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大预测:宏观经济短期见顶“周期调整”与“多重政策”作用下的中国经济走势第一部分总体判断与预测2010年,在刺激政策、存货周期逆转、世界经济同步反弹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延续了2009年的反弹趋势,在总体静态上呈现出“GDP增速提升”、“物价水平全面提升”、“就业形势逆转”、“外需常态化”等多元景气的局面。但是,从动态趋势角度来看,由于“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房产新政的出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清理”、“结构性调整的力度加强”以及“中国存货周期与发达国家存货周期的同步高点回调”、“欧元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与不确定性的冲击”等因素,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虽然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但GDP增速将出现强劲的逐季回落的趋势,多重经济下滑力量将在第四季度同时爆发,使中国出现“GDP季度增速跌破9%”、“CPI月度增速回落至2%左右”、“总量平衡和动态再次恶化”的“次萧条”局面,从而导致2011年宏观经济景气大幅度下滑。在“周期转换”、“政策调控”与“结构调整”的三重力量的作用下,未来宏观经济可能步入“振荡”、“波动”与“相对低速”的过渡期。与其他年份比,2010年有以下几个特征值得关注:1、各种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企业利润以及总体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指标上半年都呈现出强劲的反弹趋势,达到历史同期的高位水平。但由于基数效应、潜在供给损失、低水平恢复性调整以及短期强烈刺激等原因,这些指标的反弹并不表明中国宏观经济进入稳定复苏或经济高涨的阶段,当前宏观经济的反弹依然具有基础不扎实、趋势不稳定、动力不明显等特征。2、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大部分指标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调整模式。先行指标表明,未来逐季下降的幅度很可能超出一般市场主体的预期。3、存货周期力量的逆转是2009~2010年经济反弹的核心动力机制之一,但是,存货调整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通胀预期-存货调整”的正反馈机制以及存货周期的力量不仅带来了前半年经济增速的高位运行,同时也是下半年经济快速回落的原因之一。4、进出口回升不仅2010年经济反弹的原因,也是经济强劲反弹的产物。1~6月份中国出口虽然呈现强劲反弹的态势,但是在剔除基数效应、交易商对6月份贸易政策和汇率调整的逆向选择、世界经济同步出现短期“V”型反弹等因素之后,出口增长的态势并不乐观。中国出口很可能出现强劲的“前高后低”的增长模式。5、房产新政的出台将使房地产市场按照“成交量下滑→价格下滑→房地产投资下滑”的路径进行调整。该调整周期将持续3~4个季度,并最终体现为固定投资的较大下滑,从而引发固定投资增速的快速回落。6、地方投融资平台问题所引发的投融资平台的清理将有效遏制地方基础建设投资膨胀,从而有效遏制地方投资项目增长高居不下的态势。7、刺激政策开始由2009年11月以来的“增量退出”开始向“存量退出”扩散。这将导致非房地产类的投资增速出现下滑,导致2010与2009年的月度实际投资增速高达14个百分点的差异,从而违背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所需要遵循的动态平衡关系,前期快速投资转变的现期供给将大于本期投资和消费带来的本期需求,从而诱发总量不平衡的产生。8、投资、出口等领域的下滑力量具有较为强烈的滞后效应和同步性。由于中国宏观经济所固有的动态平衡的脆弱性,这些下滑力量的滞后性和同步性将产生超预期的叠加效应,2010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很可能再次面临“小幅回落引领加速下滑”的局面,总量性的不平衡问题将在结构性不平衡的调整中恶化,产能过剩问题将在第四季度后全面显现。9、来自流动性过剩、要素成本上涨等方面的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存在,但在基数效应、中国先行指数的回落、国际大宗商品的回落、世界通缩压力的加剧以及产能过剩的集中释放等因素的作用下,下半年中国价格上涨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2010年各类物价水平都将出现“倒V”型调整模式,中国不会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上述九大短期特征与2008~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大波动相结合孕育了中国2010~2011年在中期视角下的运行特征:1、2008~2011年将遵循不对称的双“W”调整模式,2010年1季度是GDP同比增速的高点,2009年2季度是GDP环比增速的高点。2010年4季度到2011年4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将在多种力量的作用下步入“次萧条”状态。2、刺激性政策和存货周期力量的逆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朱格拉周期的基本模式,新的增长动力源泉的缺乏、市场性固定资产更新的乏力以及与全球周期的同步性加强等指标都说明2001~2008年这一轮经济周期并没有结束,新的经济周期还没有开始。2010~2011年很可能是周期转换的过渡期,“增长源泉的易变性”、“创新速度的低迷性”、“增长速度的波动性”是过渡期的三大特点。3、“农民工失业”快速向“民工荒”、“工人罢工事件的爆发”、“外资企业工资的快速上涨”的转变,说明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拐点变化。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不仅宣告了中国农民工工资形成机制从传统的“生存成本定价法”转向“市场性劳资谈判法”,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宣告中国市场导向性的结构调整的全面开启。4、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中期支撑力量依然强大,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在中期延续。目前行政性调控模式难以改变中国房地产的周期调整形态,反而有可能扭曲市场运行机制,遭到市场供求关系报复性的调整。5、2008年4季度实施的各种刺激计划虽然成功实现了中国宏观经济的短期反弹,但也将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泛滥问题;二是基础设施的过度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的加速恶化,2010~2011年不仅要治理流动性泛滥带来的房地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还要面临过度投资刺激带来的产能过剩和增长方式重返传统“高投入、高能耗“的重化工业偏向型路径的问题。中国利用“内需弥补外需”、“投资填补出口”的危机治理方法在成功实现危机救助的同时,掩盖了中国周期调整的内在矛盾,使中国周期性调整延缓,供求关系的恶化被推迟。这将使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式更为复杂。中国宏观经济“远虑”甚于“近忧”!本报告基于上述各种判断,设定以下主要外生参数:(1)2011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为8500亿元;(2)2011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兑换率为6.41:1。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分年度预测2010年与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其主要指标预测结果如下:1)2010年全年GDP增长达到9.5%,比2009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总量来看,宏观经济较2009年出现明显的回升。导致这种局面的核心力量在于三大产业同步提升,分别达到0.6、0.5、0.2个百分点,因此经济增长依然回到危机前的工业驱动模式轨迹之上。2)从动态变化来看,这种持续回升的势头将在2010年第三季度被打破,第四季度将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并导致2011年GDP增速出现高达0.35个百分点的回落。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在工业大幅度回落的带动下出现“次萧条”的局面,GDP增速低于2008年,与2009年的9.10%齐平。3)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3.5%,名义增速比2009年回落了6.6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回落8个多百分点,,但由于存货周期逆转的延续,投资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将同比回升。2011年在多重政策因素滞后效应同步作用的影响下,固定投资增速将进一步回落,全年增速仅为21.3%。4)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达到17.9%%,较2009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的因素,实际增速与2009年略有下降。2011年在各种刺激性政策、收入水平调整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消费将保持较高的增速,名义增速将达到16.5%,实际增速与2010年相当。5)2010年贸易总额大幅度提升,基本扭转了2009年贸易全面下滑的局面,成功实现了贸易的常态化。但是,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汇率的调整、贸易刺激政策的推出以及世界经济增速的小幅回落,2011年贸易总额增速出现回落,仅为20%,比2010年下滑了6.9个百分点。6)由于信贷的惯性,2010年全年信贷总额将突破7.5万亿,M1增速为20.2%,M2增速为18.7%,比计划调控的水平略高,流动性依然保持较为宽裕的状态。这导致2011年流动性回收的压力持续存在,M1、M2在2011年的增速将进一步回落,逐步实现常态化。7)2010年,在经济反弹、产能过剩、价格翘尾、货币供应的提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低水平回升与震荡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全年物价水平较大的提升,全年CPI估计在2.8%,GDP平减指数为4.1%,比2009年分别提高了3.5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但是,2010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2011年由于经济景气的回落,物价水平将出现小幅回落,仅为2.6%,因此,从中期角度来看,中国宏观经济的价格压力将持续存在,但并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表1)第二部分宏观持续反弹的现状分析2010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基本是2009年“V”型反弹的延续。这集中体现在以下11个方面:一、GDP实际增速进一步提升,处于高位运行,产出缺口开始由负转正,表明中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一季度GDP增速高达11.9%,二季度估计GDP达到10.5%,GDP产出缺口快速收窄,于1季度开始出现轻微的正向缺口(0.05%)。这种变化趋势与工业产出缺口和发电量产出缺口的变化时一致的(参见图1和图2)二、在重工业生产加速的作用下,工业增加值处于高位运行。1~5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达到18.5%,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12.2个百分点,与2007年同期水平相当。其中重工业增速达到20.5%,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了14.8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速达到14%,比去年同期仅增长6.2个百分点(参见图3)。三、PMI指数连续14各月高于临界值,主要工业产品产值持续高位提升。其中,1~5月发电量同比累计增加了21.35%,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了24.55个百分点,为近10年的新高;水泥同比增长18.96%,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了5.66个百分点,为近10年的新高;铁路机车生产同比累计增速达到73.3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85.82个百分点,是近5年的新高;粗钢生产同比累计增长23.83%,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23.43个百分点,是2007年来的新高(参见图4)。四、财政收入持续攀升,企业绩效得到大幅度改善。1~5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0.8%,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了37.5个百分点,增速与正常年份相当;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9.98%,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了103.5个百分点(参见图5)。五、劳动力市场大幅度逆转,局部出现的“民工荒”。全部在岗职工人数今年3月同比增长了3.5%,工业企业就业量1~3月增长了2.9%,而城市劳动力需求供给比达到103%,超过正常繁荣时期95%的平均水平。同时,沿海和内陆局部区域同时出现了“民工荒”(参见图6)。六、在消费政策持续刺激、通胀预期以及收入上台阶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消费增长持续高位运行,消费信心指数持续上扬。1~5月全社会零售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8.2%,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了3.2个百分点;消费信心指数2009年3月100.3的最低点持续上扬到2010年5月的108点(参见图7)。七、在世界经济复苏的作用下,出口增速大幅度提升。1~5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33.2%,提出价格因素,实际出口增速达到31.6%。其中5月份月度同比增速达到48%,成为近几年来的新高(参见图8和图9)。八、价格水平持续攀升。自2009年6月PPI环比装正、10月CPI转正之后,中国各类价格水平同比增速出现持续上涨的态势。到2010年CPI月度增速达到3.1%,超过3%的目标值;PPI增速达到7.1%,与危机前的水平相当;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达到12.2%,与2008年上半年水平相当(参见图10)。九、内陆与沿海港口运输量增速回升。1~4月份货运量累计同比增速达到16.2%,比去年同期增速高12.2个百分点,沿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