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分论点:1、老派市民形象2、新派市民形象3、底层市民形象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分论点:1、老派市民形象对比论证:(材料一)《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二马》马则仁与鲁迅笔下阿Q的对比举例论证:(材料二)《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二马》马则仁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三)《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2、新派市民形象举例论证:(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3、底层市民形象举例论证:(材料九)《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骆驼祥子》祥子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十)《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月牙儿》母女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一: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罗小娥《北方文学:下》,2012(11):50-50)材料二:首先看《二马》中的老马,他是老舍将“老中国的儿女”拉出过境进行考察的典型代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地道道从古都北京里走出来得规矩人,在伦敦街上走,他极讲究中国的礼节,见人就低头哈腰,甚至一群英国小孩跟在他后面辱骂他“老黄脸”、“挨打的货”,他也无动于衷,毫无羞辱感,在喜剧的揶揄中,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顽固。这是老舍笔下老派市民在西方环境里的表现,显得如此荒唐可笑。(刘崇《安徽文学月刊》,2008(2):19-19)材料三:《离婚》是老舍小说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张大哥的形象,活画出一种老舍最熟悉的北京市民的类型。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小说一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他是财税局的一名职员,除了心安理得地混着几乎“没公事可办”的平庸日子,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便是做媒人和反对离婚。对张大哥来说,“离婚”意味着对既成秩序的破坏,而他一生的“事业”正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张大哥这一套以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小说辛辣地揭示了张大哥的“哲学困境”。他待人处事的准则,是凡事经小筛子一筛,永不会走到极端上去;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是要平地摔跟头的,张大哥最不喜欢摔跟头。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烟斗、手杖,全是摩登人用过半年多,而顽固老还要再思索两三个月才敢用的样式和风格。连小说中另一位“马虎”先生都嘲笑张大哥的生活态度是敷衍,而且是郑重其事的敷衍。作者以现实主义的严峻态度,写出了这类老派小市民在“乡土”中国往现代性转换的历史过程中所受到的巨大冲击。在遭到不幸时张大哥竟至毫无所为,因为他的硬气只限于狠命的请客,骂一句人他都觉得有负于礼教。张大哥成了悲剧角色,只会绝望地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离婚》是老舍对市民性格及造成这类性格的思想文化传统反思的硕大结晶,表现了作者的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吴小美《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兰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01期)材料四:《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他怯懦地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他觉得只消准备一些粮食和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忘不了北平人的繁缛礼节!虽然自己不过是平民百姓,可心里总忘不了把人严格地分了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向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地领受“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这位老友。老舍在批判祁老太爷保守苟安的人生哲学的同时,没忘记时代环境的变化。当祁老人发现自己的一套行不通,而到了绝境时,也终于勇敢地起来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祁老人的孙子祁瑞宣大致也属于老派市民系列,不过他是比较年轻的一代,在他身上集中了更加深刻尖锐的矛盾。他受过现代的教育,有爱国心,甚至也不无某些现代意识,但他毕竟又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大家族的长孙,他身上体现着衰老的北京文化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产生的矛盾与困扰。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在残酷的战争中,祁瑞宣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而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他的性格矛盾和无穷的精神苦恼,其中显然也在表现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小说正是通过祁老人、祁瑞宣思想、性格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张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21-24)材料五:《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一类被嘲讽的“洋派青年”,不过更令人恶心的是其“洋”味中又带着汉奸味。老舍笔记下的这些角色因为嘲讽的意味太浓,刻画却不算深入,有类型化的倾向。老舍所写的老派市民显然带着悲剧意味,而在给新派市民画漫画时,鄙夷不屑之情便溢于言表。就所描写的道德失范、价值混乱而言,老舍的批判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然而这种比较浮浅的嘲讽或批评里头,又包含着对西方文明的反思。老舍作品的思想内涵是比较复杂的,批判传统文明时的失落感和对“新潮”的激愤之情常常交织在一起,并贯穿在他的多数小说中。(隋彬《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24(4):63-64)材料六: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四世同堂》就表达了作者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清算历史遗传病的思想高度,满怀着对民族性更新的信心。老舍在小说中明确指出,传统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下的,筛去了灰土,剩下的是几块真金,这种“真金”,就是中国文化的真实力量,虽然也是“旧的”,但正是革新的基础。在小说中,天佑太太、韵梅这两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平时成天操心老人孩子和油盐酱醋,民族危难一旦降临,她们就挺身而出,坚毅沉着,而又忘我地成为家庭支柱。在与全民族共同经历战时生活的艰难磨难时,她们看到了四面是墙的院子外面的世界,把自己无私的关怀与爱由家庭扩展到整个中华民族。诗人钱默吟战前“闭门饱酒裁花”、“以苟安懒散为和平”,残酷的战争打破了他的平静生活,儿子的壮烈牺牲与他的被捕使他成为另外一个人,他身上爆发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力量,杀身成仁的民族骨气与操守。在老舍看来,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所唤醒的坚韧不屈、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是可以成为建设新民族、新国家的精神力量的。这瞩望于未来的眼光,标志着老舍的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张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21-24)材料七:老舍虽然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塑造。老舍在英国教书期间,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先进,因此他很自然地把理想人格加进了很多西方观念。老舍认为一个中国人能像英国人那样做国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为此,他以英国国民为模式塑造了李景纯、李子荣这样的青年。李景纯是《赵子曰》中的新青年形象,他有知识、有理想、有爱国热情,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最后,他以死来反抗军阀的行为终于唤醒了赵子曰等浑浑噩噩的青年学生。李子荣是《二马》中的人物,他是生活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这是一个用英国现代科学知识、民主理想和务实精神武装起来的现代青年,具备现代青年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独立、务实、求真、敬业、爱国,有理想和脚踏实地的行动。(潘应《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5,23(2):68-70)材料八:他们都是在思想上接受过西方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但在情感上却受到世俗社会的束缚而难以自拔。老李性格老实,工作任劳任怨,靠自己的本事谋生,他沉默寡言从不过问别人的事。作为一个文人他在心灵深处渴望一种诗意生活,而这种渴望最后落在一个年轻寡妇身上,这个年轻女子清秀文雅,把老李在乡下的婆娘比下去了。老李有了离婚的念头,他想在灰色如死水一般的生活里作些改变,但最终受到张大哥等人的压制,他连离婚的勇气也没有。(张崇玲《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名作欣赏2007年)材料九:《骆驼祥子》就是一部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它成功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被划为社会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及该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祥子幻想着凭自己的劳动过上安穏的生活,而黑暗的社会使他的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老舍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军阀、官僚统治者对他一次又一次的欺压迫害,使他最后堕落成一个从肉体到灵魂都散发着腐烂气味的无业游民。同时也批判了他自身所固有的缺陷:不合群、自私、死命要赚钱,没有哥们儿。这决定了他的孤独与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他的惨败生活深刻地提示这个社会没有希望,小生产者“个人奋斗”之路行不通。随着老舍世界观的变化,他笔下的这类人物终于不再是“绝望型”人物,而是在艰难时世中不断成长起来的觉悟者。(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1988年7月学林出版社)材料十:短篇小说《月牙儿》写母女两代烟花女子的故事,在两代人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上的分离与合一。小说展示了母亲从生活中得来的“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这一带有原始残酷性的生活经验,与女儿从“新潮”中接受的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等新观念之间的矛盾。耐人寻味的是,在老舍的笔下,矛盾解决的方式,不是母亲的生活真理向女儿的新思潮靠拢,而是相反。老舍力图向读者指明,正是母亲的生活真理能够通向真正的觉醒。这样,老舍就对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潮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判断。他站在挣扎在下层城市贫民的立场上,尖锐地指出,在大多数穷人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爱情就只能是买卖,“自由婚姻”、“爱情神圣”云云,不过是骗人的空梦,(老舍在《骆驼祥子》里也说过类似的话:“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钟只生在大富豪之家。”)老舍对于西方个性解放思潮的质疑和批判,在《月牙儿》所描写的范围内,无疑是深刻的,然而,在老舍全部作品的描写中,这种批判就或多或少地表现为避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病,而将封建宗法向社会东方文明美化的民粹主义倾向。(张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21-24)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