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明代冯小青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世界的东西方各出现了两位戏剧大师:一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另一位就是我们中国的汤显祖。汤显祖善诗文词曲,在戏曲方面贡献尤著。《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闺塾》又是《牡丹亭》中的精典。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的《闺塾》,由此来认识汤显祖和他的不朽名著。江西臨川市汤显祖塑像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故乡)。出生在书香门第,家里几代都不作官,却有着很高的声望,汤显祖很有才气,21岁中举,28岁进京赴考时已经是名闻天下的才子了。但是,汤显祖因为不愿意替高官捧场而得罪了当时的宰相张居正,两次考试都落了榜。直到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中了进士,那一年他已经34岁了。后来汤显祖几次拒绝大官僚们的笼络,结果被安排到南京当了个闲官。可汤显祖是个耿直的脾气,又嫉恶如仇,常常对时事大发议论。有一回他向朝廷上书,指责执政者,还牵扯到皇帝,因此他被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作了一个县官,可汤显祖并没有消沉,他把县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反对他的人依然要罢他的官,汤显祖也早就对官场厌倦了,他辞官回到了江西老家。汤显祖的家乡盛行一种叫“海盐腔”的地方戏,光是职业演员就有一千多人。回乡后,汤显祖一心一意地创作剧本,还亲自导演排练,成为这个蓬蓬勃勃的戏剧运动的领袖。尽管他晚年生活贫困,可他从戏剧创作中得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他常常坐在书房里和朋友们谈文论曲,而窗外就是猪在吃食,鸡在叫唤。汤显祖流传下来的戏剧主要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些戏的内容都和梦有关系,又被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的《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杰作。女主角不甘做循规蹈矩的闺阁典范,大胆披露内心欲望,到广阔天地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这种勇敢追求人性自由的女性,在此前戏剧的妇女形象中从未出现过。剧中曲文写得清丽婉约,意境超妙。汤显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有“千秋词匠”之誉。汤显祖于1616年逝世,这恰好和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是同一年去世。由于汤显祖在东方剧坛上的崇高地位,人们都称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江西臨川市杜麗娘之墓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共五十五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是剧作家在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是一部爱情题材的传奇剧本。它鲜明地体现了反礼教、反理学的进步倾向,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叛逆色彩的杜丽娘形象。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即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牡丹亭》故事情节T.99(4-1)闺塾T.99(4-2)惊梦T.99(4-3)写真T.99(4-4)婚走T.99M中国古典名著----《牡丹亭·游园》《闺塾》是其中的第七出。它前面写太守杜宝决定请塾师,让年已二八的丽娘读书,以便“她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做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后面写的是丽娘偷偷走进了后花园,与梦梅在梦中结合,真正走上了反礼教与争取个性解放的道路。《闺塾》反映了丽娘对封建教育的厌恶、抵制与个性解放的要求,反映了她心灵的初步觉醒。这是全剧的基础。在这一出戏里,作家把主要矛盾冲突安排在春香与塾师陈最良身上,而其中隐伏着主线即丽娘初步觉悟、反礼教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在这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细腻地体现了春香、塾师和丽娘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三个鲜明的形象。教学目的:1.把握冲突三方杜丽娘、春香、陈最良的性格特征。2.学习饶有机趣而富有个性的宾白语言。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富有情趣的语言。末:陈最良贴:春香旦:杜丽娘人物身份塾师小姐丫环字词正音窈窕(yǎotiǎo)净几(jī)明窗淑(shū)女闺(guī)门薛涛笺(jiān)美女簪(zān)花砚(yàn)台偌(ruò)多嫉妒(jídù)词语补注①窈窕:女子文静美好。②净几:干净的茶几。几:小桌子。③淑女:温和善良的女子。④闺门:女子居住的女室。⑤嫉妒:对超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同忌妒。⑥偌多:这么多。偌:这么、那么。⑦簪花:把花插在头发上。簪:插在头发上。陈最良春香杜丽娘明暗杜丽娘作者写此出意在为后文的《游园》《惊梦》作铺垫,是杜丽娘春心萌动的前奏。因而作者将其放在传统诗教(即“思无邪”)的环境中出场,极力刻划青春少女杜丽娘与诗教传统之间的格格不入,既表现出人物的自然天性,又为下文张本。其结构如图:情节:讲诗------------模字--------------------责打焦点闹人物:陈最良------------春香--------------------杜丽娘一.朗读课文,然后分析人物性格特征。1.春香2.陈最良3.杜丽娘人物角色定位:春香:直率、淳朴(昔氏贤文,把人禁杀)天真、可爱(为甚好好的求他)大胆、泼辣(抢荆条投地)春香的性格在这一出体现得最鲜明。她泼辣、大胆、机智,很不满于封建教育,当塾师讲经时,她连连发问,最后逼得塾师理屈词穷,只好以责备“多嘴”岔开。她领恭牌以后,却跑进了后花园,塾师无可奈何,只好以“打”来教育她。当塾师走后,她还要背后骂上一句“痴老狗”,方才解恨。人物角色定位:陈最良:刻板、迂腐(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2.塾师陈最良受儒家思想毒害,行为迂腐,作风寒酸,是个地道的老学究。在这出戏里,春香和塾师形成对比,春香对丽娘构成映衬。人物角色定位:杜丽娘:恭顺、温良(以后不敢了)持重(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向往自由(俺且问你那花园在哪里?)3.丽娘恭顺温良,抑郁愁烦。性格表现为满腹幽怀。她像春香一样不满,社会地位却使她内心深沉。为了照顾面子,她说“依注解经学生自会”,而不说“你这样讲是多余的”;要罚春香也是这样。面对《关雎》她凭直觉认识到这是一首热烈的恋歌,在内心冲破了封建道德标准后导致惊梦。又如欲进花园前问春香的话,也带着持重的色彩。《牡丹亭》艺术特色----浪漫主义。首先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思想和现实的矛盾。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幻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礼教的束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其次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采泼辣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较好地体现了明清传奇的戏剧特征。欣赏饶有机趣而富有个性的宾白语言。1.通过“谐音”激趣,如塾师陈最良讲解《诗经》中的《关雎》时,春香把“在河之洲”自作聪明地解释为衙门里放出一只斑鸠,飞到何知州家去了。2.通过“误解”生趣,如春香故意问塾师为什么君子要好好地去追求淑女呢。通过“错拿’”增趣,如春香取文房四宝时因不明而拿来了画眉的螺子黛、画眉用的细笔等,语言不可不谓幽默,动作也地道的滑稽,令人捧腹大笑。在这一出戏里,宾白饶有机趣,曲折如意。在语言上,富有文采又雅俗共赏,充分地表现了作品的意趣与神色。传奇与杂剧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光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蔗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春归怎占先。……昆曲《游园惊梦》片段欣赏这是多么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时节!整个剧本文词华丽,充满喜剧氛围。这个爱情故事之所以成为当时浪漫思潮的最强音,正在于它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并且呼喊得那么高昂,甚至逸出中国传统理性主义传统,真人荒唐地死而复活(其他情节都又合常情)竟成了剧本主线。本章第一节中讲的世态人情、市民文艺的粗俗根苗,在这里最终上升为典雅骀荡的浪漫之花。它们以不同形式反映了明中叶以来巨大变动着的社会动向、氛围和意绪。(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关于“思无邪”:孔子在《论语》论《诗经》一书,代表着儒家学派的诗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论语》论《诗》凡18次,“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论语·为政》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原为语助词,无实际意义。但后人亦多释之为“思想”或“意思”之“思”。“邪”,《广韵》云:“不正也。”《正韵》云:“奸思也,佞也。”“思无邪”,出自《诗·鲁颂·驷》:“思无邪,思马斯徂。”孔子引以论《诗三百》之主旨。故一般认为,若以“思”为语助词,恐不合孔子之意。朱熹《论语集注》云:“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惰性之正而已。”又引程子语曰:“思无邪,诚也。”何宴《论语集解》亦谓之“归于正”者。这都说明“思无邪”之旨,当指《诗》之思想内容、语言音调的中和之美而论,并非专指思想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合乎礼义,要求思想纯正;二是中正和平,强调“文质彬彬”。“思无邪”是中国儒家的诗教传统,正如此将《关雎》解为咏“后妃之德”“风之始”,即对女子而言要中规中距,谨守妇道。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