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他们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起来。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其中,就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写的人物传记《邓稼先》,随作者一起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新课导入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搜集、整理、交流有关杨振宁、邓稼先的资料;了解回忆性传记的特点。(重点)2.整体感知课文;学习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谋篇布局的手法;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难点)3.学习邓稼先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重点)学习目标传记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文体知识走近作者杨振宁,1922年9月生于安徽合肥,理论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1945年赴美,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等校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粒子物理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他与李政道合作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背景介绍杨振宁与邓稼先在美国留学时合影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邓稼先(1924—1986),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物背景•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导弹中国人就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1967年6月17日在新疆罗布泊,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元勋()奠基()选聘()谣言()背诵昼夜昆仑挚友()可歌可泣鲜为人知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当之无愧家喻户晓锋芒毕露()妇孺皆知()筹划()殷红()彷徨()字词注音lùxūncuìdiànrúpìnchóuyānzhìpánɡhuánɡyáoxiè鲜为人知:妇孺皆知:当之无愧:家喻户晓: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很少有人知道。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词语解释每家每户都知道。马革裹尸:锋芒毕露:层出不穷:热泪盈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一、初读感知——理清思路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2、本文的写作形式不同于以往我们学过的文章,请大家速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3、说说文中小标题的含义。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史,引出为中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赞扬两弹元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从而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和奉献精神。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的环境,展现邓稼先的工作才能和责任心以及他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以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了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引述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话,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表达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小结•历史背景•生平简介•人物对比•感情震荡•沙漠创业•热情赞颂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研读探究1、文中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看似与内容无关,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六部分有什么联系?(1)第一部分是全文的背景,把邓稼先放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来写,既让读者更清楚了解邓稼先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所做的巨大贡献;也是作者“大手笔”的体现。(2)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更是邓稼先光辉一生的写照,也是作者与邓稼先友谊的写照。“两弹”元勋——表明了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形象地展示了邓稼先那“碎首黄尘,燕然勒功”的一腔热血。——气势磅礴,对邓稼先一生作了最恰当的评价。3、说说文中小标题的含义。二、整体把握——透视人物课文写了邓稼先的哪些事?你读出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课文写了哪些事例?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⑥一封短短的信⑦1982年,“我不能走”课文写了哪些事例?从这些事例中,你读出了邓稼先怎样的形象特点?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满腔的爱国热忱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没有私心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奉献精神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严谨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小结•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代表的品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题目寻找合适的修饰语。•伟大的邓稼先•舍己为人的邓稼先•公而忘私的邓稼先•热爱祖国的邓稼先•鞠躬尽瘁的邓稼先•忠厚朴实的邓稼先•……的邓稼先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张爱萍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除了运用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刻画人物以外,作者还从其他角度对邓稼先进行了刻画。请同学们对下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以来的历史?为什么把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奥本海默他们是各自祖国的原子弹之父: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忠厚平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更能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复杂的人邓稼先最不引人注意忠厚平实“纯”•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用意?•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四、品读赏析——关注语言请同学们先用波浪线把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句子标示出来,并赏析其作用。“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运用排比句式。突出邓稼先的杰出才能(具有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表达了作者的赞扬、钦佩之情。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环境描写。渲染工作环境的恶劣,衬托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吃苦耐劳的精神,表明研究的成功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才取得的。小结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础,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归纳总结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写法特色一、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作者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作者与邓稼先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