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嫉妒心理分析及其转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大学生嫉妒心理分析及其转化作者:罗美英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10年第03期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嫉妒心理的现实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大学生嫉妒心理作用的两重性,并重点从“公平竞争机制是引导消极嫉妒心理的保证”和“积极引导大学生消极嫉妒心理”两大方面,阐述大学生嫉妒心理转化的构想,旨在有效引导大学生抑制消极嫉妒心理,营造一个“人人争先”的校园竞争局面。关键词:大学生嫉妒心理积极作用竞争意识转化0引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由于其特定的生理、心理特征,嫉妒心理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并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消极心理和行为,对社会风气、人际关系、人才成长乃至嫉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相当的危害性。嫉妒心理最主要的消极表现为嫉贤妒能,即嫉妒他人的才能和成就。这类嫉妒心强烈的人总是想贬低、诋毁别人的成就,阻挠别人的进步。这类嫉贤妒能的病状,在大学生的学习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不但影响群体的团结,更危害社会的进步,因此必须极力控制,有效引导大学生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健康的竞争意识,以便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为德育工作和其他具体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积极进取的心理保证。1大学生嫉妒心理的现实内容在通常情况下,嫉妒就是我们所说的“红眼病”。一般认为,“嫉妒心理是一种极欲排除别人的优势地位,或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含有憎恨的非常激烈的感情的心理形态。”当今的大学生们,都是年纪相当,资历相似,相同的条件太多,特别容易产生彼此间的嫉妒心理,其现实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工作方面。学业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出色的大学生往往成为被嫉妒的对象。因为这些优势常直接与评“三好”、评优秀干部、评奖学金、择业分配及领导的赏识相联系。而这些方面处于弱势的人必生失落之感,虽然其中一部分人能正确对待,但也有部分人心生不满、怨恨,充满敌意、甚至图谋拆台和报复。二是家境方面。在高校中,一些家境贫寒的大学生在穿衣打扮、日常消费等诸多方面都不如家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勤奋学习,期望以此来改变自己的现状,一旦付出与所得未形成正比,便产生自卑、嫉妒。一方面为自己的家境而抬不起头做人,另一方面对家境好的同学心生嫉妒、怨恨,认为他们的一切成绩都归功于优裕的家境。龙源期刊网三是人际关系方面。许多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更充分地发挥,从而获得成功。-人际关系不好或不太好而无力改变现状的学生,往往会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同学心存嫉妒,有时还会把自己在竞争中的失败或名次排列的居后迁怒于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同学,认为他们只是通过人际关系才超过自己的,心理很不平衡。四是追求完美方面。一些各方面条件优越的优胜者们,过于追求完美,过于看重得失,过于理想化,由此往往不在意别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评价别人也十分挑剔和尖酸刻薄。他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优越感而自高自大,觉得只能自己比别人好,如若谁超过了自己就眼红、怨恨、嫉妒,甚至为了名列前茅,还会不择手段地攻击对手。2大学生嫉妒心理作用的两重性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有人把嫉妒概括为东方式嫉妒和西方式嫉妒。东方式嫉妒心理的人认为,你行,我怎么不行,我不行,也一定要把你整垮,看你还行不行;西方式嫉妒心理的人认为,你行,我怎么不行,也一定要把你赶上,看你还怎样。因此,我们对嫉妒心理必须进行辩证地分析,抑制嫉妒心理的成因,引导嫉妒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进步的动力。2.1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消极作用消极嫉妒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具有明显的危害性。一是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嫉妒心强的人容易发生心身反应性疾病,进而加剧消极不良的心身体验,再产生忧愁、悲观、怀疑、痛苦和自卑等消极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地损害身心健康。二是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对嫉妒者本身来说,嫉妒者看到别人取得成绩时心情不舒畅,想方设法攻击、贬抑别人以提高自己,耗费时间和精力,不能一门心思认真读书。另一方面,被嫉妒者在流言蜚语中陷入受打击的环境,也不能放开手脚施展才华,丧失很多成长机会。三是败坏校园风气。嫉妒心强的人一般私心较重,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只对自己负责、宽容,对别人尖酸刻薄,对自己避重就轻,喜欢搬弄是非,制造流言,致使歪风盛行。四是导致犯罪。嫉妒心理发展到极端时,仅仅采取口头上轻度攻击已不能解除嫉妒者心中的嫉恨,而非要不惜任何代价使对方受到一定的直接伤害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因而导致犯罪。虽然这类事件的发案率不高,也不是嫉妒者的经常行为,但它的后果相当可悲。2.2大学生嫉妒心理的积极作用首先,嫉妒对求胜心具有激发作用。大学生群体中嫉妒心理的积极因素,一般表现为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却先为别人所拥有,又嫉妒别人的成绩或长处而力争自己拥有,由一种危机感,转而指导自己积极行为,不是坐而嫉妒,而是起而行动,由临渊羡鱼转为退而结网,暗中较足劲,认真设计方案,规划步骤,积极努力拼搏。其行为过程中,尽管也带有一些“怨客观”和“恨自己”的不满心理因素,但都被强烈的求胜心理削弱,演化为进取之心,以期在竞争中公开取胜而寻求心理平衡。其次,嫉妒对公正具有监督作用。在大学生群体中,任何一个学生微小的获得,都可能引起与之有可比性的人,满怀嫉妒心理的关注。因此,高校的管理制度、管理者,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维护集体的效率,就必须强调和维护学校相关措施的公正性,强调全体学生,在相同龙源期刊网的条件下,通过同样的努力,可以获得同样的权利与利益。所以,这些管理制度和管理者,受到各种监督,同样,也受到某些学生因怀嫉妒之心而对公正特别的关注。再者,嫉妒能促进个体的完善。嫉妒者对拥有者和占有者不满,但是对拥有的、占有的价值却极端崇拜。在此,嫉妒心理的积极作用就是引导嫉妒者既能公正地正确地对待拥有者、占有者,宽容并承认所有权,从而使嫉妒者的个人修养,尤其是宽容他人的修养水平得到完善。另外,由对拥有、占有的价值的嫉妒,进而转向积极行动,以达到自己拥有的目的。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嫉妒者在积极的行动中肯定会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3有效引导大学生嫉妒心理转化的构想嫉妒与竞争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起着不同的作用,但二者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不甘自己的落后,都想胜过对方,不愿被同层次的人胜过自己,这就从思想上为嫉妒心理转化为竞争意识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首先,学校必须采用竞争机制以促进转化。高校采用竞争机制可以使大学生们在竞争中认识到现实自我与他人的差距,哪怕是微小的差距,从而正确认识可比性;竞争还可以锻炼与培养大学生们对挫折的承受力。因为,在竞争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竞技场上,都成为绝对的赢家,失败、挫折是竞争的必然产物。另外,完善、公平的竞争机制还能将学生注意力引导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开拓自我的潜能上,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疏导嫉妒的消极情绪。其次,学校必须执行合理、公正、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一种合理、公正、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可以使人理智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从而将嫉妒的破坏性能量压到最低点。如在评优、评奖、选拔中的一些具体条件,明显地将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尽管被条例拉下档次的人,仍心怀嫉妒,但破坏性能量却小得多,也只能是一份私下的怨恨与无奈。相反,不公正或模糊性太多的管理制度,会成为嫉妒的非理性破坏激情泛滥成灾的理由或借口。总之,嫉妒心理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如果产生嫉妒,就使自己的人格扭曲则实不可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两重性又会相互转化,好的事情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事情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嫉妒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现象,而且普遍存在,无法避免。但只要对它进行全面的研究,认真分析其特征、现实内容,把握其两重性的作用,并掌握引导其转化的方法,就能使大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把自己培育成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