的时候还给伤员安排了工作,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慰藉,你们如何看待在桥边数人的工作?这份工作枯燥乏味,毫无意义,把人变成一台计算的机器。让一个不能走路的人整天坐在桥边,你可能会抛给他几块硬币。因为他像乞丐了,所以这份工作是对人格的侮辱。8、我不知道人的幸福指数是否用数字来衡量,但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幸福感倒是差点被数字给扼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每天目送姑娘走过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不愿意把她数进统计的数字里,但是上面派人来检查,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桥了。在统计人数时,我为什么不愿意把姑娘数进去呢?心爱的姑娘不是空洞的数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有着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是个美丽可爱又温柔可亲的姑娘,我能够赢得她的爱情吗?不能,她是我暗恋的对象,我爱她,但她并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我”暗恋她,为什么不愿意让她知道?我是一个残疾人,不能给他幸福,所以不想打扰她的生活。多么善良的一个人啊,既然明知无法得到爱情,为什么还要痴痴守候?因为对姑娘的依恋能使他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让她在枯燥单调的生活中找到一点快乐和甜蜜。身心遭受重创的我其实把姑娘当做精神的支柱。姑娘的存在给了我莫大的精神安慰,他成了我心灵荒漠上唯一的风景。如果说数字代表着假、大、空,那么姑娘象征着什么?姑娘对于“我”来说象征着什么?真、善、美我们在其他文学作品中见过吗?《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哈姆莱特》中的奥菲莉亚《边城》中翠翠这些美丽纯洁的少女都是乱世中的美神,都寄托了作者对假、丑、恶的现实世界的鄙弃,对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品读小说结尾两段我是如何看待“数马车”这份新工作的?把相关句子读出来。“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这简直是交了鸿运!”这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吗?反语,讽刺了为官者的自以为是。小说结尾说,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看看,送她回家。你怎么看待这个结局?法西斯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人民带来灾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小说结尾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既有无奈,又有憧憬;既有喜悦,又有隐忧,甚至还有控诉。所以,小说以省略号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就像开头“他们替我缝补了腿”一样,极富情感的张力,耐人寻味。总结主旨在表面上看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拓展(一)不仅在伯尔的小说中会出现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发生。请你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这种现象。明确: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给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心。在这个社会,很多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给人物质上的帮助就是最大的帮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相反有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痛苦时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个眼神,落魄时及时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关爱,那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论语选读》中有句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丹也讲“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愿我们都收获真正的幸福,愿我们都真正懂得如何关爱他人,愿我们都成为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并让自己收获快乐的人。13岁女孩的人生选择题一边是大上海身价过亿的生母,一边是皖北农村贫困的养父,一边是千万别墅一边是土墙草屋,13岁的惠惠选择回到养父身边。“大上海好,还是怀远农村好?”记者问惠惠。“上海好。”“那你愿意再次去上海吗?”“我舍不得离开爸爸(养父)。”“你最终选留下来,是舍不得离开养育你的父亲吗?”惠惠:是的,我也喜欢与弟弟妹妹在一起。弟弟几个月大时,妈妈就走了,是我把他抱大的,我离不开他。他每天跟在我后面,喊我姐姐,我很开心。“除了这个原因,你放弃大上海那么优越的条件,还有其他因素吗?”惠惠:“在上海,每天回到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能窝在屋子里。而在老家,地界很开阔,有伙伴们玩,我喜欢与她们在旷野中自由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