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史地复习提纲高中政史地复习提纲2学习本无底前进莫彷徨1.地理…………………………………………………………022.历史…………………………………………………………413.政治…………………………………………………………85高中政史地复习提纲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地月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组成地球和月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总星系恒星世界河外星系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4~0.75为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能源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层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周期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速度角速度为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高中政史地复习提纲4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概况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西向东角速度约为每天59’,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6时9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5°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名称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五带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地理意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四季的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月21日赤道向北B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向南A秋分9月23日赤道向南D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向北C1a23b(对应点选填右图)ACBD高中政史地复习提纲5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地壳。海拔越高,厚度越大。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结构: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地幔下地幔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核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态二、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气态如天然气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等。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二)岩石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三大圈层高中政史地复习提纲6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使地表趋向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岩石圈由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运动或静止)当中,(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张裂(碰撞或张裂)形成裂谷。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山脉、岛弧、海沟。(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岩层上凸的称为背斜、岩层下凹的称为向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内力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外力作用。原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各地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沉积岩存器岩浆岩变质岩岩浆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冷凝)(熔化)高中政史地复习提纲7(2)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3)现实指导意义: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流水的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冲积平原,山口冲积扇。风力的侵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性。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CO2吸收红外线;反射:无选择性。散射: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冷却下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削弱作用用大气逆辐射高中政史地复习提纲8形成热力环流(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等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压线平行风向和等压线斜交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第三节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时间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7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冬季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西北季风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