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方解(图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有峻汗之功。(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散中寓收(君)白芍——敛营养阴。调和营卫(臣)生姜——助桂枝解肌,温胃止呕;助桂、芍(佐)大枣——助白芍益阴,补脾益气。调和营卫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解肌,合白芍酸甘化阴以益阴;调和药性。(佐使)[使用注意]①微火煮取;②药后啜粥以助酿汗;③温覆以助汗出;④方中桂枝、白芍用量相等。[方剂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中均用桂枝、甘草,具有解表散寒之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者。麻黄汤中还有麻黄、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2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等;桂枝汤中还有芍药、生姜、大枣,发汗散寒之力稍逊,重在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发热,有汗无喘,脉浮缓或浮弱等。九味羌活汤[方解]羌活——祛风散寒除湿。(君)防风、苍术——助君药祛风散寒除湿。(臣)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行气血;(佐)黄芩、生地——清热、制燥。甘草——调和诸药。(使)小青龙汤[方解]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君)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助麻黄解表。(臣)白芍——敛阴,防过汗伤正;(佐)五味子——敛气,防肺气耗散;半夏——燥湿化痰。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佐使)止嗽散紫菀,百部——苦、温润入肺理肺化痰止咳君白前降气祛痰止咳化痰之力大大增强臣桔梗宣肺止咳一宣一降止咳化痰荆芥──祛风解表佐陈皮──理气化痰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合桔梗、荆芥又有利咽止咳之功。使1.2辛凉解表桑菊饮[方解]桑叶、菊花——疏散风热。(君)薄荷——助君药疏散风热;(臣)桔梗、杏仁——宣肺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佐)甘草——调和诸药。(使)银翘散[方解]银花、连翘——轻清透表,清热解毒。(君)牛蒡子、薄荷——辛凉助君药疏散风热;(臣)荆芥、淡豆豉——辛温助君药开腠散邪。桔梗——宣肺利咽;(佐)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使)[配伍特点]①重用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为君药;②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方剂比较]本方与桑菊饮中均用连翘、桔梗、薄荷、芦根、甘草,具有疏风清热之功,用于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口渴,咳嗽,脉浮数者。银翘散中还有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解表清热之力较强,属于“辛凉平剂”,适用于风热表证,热象偏重、表郁较甚者,症见发热较高,咽喉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等;桑菊饮中还有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之力较大,属于“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表证,受邪轻浅,肺失清肃者,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解]麻黄——宣肺平喘。君臣相伍,(君)石膏——清泻肺热。宣泄肺热。(臣)杏仁——降肺气,助君药宣肺平喘。(佐)甘草——益气和中,合石膏生津止渴;调和诸药。(佐使)[方剂比较]本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二方虽同治实喘证,但麻黄汤麻、桂合用,属辛温之3剂,解表散寒力强,主治风寒实喘证;本方麻、膏合用,属辛凉之剂,宣肺泄热力强,主治肺热实喘证。1.3扶正解表败毒散[方解]羌活、独活——发散周身之风寒湿邪。(君)川芎、柴胡——助君药散邪止痛。(臣)枳壳、桔梗、前胡、茯苓——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佐)人参——扶正以祛邪;生姜、薄荷——增解表散邪之力。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佐使)[备注]喻昌以本方治疗痢疾,称为“逆流挽舟”法。2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使用泻下剂时应注意:①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者,当权衡表里轻重,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②年老体弱及病后正虚而有里实之证,需根据虚实缓急,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③得效即止,并进食易消化食物;④峻下之剂,孕妇慎用。2.1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方解]大黄——泻热通便。相须配伍(君)芒硝——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峻下热结(臣)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佐)[备注]①本方体现了“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②煎药时应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溶入芒硝。2.2温下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方解]附子、干姜——温阳祛寒。大黄——荡涤积滞。人参、甘草——益气补脾。[配伍特点]大黄与温里药相配,其寒性受温药之制而行泻下之用,即所谓“去性存用”。[备注]本方在组成上可看作是如下方剂变化而来:①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②四逆汤加人参、大黄。2.3润下麻子仁丸(《伤寒论》)[方解]火麻仁——润肠通便。(君)大黄——通便泄热;(臣)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和里。枳实、厚朴——下气破结,以助通便;(佐)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药性。(佐使)[备注]①本方治证,又名“脾约证”。②本方组成即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济川煎(《景岳全书》)[方解]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君)当归——养血润肠;(臣)牛膝——补肾强腰,性善下行。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佐)泽泻——泄肾浊。升麻——升清阳,伍牛、枳、泽使清升浊降。(使)2.4逐水4十枣汤(《伤寒论》)[方解]甘遂——行经隧水湿;大戟——泄脏腑水湿;峻逐水饮芫花——消胸胁伏饮痰癖。大枣——益气护胃,缓诸药之峻烈及毒性,使下不伤正。[使用注意]①服药方法:将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为末,装入胶囊;每服0.5-1g,清晨空腹时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②药后护理:药后水饮未尽者,次日渐加再服;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体虚邪实,非攻不可者,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2.5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方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生地、玄参、麦冬、海参——滋阴增液。人参、甘草、当归——益气补血。姜汁——防呕逆拒药,和胃运药。[使用注意]方中人参另煎取汁,与姜汁先服。3.和解剂凡是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者,统称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3.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方解]柴胡——疏散少阳之邪。一散一清(君)黄芩——清泄少阳之热。和解少阳(臣)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佐)人参、甘草益胃生津,调和营卫;生姜、大枣扶正祛邪,实里以防邪入。(使)大柴胡汤(《金匮要略》)[方解]柴胡(君)、黄芩(臣)-和解清热。大黄、枳实-内泻热结。(臣)芍药-缓急止痛。(佐)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使)[方剂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均用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和大枣,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者。但小柴胡汤尚配人参、甘草,功专和解少阳,兼可扶正祛邪,主治少阳病,其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尚有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苔薄白等;大柴胡汤配有大黄、枳实、芍药,兼能内泻热结,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其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心下满痛或痞硬,呕吐不止,大便不解或下利,苔黄,脉弦数有力等。3.2调和肝脾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方解]青蒿、黄芩——清透少阳胆腑邪热。(君)竹茹、半夏、陈皮、枳壳——清热化痰,理气和胃。(臣)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佐)[方剂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中均用黄芩、半夏、甘草,具有和解少阳之功,用于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逆,苔白脉弦者。本方以青蒿配伍黄芩为主,清热之力胜,再配竹茹、赤茯苓、碧玉散、陈皮、枳壳等,祛湿化痰辟秽之功较著,适用于少阳热重,兼有痰湿中阻者,症见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吐酸苦水,苔腻脉滑等;小柴胡汤以柴胡配伍黄芩为主,再配生姜,疏散之功强,且有人参、大枣,又能益气扶正,适用于伤寒少阳证。调和肝脾四逆散(《伤寒论》)[方解]柴胡——透邪升阳,疏肝解郁。芍药——柔肝养血,配柴胡调肝。5枳实——下气破结,伍柴胡理气。甘草——益气补脾,合枳实调脾。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助运。生姜——温胃和中。薄荷——散肝郁而生之热。痛泻要方[方解]白术——健脾燥湿。白芍——柔肝缓急。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3.3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方解]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虚。[配伍特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兼施。[备注]本方乃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将生姜易为干姜而成。4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使用清热剂时应注意:①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及真假;②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③酌情配伍“反佐”药。更多资料请登录仲景论坛4.1清气分热白虎汤(《伤寒论》)[方解]石膏——清热泻火。(君)知母——助石膏清热,滋阴生津。(臣)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佐)甘草——调和诸药。(使)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方解]竹叶、石膏——清热除烦。(君)人参——益气;(臣)麦冬——养阴生津。半夏——降逆止呕。(佐)甘草、粳米——和中调药(佐使)[方剂比较]本方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者。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虚数者。4.2清营凉血清营汤(《温病条辨》)[方解]犀角、生地——清营解毒养阴。(君)玄参、麦冬——养阴清热。(臣)6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透热转气;(佐)丹参——活血以消瘀热。[配伍特点]在清营养阴药中,配伍轻清透达之品,体现了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