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科学技术师范学院班级:07级园艺教育班姓名:伍娟学号:200740938132课程论文题目: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功能发挥的思考课程名称:教育论文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2011年月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功能发挥的思考学生:伍娟(科学技术师范学院07级园艺教育班200740938132)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和功能是多方面的,但育人始终是它最基本的功能,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了大量的、在理论课上无法得到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的增加和积累对整日与书本为伴、长期在课堂上和教室里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一、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一)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但是,理想和信念的建立单靠“灌输”教育,学生会感到空洞,乏味,使受教育者难以接受,而应由教育者设置教育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影响。在这方面社会实践活动恰恰表现得具体,生动,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对改革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对国情、民情缺乏实际了解,易于以理想的眼光看待社会与人生,以书本知识简单地衡量复杂的现实生活,因而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面对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丑恶现象时,容易产生急躁和不满情绪,而不知道如何将这种对改革的热情与自身现实的活动结合起来,往往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以超社会,超世界的姿态,以评论员、裁判员和法官的身份出现,甚至把自己誉为“唤起民众”的时代精英,缺乏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会亲眼目睹社会实际,亲自聆听人民大众的鼓与呼,现实也会感受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一部分大学生把追求金钱、权利、地位看作是人生最重要的内容,把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权利的大小作为决定一个人价值大小的尺度,因而把自己凌架于集体和社会之上,树立脱离实际的“个人奋斗”目标,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等思想被“物质利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取代了。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反映了大环境对高等学校教育的影响,只有把大学生置身于有针对性的教育环境中,才能得以正确的引导。(四)树立艰苦奋斗思想,克服轻视劳动的偏见大学生一般是从小学到中学,再从中学到大学,一直生活在学校环境里,他们对物质财富,对人类生活中的宝贵价值,对创造物质财富过程中必须遇到的各种困难与优虑,对现实理想境界应付的劳动抱有一定的浅薄、轻率错误的认识,自觉地滋长了一些轻视劳动、蔑视体力劳动者的错误思想。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直接参加社会财富的创造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古人云:要锻炼成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五)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实践证明,课堂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难以内化为自我教育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教育,到生产建设第一线去,了解实际,向群众学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劳动生产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品质在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上,要针对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认识和心理素质不同方面的间题进行。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的军训、深入农村、工厂的调查、到革命圣地、革命老区的参观等,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又一特殊形式,在磨练其意志、增强国防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同时,对培养大学生的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品质、良好行为习惯也具有特殊的作用。二、目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亟需解决诸如工作机制不健全、评价方法不科学、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一)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近年来,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不够端正。学生把参与活动仅仅视为教学环节一部分,只是简单地去完成任务,或为综合测评加分,存在着这样心理的学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组队挂个名借机游山玩水。(二)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准备不充分学生普遍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基本技能,知识储备不足,到了地方茫茫然无从下手,遇到问题和困难无所适从。(三)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由团委牵头,各院系落实,其他部门并未实质参与,缺乏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由于团委和各院系的人力、物力有限,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般性号召多,实质性指导少;运动式社会实践活动多,目标管理速率跟不上等特点,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四)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单一由于高校只普遍重视参观考察、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和勤工助学等大学生社会实践传统形式。对新型实践形式重视不够,实践活动的领域不宽、内容不丰富、时代性不足,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践需要。(五)社会实践的评价方法不科学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考核往往是交一篇实践报告或相关材料,根据材料评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这种评价方法重结果、形式,轻过程、内容,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助长不良学风,扭曲社会实践的初衷。(六)社会对社会实践支持系统不完善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许多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缺乏社会为其社会实践提供岗位、发布信息等有效信息的掌握。部分家长出于安全考虑或其他原因,不支持子女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政府的推动作用和社会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一)从高校的角度看,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思想,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建设1.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管理和组织机制。(1)高校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思想,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切实将实践育人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使社会实践规范化、制度化。(2)高校应当建立校内外人员参加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按照人才分阶段培养计划和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实施目标管理,以强有力的制度将社会实践落实到位。(3)高校要强化服务意识,为学生实践提供便利条件。要通过开设选修课、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学术讲座等形式,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4)在组织思路上,要抓大放小,点面结合,既要重视院系重点团队,又要关注学生个体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激励机制(1)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实行目标、质量、全员安全和信息化等全面管理。(2)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网络反馈、电话督查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及时反馈问题。(3)要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动机和效果相结合,实事求是评价学生社会实践成绩。(4)要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成绩记入《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对学生进行考评、评定奖学金、评选先进、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推荐研究生和择业就业的依据之一,以多种方式督促和激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3.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机制(1)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依托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要考虑基地人员对社会实践认识是否到位,是否符合学生实践需要,是否具备较强接待能力,交通是否方便等因素。(2)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公益服务基地、创业创新基地、勤工助学基地等类型。(二)从大学生角度看,要刻苦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加强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而言,可以提高高校的知名度,扩大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具有个体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产、学、研结合,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所以,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件几方面都得利的事情。2.大学生应科学、理性地对待社会实践。大学生应当把握好“为什么要实践、怎样实践、实践之后怎么办”三个问题。把社会实践当作人生的历练、能力的检阅和就业的前奏,带着问题去、带着目的去实践,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有所提高,有所感悟,有所成长,而不是走马观花般的完成任务。(三)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看,政府要转变职能,深化改革,完善服务,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1.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大学生到实践中成长成才。各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实际,指导社会实践深入发展。2.发挥政府的指导监督功能,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一方面,要把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作为对高校进行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体系。另一方面,要鼓励用人单位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3.政府要规范市场秩序,打击非法中介,尽快出台维护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权益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驾护航。四、加快建立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长效机制(一)建立全员管理机制,实施课程化建设高校应成立由校党委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将社会实践纳入目标化管理体系,各施其责,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高校还应积极推动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实施,可以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制定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明确任务要求。(二)从“组织本位”到“学生主体”,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当前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过多地依赖于学校、各系(院),我们要把以“组织本位”为主导的路径依赖,调整为“学校组织”、“学生主体”两种路径并行。鼓励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思考社会热点,深入社会基层,参与生产工作,体验生活百味,做到“身人心也人”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向社会,又带着实践问题回到课堂,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三)变革激励评价体系,坚持质量统一高校应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纳入学分制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使其成为学生在校的必修课,并作为大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内容和评优评先和入党的参照;将专业教师指导计人工作量,作为其职务晋升、表彰先进的重要依据。对表现优秀的个人或团队,可以通过总结表彰大会及社会实践成果展、校报学报宣传等予以重视,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大学生对照、效仿、学习;同时对表现差的要进行具体指导,对弄虚作假的要严肃处理。此外还应设立“创新奖”等,鼓励学生开拓创新,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等,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四)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寻求就业机会首先是高校应本着“双向收益、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从自身建设发展与大学生锻炼成长需要出发,使每个学校甚至每个院系和专业都建有相应的活动基地,并将实践活动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发掘学生专业潜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其次社会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智力及专业优势,找准项目,切实把建立实践基地、优化实践环境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集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最后要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市场,使得社会实践基地不仅为大学生锻炼自我提供场所,更可以借助实践之机充分展示自我,创造就业机会。五、结束语总之.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