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12丘不与易也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把握孔子的形象,学习其伟大精神。2、探究拓展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仪封人:崇敬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长沮:嘲讽桀溺:不屑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接舆:婉劝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丈人:不满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晨门:不解二、讨论思考:你是如何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请说明理由:⑴在“礼乐崩坏”、秩序紊乱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礼”的主张,想恢复西周的“礼制”是不现实的。⑵孔子周游列国,大力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儒家学派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一个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光照千古。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1、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7、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史记·孔子世家》三、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思考挖掘素材的不同侧重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可法(抗清名将):城亡我亡,头可断,志不可屈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关押审问八年,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火会更使真理永恒”西西弗斯:蔑视众神的命运安排,每天将巨石推上山顶,滚落,再推,决不屈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勇于担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真理的坚决捍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不平现实的勇敢抗争……“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面对困难敢于知难而进的积极进取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愚公、精卫: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⑵科学发展:布鲁诺西西弗斯愚公精卫⑴人生道路⑶社会进步知其不可而为之归类—挖掘—整理四、思考: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2、关心国家大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3、敢于和不良风气作斗争4、从身边小事做起(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关心同学)用青春铸造生命之梯—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10月24日,为了抢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十多名大学生手拉手结成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男孩获救,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当天下午2时左右,一些同学在长江边游玩时,突然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徐彬成同学很快救起了一个男孩。同时,其他几个同学也跳下水去救另外一个男孩,但施救并不顺利。情急之下,站在沙滩上的十多名同学赶紧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帮忙,另一名少年也获救。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水情复杂,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最终搭起的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江中。情况危急,岸边的同学们大声呼救。这时,正在附近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相继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人却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三位同学在人梯中留下了青春的气息和温度,人们的手心里感知着,人们的内心里永远铭记着。五、课后探究: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并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