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与严复翻译比较AComparativeStudyonLin’sandYan’sTranslation--broughttoyoubygroup1林纾、严复其人林纾(1852~1924),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我国近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小说翻译家,在古文、小说、诗歌、传奇、绘画等方面也各有造诣和贡献。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林纾的主要译作林纾(“林译十大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吟边燕语》《拊掌录》《迦茵小转》《离恨天》《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不如归》(林纾的翻译活动,前后持续了近30年时间,据称他翻译的作品达185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家。)严译八大名著赫胥黎《天演论》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亚当·斯密《原富》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oftheWealthofNations斯宾塞《群学肄言》StudyofSociology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OnLiberty甄克斯《社会通诠》HistoryofPolitics孟德斯鸠《法意》DeL’espritdesLois约翰·穆勒《名学》ASystemofLogic耶方斯《名学浅说》PrimerofLogic“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角分析两者翻译(1)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学者提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2)1971年,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与限制》中提出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她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3)此后,其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Vermeer)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认为要达到某种翻译目的,译者应该选择适当的策略。(一)林纾、严复所处时代背景及翻译目的:林纾(1852-1924年)和严复(1854-1921年)都生活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林纾的翻译生涯从翻译活动和翻译特色等方面可分为早期(1897-1907年)——投身翻译,醒世救国;中期(1907-1911年)——以译书之实业,为政治之所用;后期(1911年之后)——政治落魄,笔走无神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思想变化均影响到他的翻译,而且每个阶段的翻译总体都表现出“政治为灵魂,翻译为实业”的特点,即在三个阶段中,林纾均以翻译为实业,来实现他“爱国与救世”的政治目标。严复则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来启发民智,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二)翻译目的影响翻译文本的选择严复:严复选择的翻译文本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包括法律、政治、经济、逻辑学、伦理学和哲学等众多方面。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来启发民智,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林纾:林纾之所以选择翻译外国文学,是他期望以文学翻译来启发民智。他以“欧人志在维新”,外国作家“多以小说启发民智”为例,曾言:“余老矣,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我同胞警醒,恒于小说序中摅其胸臆”。显然,他的翻译动机及旨趣都是寄望从外汲取营养以提升民智,改革现状。(三)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运用1.严复的基本翻译策略—归化意译1.严复的基本翻译标准:“信、达、雅”三字原则原文:“Itmaybesafelyassumedthat,twothousandyearsago,beforeCaesarsetfootinsouthernBritain,thewholecountrysidevisiblefromthewindowsoftheroominwhichIwrite,wasinwhatiscalled“thestateofnature.”Except,itmaybe,byraisingafewsepulchralmounds(坟堆),suchasthosewhichstill,hereandthere,breaktheflowingcontours(外形,轮廓)ofthedowns,man’shandshadmadenomarkuponit;andthethinveilofvegetation(植被)whichoverspreadthebroad-backedheightsandtheshelvingsidesofthecoombs(峡谷)wasunaffectedbyhisindustry.选自--《天演论》开头译文一: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当凯撒到达不列颠南部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这间屋子的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处于一种所谓“自然状态”。也许除了若干突起的坟墓已在几处破坏了连绵丘陵的轮廓以外,此地未经人工修葺整治。薄薄的植被笼罩着广阔的高地和峡谷的斜坡,还没有受到人劳动的影响。译文二:赫骨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列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译文风格对比及译文二采取此种风格的原因。意译?2.严复在翻译过程中还采用了删节、增评、加按语、注评等特殊的方法。(1)删节是指严复有选择地翻译原文;(2)增评是指严复翻译过程中根据需要添加词句即添加了一些议论性或评说性的文字;(3)加按语是指严复翻译时会在译文章节的结尾或中间评论作者的观点,大胆结合中国局势阐述自己的观点。(4)注评是指译者对译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语义作补充说明或对疑难字词进行解释。总之,意译和删节、增评、加按语、加注评等非正法翻译策略都属于归化的范畴,这些方法使严复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条件下更有效地译介外国学术名著为救国富国服务。2.林纾采用的基本翻译策略也是归化意译。由于依靠朋友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口述,林纾的翻译是“耳受手追”式的进行“意译”。而且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思想和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水平他会对原文进行任意删减或增补。另外,林纾常用中国的经验来翻译西方的小说。例:翻译策略总结严复高度归化意译;改译、删节、增补、加按语、注评、换例言;选择性翻译林纾归化意译与异化意译兼而有之;改写;“耳受手追”,加工润色发表出版(四)贡献林译小说贡献文学社会对近现代文学的贡献革新正名影响后人“中国的章回小说的传统体裁,实从他开始打破.虽然现在还有人在作这种小说,然其势力已大衰。”———郑振铎《林琴南先生》在“林译小说”大量出现以前,章回体是我国传统的长篇小说的唯一格式。打破章回体传统体裁《巴黎茶花女遗事》打破章回体体裁开创语言新体“林纾译书所用文体是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宽大。”———钱钟书继承传统古文优点和风格,冲破古文森严的戒律,在语法、句法上进行了必要的革新。把白话口语、外来语乃至欧化句法引入译文。促进了语言和文体的变革。提高小说地位明代以前,小说地位低下“小道”打破轻视小说的传统见解改变了中国人轻视外国小说的陈腐观念自他之后“小说家”说法“自他以后,中国文人,才有以小说家自命的;自他以后才开始了翻译世界的文学作品的风气。”———郑振铎扩大小说题材爱情小说如《巴黎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家庭小说如《不如归》;社会小说如《块肉余生述》、《孝女耐儿传》;历史小说如《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冒险小说如《鲁滨逊漂流记》;神怪小说如《哈葛德的三千年艳尸记》;侦探小说如《歇洛克奇案开场》;伦理小说如《鹰梯小豪杰》、美国作家阿丁(今译奥尔登)的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军事小说如《利俾瑟战血余腥记》;实业小说如《爱国二童子传》;政治小说如《黑奴吁天录》;讽刺小说如《魔侠传》.古代以才子佳人、侠义公案和讲史小说题材为主近代小说题材:对文人的影响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指出:“林纾翻译的兰姆改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吟边燕语》也使我感到无上的兴趣,它无形之间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林译小说对一大批近现代作家文学倾向的形成、文学道路的选择产生过直接的影响。鲁迅、周作人、郭沫若、朱自清、冰心、钱钟书等都有过嗜读林译小说的经历。据周作人回忆,早年鲁迅遇到林纾翻译的小说,每本必读,所以鲁迅早年的译书风格跟林纾相近,不但使用文言文,而且大体是意译。林译小说曾经滋养了一大批作家,有郭沫若、茅盾、冰心等文坛巨擘。从某种意义上说,林纾翻译的作品是“五四”新文学的胚胎,由此,而他也成为中国新文化先驱,译界之王,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的。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小箱《林译小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钱钟书《七缀集》十九世纪末,有两部译书惊醒了当时的知识界,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一部是1898年正式出版的福建闽侯人严复(又陵,几道,1853—1921)译述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它以进化论思想启发了人们要变法图强,从而人们又觉悟了图强必须反帝;另一部是1899年开始刊布的福建福州人林纾(琴南,畏庐1852—1924)译述的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它以发展真性情的思想启发了人们想到婚姻自由,从而人们又觉悟到必须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反封建。———蒋锡金因文见道翻译救国政治小说《黑奴吁天录》宣传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进步思想反帝爱国争取民族独立林纾在《不如归》序中说道:“我年龄已大,报国时日无多,所以自称“叫旦之鸡”,希望以此唤醒同胞勿忘国耻家仇。”他虽然未在政治前台冲锋陷阵,却用手中的一支笔,自觉的把文学翻译与中国人们反帝爱国的事业结合在一起。严复思想贡献杰出翻译家爱国教育家进步政论家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家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杰出翻译家开创了中国自由翻译的新时代厘定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使用了“非正法”的宏观翻译手段翻译副产及其他爱国教育家首倡体智德三育思想批判旧学抨击科举兴办资产阶级学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思想先进政论家严复在甲午战争以后,戊戌变法以前,发表许多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作用的政论性文章,如《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文章,以及他在译著中写的按语,对当时的人们具有启蒙的积极作用。严复翻译的八部著作,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哲学、逻辑学、社会学、法学等众多学科。每一部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是从中国的现实政治需要出发的,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小结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器物”无法抵御外敌入侵时,转而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出于同一时代的林纾和严复抱着救亡图存、保种保国的目的和热情,翻译了许多外国著作,对“启发民智”起到了积极、重大的影响。“启发民智”的目的使得他们在选择翻译文本时力求为翻译目的服务,在应用翻译策略时也试图达到翻译的目的。两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近现代两位伟大的翻译家。参考文献毕新伟.中国经验与西方经验的相遇[J].外国文学研究,2004;(3):161-165.李茂肃.做人,先从爱国入手——谈林纾的爱国主义思想[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出版社,2004.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齐鲁书社,2005。王宏志,《重译“信、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