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34情境框架与认知图式的动态建构——小说人物的认知世界庞玉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摘要:认知图式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具有相对稳定性,还具有动态性。本文尝试用情境框架概念解释认知图式的动态建构过程,并将之运用于考察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代表作《押沙龙,押沙龙!》主人公萨德本认知世界的变化。分析表明,图式理论和情境框架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思维风格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认知诗学分析的有用工具。关键词:认知图式;情境框架;人物塑造;《押沙龙,押沙龙!》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978-7-119-09247-8(2014)01-0034-08SituationalFramesandDynamicConstructionofCognitiveSchemata:CognitiveWorldsoftheFictionalCharacterPANGYuhouAbstract:Cognitiveschemataplayanimportantroleinhumanunderstanding.Theyarechangeablebutalsorelativelystable.Thispaperattemptstoapplythenotionofsituationalframestointerpretingthedynamicconstructionofcognitiveschemas.WehavealsoexaminedthechangeofcognitiveworldsoftheprotagonistThomasSutpeninWilliamFaulkner’sAbsalom,Absalom!.Thestudyshowsthatbothcognitiveschemasandsituationalframesareusefulcognitive-poetictoolsforexploringcharacterization,especiallyintermsofcharacters’mindstyle.Keywords:cognitiveschemata;situationalframes;characterization;Absalom,Absalom!认知图式通常指关于实体、事件、程序、情境等的一般性知识结构。它在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认知的基本构块。图式理论不仅在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认知语言学等领域受到重视,近30年来也相继被引入认知话语分析、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等领域(Cook,1994;Emmott,1997;Semino,1995,1997;Stockwell,2002;Weber,1992)。认知图式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本文结合Emmott(1997)的语境框架理论(ContextualFrameTheory)和Werth(1999)的语篇世界理论(TextWorldTheory),提出“情境框架”(situationalframes)概念来解释认知图式的动态建构过程。认知图式会随着新的情境而变化。我们认为,认知图式的形成和变化并非真实世界情境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认知图式与真实世界情境的心智表征,即情境框架互动的结果。在探讨情境框架与认知图式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考察了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代表作《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Absalom!,缩写为AA)中主人公托马斯·萨德本认知世界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了他的“宏大计划”与他的“天真(或无知)”之间的关系。1.认知图式理论图式这一术语昀早可以追溯到康德,其昀初意义是图案、绘图等,但是一般认为图式理论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完型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FrederickBartlett被认为是该理论的开创者。情境框架与认知图式的动态建构35他认为图式是关于过去经验的结构性知识,通过它“过去的经验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非一组各自保留着自身具体特征的元素在运作”(Bartlett,1932:197)。他强调图式是积极主动、不断发展的。他说:“有机体必须以某种方式获得依靠并重构自己图式的能力,这是有机体发展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是意识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原因,它赋予意识昀突出的功能。”(同上:206)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行为主义盛行时期,图式理论一度衰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图式理论在人工智能领域重新复兴(Minsky,1975;Rumelhart,1975;Sanford&Garrod,1981;Schank,1982,1986;Schank&Abelson,1977)。图式被视为关于概念的固定形式,理解过程被等同于“选择和证明概念图式以说明要被理解的情境或语篇的过程”(Rumelhart,1977:268)。关于图式理论昀完整、昀有影响的著作当属Schank和Abelson的《脚本、方案、目的和理解》(1977)。该书认为人类的理解表现为不同层次的图式构成的等级体系,从低到高依次包括脚本(scripts)、方案(plans)、目的(goals)和主题(themes)等。在理解过程中如果运用某一层次的图式失败,可求助于更高层次的图式。脚本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语境中适当事件序列的结构”(Schank&Abelson,1977:41)。它由空位(slots)以及空位填充条件构成。一个脚本包括下列空位:道具(props)、参与者角色、入场条件、结果和一系列场景(scenes)。脚本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某一空位上的填充物会影响另一个。脚本主要有三种类型:(1)情境脚本(situationalscripts),如:GOINGTOTHERESTAURANT,TAKINGTHEBUS,GOINGTOCHURCH等;(2)人际脚本(personalscripts),如:BEINGAPICKPOCKET,BEINGASPY,BEINGAJEALOUSSPOUSE等;(3)工具脚本(instrumentalscripts),如:STARTINGACAR,SWITCHINGONTHECOMPUTER,FRYINGANEGG等。在特定情境中,脚本通过不同的标头(headers)激活,如:前提条件、行动的工具功能、与脚本惯常相关的地点或环境、明显提及某个空位上的占据者等。来自同一社团或文化的人具有相似的脚本,但是也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脚本是从在脚本中扮演某种角色的参与者视角来表征的。但是,脚本用来处理程式化的日常情境,无法为全新的情境提供处理工具。因此,方案用来处理参与者没有现存脚本可用的情境。它也由按次序排列的空位构成,但是这些空位不像脚本中那样明确,包括关键性行动,可控的、不可控的以及协调性的前提条件,结果等。Schank和Abelson(1977)认为重复面对同一个新的情境可以使方案变成常规性经验,即脚本。脚本和方案都需要高一层次的目的来解释,主要有五种目的:满足(饥饿、性、睡眠等)、享受(旅行、娱乐、竞争等)、成就(财产、权力、工作等)、保持(健康、安全、后代等)和危机处理(意外、火灾、风暴等)。目的有时还需更高层次的主题来解释,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角色主题(如:做老师、律师、军人等)、人际主题(如:夫妻、父子、老板与雇员等关系)和生活主题(如:信仰共产主义、诚实、发财致富等)(Schank&Abelson,1977:131-150)。在认知科学领域,Minsky(1975)的框架(frame)、Sanford和Garrod(1981)的情景(scenario)等概念与图式、脚本等具有相似之处。Mandler(1984)还区分了脚本和场景(scenes):前者表征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日常事件,后者表征日常活动发生的地点。在认知语言学中,经验完型(experientialgestalts)实际上就是认知图式(Lakoff&Johnson,1980:77-82)。Lakoff(1987)认为情景或脚本(即图式)也是一种理想认知模型(IdealizedCognitiveModels)。但是,与隐喻、转喻、意象图式等具有“想象力”的认知模型不同,它们是一种命题认知模型。鉴于上述概念经常交互使用,本文不对这些术语做具体区分。图式不仅可用于认识现实世界还适用于语篇世界的理解,因此相继被引入认知话语分析、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等领域。Cook(1994)认为在语篇理解过程中需要三种类型的图式:世界图式(worldschemata)、语篇图式(textschemata)和语言图式(languageschemata)。其中,世界图式主要就语篇内容而言,语篇图式和语言图式指语篇结构和语言知识。Semino也认为图式理论对语篇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从图式理论的视角看,语篇世界是产生于读者和语篇互动之间的认知建构”(Semino,1995:88)。图式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Semino(2001)指出对于什么算图式并无原则可循,很难证伪。在语篇理解中,Cook(1994)和Semino(1995)均认为语言选择认知诗学36和语言模式在图式的激活、实现和修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式理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2.认知图式的动态建构图式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固定的一般知识结构,Bartlett所指出的图式的动态性被忽视了。认知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图式是可变的、不断发展的,他们提出了图式变化的一些具体方式(Rumelhart&Norman,1978;Schank,1982,1986)。例如:Schank(1982)指出图式不是僵化的而是活跃的,是可以被改变或改造的。他认为向自己或别人提醒、解释异常事件揭示了一种关联,这种关联为改变和重新连接图式提供了基础。认知话语分析、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等领域的学者结合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探讨了认知图式在语篇理解中的动态建构过程。Cook(1994)认为语篇对读者的认知图式有三种主要影响:图式保持(schemapreserving)、图式强化(schemareinforcing)和图式更新(schemarefreshing)。图式保持指语篇使现有的图式跟从前一样。还有一种情况叫“图式增加”(schemaadding),即语篇所呈现的图式只是简单地添加到现有的图式而其基本结构保持完好。图式强化指语篇使现有的图式比从前得到加强。图式更新包含三种过程:(1)图式破坏(schemadestroying),指现有图式被破坏;(2)图式建构(schemaconstructing),指新的图式被建构;(3)图式关联(schemaconnecting),指在现有图式之间建立新的联系。Cook用“图式瓦解”(schemadisruption)来描述语篇对现有图式的一种一般影响,即作为图式更新的前提。由于Cook强调文学语篇的独特功能是使读者的图式发生变化,他特别关注图式更新,甚至把文学作品的功能或者文学性等同于图式更新。他认为图式变化在语篇中发生在三个层面,即语言、语篇结构和世界图式。Semino(1995,1997)把Cook的“图式更新”和“图式强化”概念用于分析诗歌和其他文学语篇的语篇世界,认为有些语篇对读者来说具有图式更新作用,有些语篇具有图式强化作用。Semino(2002)还把图式理论用于分析小说人物的思维风格。Stockwell(2002:79)指出:“图式理论具有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它将知识结构视为动态的、在体验中发展的。”根据Rumelhart和Norman(1978)的概念,他提出图式演变的三种主要方式:添加(accretion)、调整(tuning)和重建(restructuring)。其中,添加指在图式上增加新的事实,调整指修正图式内部的事实或关系,重建则指创造新的图式。结合Cook(1994)的研究,Stockwell(2002:79-80)共总结了六种图式管理类型:(1)知识重建(knowledgerestructuring),即在旧模板基础上创造新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