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一、语言与文化语言是社会现象,它具有以下特征: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2)语言具有规则性;3)语言是主观的;4)语言是动态的,有自己的生命循环。要谈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们先说说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人类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已经探索了2000多年,至今仍未有定论。概括起来,大致有五种说法:语言、思维等同论: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一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事物的两种不同叫法,二者同时产生,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的特性对认知过程起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基础,语言不同,思想也不同,世界观也不同。思维决定论:认为思维先于语言存在,思维范畴决定语言范畴,人们首先形成思想,然后才寻找恰当的词语或其它符号表达。语言思维各自独立论:认为二者虽互有影响,但相对独立。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语言思维先分后合论:认为语言与思维各有源头,后来合流。基于这些不同的认识,学者们分成两派:一派认为,语言决定文化模式,其代表人物为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通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另一派反对的声音则认为,语言不是决定思维,而是反映思维,所以语言表达了文化。这些争论到目前都还是争论,但是尽管如此,大家的分歧只是在于语言能否决定文化,而至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则是毋庸置疑的一致。我们只要稍加留意,便可以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在汉语里,有两个词语常常用来表达“世界”这个概念,一个是“普天之下”,一个是“四海之内”。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里,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而住在海洋国家的人,比如希腊人,会不明白,“四海之内”为什么会等同于“普天之下”。同样,古代中国人说起“海”这个词,往往含有飘渺迷惘的情愫。例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参看课本p57。不仅如此,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密切相关,而汉语的文字又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所以,作为汉语记录符号的汉字也往往携带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例如:焚:古代烧山种地的原始耕作方式。《說文‧火部》:“焚,燒田也。”姓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二、中国与西方的言语观无论中国的儒家、道家,还是西方古代哲学和宗教都把言语看作一种“存在”或“有”,和“行为”。在中国,老子提出:“无名,天地之始”,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有名,万物之母”,这说明有指称功能的语言属于“有”的范畴,它通过其生成万物之力显示它的存在的重要性。在西方,圣经中的创世纪也提出了语言与上帝同在,语言的产生先于人类。西方古代的哲学家也有累死的语言观,赫拉克利特就指出,世界上的一切运动都遵循Logos,万物依据其生长和发展。Logos不仅指法则、公理、理性、逻辑,也内涵语言。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不过,虽然中西都把语言当作“有”或“存在”,而且都区别“有”和“无”,但对待言语的态度却分道扬镳。老子主张“无为”“无名”,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的继承者庄子进一步提出“至言去言”、“至为去为”。儒家的孔子虽然与道家的废言不同,对语言持积极态度,但他这种态度是有限的,他对语言的态度是谨慎的,提倡的是慎言、寡言和戒言。他指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刚、毅、木、讷近仁”,“天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何言哉?四时行焉。”后来的儒家学者继承了孔子的态度。例如刘勰说:“口舌者,祸患之宫,灭亡之府也。语言者,性命之所属,而形骸之所系也。言出患入语失身亡。身亡不可复存,言出不可复归。”程颐则说:“君子所贵者,慎之于身,言动之间皆有法则。”而在以个人本位为主要取向的西方,语言是延伸自我、影响和改造他人的重要工具。语言的功用在于达到最明晰、最准确而合乎逻辑地说服和改造别人。在古希腊,修辞学,“就其严格的意义来讲,是研究劝导方式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的学问”。亚里士多德主张:“修辞学不仅是为某一特定阶层的臣民所专有的学问,而是同一般所说的那样,乃是人人所应掌握的学问。”欧里庇得斯呼吁:“唯一有绝对威力的艺术是劝导,值得我们不顾任何代价把他学好。”西方的语言太动有为与中国的清静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西方不同的言语观,对言语行为的态度,以及言语的社会功能方面的差异导致这两种文化在交际行为、交际策略和交际风格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西方人一般来讲较为健谈而且他们惯于表明自己,这样极有利于发展和延伸自我。他们愿意把内心世界用言语表达出来。而中国人却不那么健谈,在言语交流时尽量察言观色,对环境提示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接收性。一些西方学者在比较东西方言语观时得出结论:和美国人相比,中国人和日本人不那么健谈,他们不喜欢主动开始谈话,也不像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美国人那样流畅和夸夸其谈。东方人说话言简意赅,这是因为意义经常存在于环境之中;或信息经常受到“为他人着想”的顾虑,因而讲话常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西方人不仅夸夸其谈,而且直言快语,喜欢争论。中国人则尽量少与别人对立,讲起话来尽量婉转隐含。解码西方:reductionprocess解码东方:enlargementprocess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三、词汇层面的文化差异词汇是语言的构成要素。一种语言的词汇是由该语言的一系列具有一定形式、意义和功能特征、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词汇单位(包括词和与词具有同等功能的固定词组)构成的完整体系。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什么叫词义?这个问题看似非常小儿科,顾名思义:词义就是词的意义。事实上,词义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如果深入分析,词可以有好几种“意义”。英国语言学家里(G•Leech)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对“意义”作了仔细分析。1、理性意义。也成为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或指称意义(denotativemeaning)。大致就是指这个词所反映的概念。理性意义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例如:妇:成年女子。媪:老年女子。霜: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水: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摄氏零度凝结成冰,摄氏一百度沸腾,在摄氏四度时密度最大。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君子之交淡如水。(言其无味)碧天如水夜云轻。(言其清凉)旧恩如水满身流。(言其流动)3、社会意义(socialmeaning)。指的是一个词所表达出来的它使用的社会环境。一些词的理性意义相同,但社会意义不同。例如:帝一般指远古的帝王,或在史书中称皇帝。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大家唐代宫廷中称皇帝。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今日宫中年最高,大家遥赐尚书号。陛下臣民当面称皇帝。steed(诗歌用语)horse(一般用语)马nag(俚语)gee-gee(儿语)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4、感情意义(affectivemeaning)。即通常所说的感情色彩。例如:《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尔”、“汝”,都有“你”的意义,但古代当面称对方为“尔”、“汝”是含有轻蔑、不尊重的意义。《孟子》:“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世说新语》:“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皓正饮酒,举殇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尔万岁春。’帝悔之。”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5、联带意义(reflectedmeaning)。指一个词有多种意义,在使用甲意义时,使人联系到它的乙意义。例如:杜审言诗:“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TheComforterTheHolyGhost6、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指一个词经常和哪些词搭配而体现出来的意义。例如: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美”、“丽”,意义相近而不相同,差别就在“美”的搭配更广,美人、美景、美玉、美食等。“丽”则一般限于指容貌,汝丽人、丽质。以上六种意义中,除了理性意义之外的其它五种意义之间具有更多的共同之处:它们都具有同样的不限定、可变化的特性,不能用那些孤立的“不是这便是那”的方式来分析。这五种意义都可以用联想意义这一名称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来概括。词义的几种类型理性意义关于逻辑、认知或外延内容的意义。联想意义隐含意义通过语言所指事物来传递的意义。社会意义关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感情意义关于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的意义。连带意义通过与同一个词的另一意义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搭配意义通过经常与另一个词同时出现的词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正因为语言中词的意义具有这样复杂的内涵,而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的词汇,其负荷的文化意蕴是可能相去甚远的。只掌握词语的一般意义而不了解其文化意义,对于跨文化交际而言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究竟存在哪样一些词汇层面的文化差异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理性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2)理性意义相同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联想意义部分相同;3)理性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里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却没有;4)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下面我们分别来看。1)理性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在不同的语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即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或文化意义。例如颜色词就是如此。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所共有,但他们的文化内涵则截然不一。如,在西方,人们习惯用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蓝色(blue)来表示沮丧、消沉或者淫邪下流,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用来表示肃穆、严肃,淫邪下流的意思是用黄色来表示的。Hewasblueoverhisdismissal.bluemovies又如,对“西风”和“westwind”的理解,中国人和英国人若仅从字面着手,则很可能产生误会。由于中英两国地理位置的不同,当西风吹起的时候,在英国正是春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天来临、万物复苏的季节,而中国却是深秋或隆冬,众芳芜秽,百草凋零。因此,“westwind”之于英国人和“西风”之于中国人,其联想意义是大相径庭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西风的高度赞颂,在诗里,西风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哎,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仅仅不如你那么自由,哦,无法约束的生命!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在希腊神话中,西风之神Zephyrus仄费洛斯,带给人间春季与初夏的微风。他的妻子是花之女神,他的儿子是果实之神。ZephyrusandtheChloris,byWilliam-AdolpheBouguereau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葱兰韭兰葱莲Zephyranthes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而在汉语里,西风则总是和萧瑟、凄凉、惨败勾连在一起。我们可以读到大量的有关西风的这种意境的古典诗词:咸阳古道音尘絶,音尘絶,西风残照,汉家陵阕(李白《忆秦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再比如,“龙”在汉语里具有神圣无比、尊贵至上联想意义。这种联想与华夏民族的原始图腾崇拜有关。《易·乾》:飞龙在天。《说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龙”在中国文化中至高神圣的地位在汉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相应的词语有龙颜、龙椅、龙体……还有“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的传人”……然而在西方国家,drogon意味着硕大、凶残的古代野兽,不尽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还能制造水火灾害,总之,是危害人类生存的邪恶生灵。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2)理性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在不同的文化中,这类词会在某些方面引起语言使用者共同的联想,在某些方面则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就相同方面而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同点;而不同的联想则说明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共性的同时也可能存在了差异和个性。我们举例来看:语言交际中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