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11-1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应试辅导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一单元体质1、体质的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所谓体质,是指——身心特性!)2、体质的构成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3、体质的特点(1)先天遗传性(2)差异多样性(3)形神一体性(4)群类趋同性(5)相对稳定性(6)动态可变性(7)连续可测性(8)后天可调性例题:关于体质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A、先天遗传性B、差异多样性C、不稳定性D、群类趋同性E、后天可调性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2、影响体质的因素(1)先天禀赋(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2)年龄因素(3)性别差异(4)饮食因素(5)劳逸所伤(6)情志因素(7)地理因素(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例题:影响体质的因素不包括()A、性别B、年龄C、饮食D、配偶E、情志1、体质与发病人体的体质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因此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2、体质与病因病机(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倾,这种偏倾性决定了个体的功能状态,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同气相求”。因此,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2)阐释病变的从化和传变: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与病邪“从化”最为密切的因素是——体质差异!!)(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发生的从化形式是——热化!)(气虚湿盛体质者,受邪后多发生的从化形式是——湿化!)3、体质与诊治(1)指导辩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的类型。(2)指导治疗:①区别体质特征而治:体质有阴阳、寒热、强弱之分。②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体质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痰湿质者——宜健脾芳香化湿——忌阴柔滋补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体质强者——耐受性强——剂量宜大体质弱者——耐受性差——剂量宜小肥胖体质者——多气血迟涩,对针刺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量宜大,多用温针艾灸瘦长体型者——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相应较小,多用温灸③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第十二单元病因1、六淫的概念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细目一六淫例题:下列各项,“六淫”概念表述正确的是()A.风、寒、暑、湿、燥、火B.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C.六种病理变化现象D.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E.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体外入侵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季节性: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致病与生活、工作环境密切相关。相兼性:可单独伤人,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阳邪——春季主气,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开泄——腠理疏松,汗出,恶风。易袭阳位:易侵犯体表、阳经和上部(头、面),如头痛、汗出、恶风等症。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风邪伤人,以致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主要由其哪种性质决定的?)风邪为病,其病位具有游走不定的特点。如风痹(行痹):关节呈游走性疼痛。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①发病快、急②变化多、传变快如风疹之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3)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眩晕、震颤、抽搐等。4)风为百病之长:长:始也,首也。一是指风邪常兼它邪而伤人致病。二是指风邪伤人致病最多。(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阴气盛“阴盛则寒”伤阳—温煦气化失责,见寒证。“阴盛则阳病”寒伤肌表——伤寒:恶寒寒邪直中于里——中寒:如寒邪直中脾胃见脘腹冷痛2)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寒凝血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寒痹(痛痹):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则重。3)寒性收引收引:收缩和牵引。寒可以使筋脉、血脉、毛窍收缩闭塞。寒邪伤及肌表,卫阳被郁遏不得宣泄,可见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等。(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邪:夏季主气火热所化炎热:高热上炎,扰动心神暑邪伤人多见高热、面赤、脉洪大、心烦闷乱2)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升散:上升发散。暑,入气分,开腠理。汗大出:伤津→口渴,尿短赤。耗气→倦怠乏力,突然昏倒,不省人事。3)暑多夹湿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故暑邪致病,多夹湿邪为患。临床表现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可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闷呕恶、大便溏泄等湿滞症状。(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属水,故为阴邪-------伤阳湿留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伤阳①湿邪困脾:泄泻、水肿、尿少等。②湿阻胸膈:胸膈满闷。③湿阻中焦:脘痞腹胀,食欲减退。④湿阻下焦: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2)湿性重浊重:湿邪为病,症状具有沉重的特点。湿阻于头:头重如裹。湿阻四肢—湿痹(着痹):关节疼痛、沉重。浊:湿邪为病,导致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在表:肌肤疮疡,流脓淌水。在下:小便浑浊,下痢脓血,女子带下过多。3)湿性粘滞症状的黏滞性——排泄物及分泌物多滞涩不畅。如:肌肤粘腻,大便排泄不爽,小便滞涩不畅。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长,缠绵难愈。病位的广泛性——不局限,内而脏腑,外而皮毛,经络血脉无处不到。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侵及人体下半部。如大小便失常,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干燥;涩,涩滞。燥胜则干,燥性收敛,伤人津液。燥邪为病,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干: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尿少便干等。涩:皮肤干涩皲裂,毛发不荣。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性喜清润,外燥可通过口鼻直接伤。肺燥失润:燥易影响肺之宣降,出现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6)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阳邪--“阳盛则热”,发为实热性病症。炎,炎热:高热,恶热。上,多见上部症状:尤以头面部多见。如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耳内肿痛或流脓等。2)火热易扰心神心为火脏,心主神明。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3)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伤人,因其性燔灼急迫,一是可迫津外泄,使气随津泄而致津亏气耗;二是直接消灼津液,耗伤人体的阴气。故火热之邪致病,临床表现除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阴亏的征象。若阳热过盛,大量伤津耗气,还可兼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重者可致全身津气脱失的虚脱证。4)火易生风动血由于火性急迫躁动,故火邪伤人,甚者可致生风动血。“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躁扰心神,神明无主;加之燔灼津液,筋脉失养,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证。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动血”,指火热邪气入于血脉,迫血妄行和损伤血络。故火热之邪伤人,轻则血行加速而脉数,甚则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5)火易致肿疡(疮痈)火邪入于血分,结聚于局部,燔灼腐肉,易发为痈肿疮疡。例题: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凝滞B、黏滞C、数变D、重着E、升散细目二:疠气1、概念: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2、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特异性强,症状相似1、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七情太过或持久刺激而使人发病,则成为致病因素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细目三:七情内伤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3)多发为情志病(4)影响病情变化(1)直接伤及内脏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内脏是?)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七情致病最易损伤的内脏是?)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过怒使肝气上逆喜则气缓:过喜则心气涣散。心气涣散:失神,狂乱。心气暴脱:神志失常,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悲则气消:过悲导致肺气消耗。肺气耗伤:气短乏力,意志消沉,精神不振,胸闷懒言等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而陷于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遗精。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心气紊乱惊慌失措,惊悸不安,神志错乱。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脾气呆滞:精神萎糜,不思饮食,纳呆,腹胀,便溏。1.思虑过度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乱B、气陷C、气上D、气结E、气收2.过度悲伤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消B、气结C、气上D、气下E、气乱饮食失宜分为三个方面:1.饮食不节——过饥、过饱2.饮食不洁——进食不洁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细目四饮食失宜3.饮食偏嗜寒热偏嗜:偏寒:损伤脾阳,寒湿内生;偏热:导致胃热,肠胃积热偏嗜五味:五味分属五脏,久食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衡,引起本脏功能失调,或致脏腑间平衡关系失调而出现他脏病变。食类偏嗜:专食或厌食某类食物,久之导致某些疾病,如过食肥甘厚味,可聚湿生痰、化热,易致肥胖、眩晕、中风、胸痹、消渴等病变。若嗜酒成癖,久易聚湿、生痰,甚至变生癥积。1、过度劳累(1)劳力过度(体劳)——伤肺脾劳伤筋骨:形体组织损伤,积劳成疾。劳则气耗:少气懒言,体倦神疲,喘息汗出等。(2)劳神过度(神劳)——伤心脾耗伤心血: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损伤脾气:纳少、腹胀、便溏、消瘦。细目五:劳逸失度(3)房劳过度(房劳)—伤肾精和肾气肾精虚——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早衰、性机能减退;肾气不固——腰膝酸软,阳萎、早泄、遗精等。2.过度安逸过逸: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1.痰饮的概念痰饮: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有形之痰:有视之可见,闻之有声,如咯吐之痰。无形之痰: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如眩晕、癫狂等饮因其停留部位不同可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2.痰饮的形成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细目六:痰饮3.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血运行痰阻经络: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瘰疬痰核、阴疽流注。痰饮阻肺:胸闷气喘、咳嗽吐痰等;痰饮停胃:恶心呕吐等;痰阻心脉:胸闷心痛等。(2)影响水液代谢痰湿困脾,脾气不升,可致水湿不运;痰饮阻肺,肺失宣降,可致水液不行;痰饮停滞下焦,影响肾的气化。(3)易于蒙蔽心神痰浊蒙蔽清窍,扰乱心神:头昏目眩,精神不振。痰浊上犯,与风火香河:神昏谵妄、癫、狂、痫等。(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由于痰饮随气流行,内可五脏六腑,外可四肢百骸、肌肤腠理。故其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痰饮所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且痰饮停滞体内,还可挟风、挟热、化寒,化火、化燥;即可上犯清窍,也可下注足膝,且病势缠绵,病程较长。1、概念瘀血是指体内因血行滞缓或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又称“恶血”、“衄血”、“败血”、“污血”等。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瘀血”与“血瘀”的概念不同,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

1 / 10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