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文化-儒家的天命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讲儒家天命观一、儒学的简单介绍•1、儒学、儒家的区别儒家:为一个学派,这个学派是有理想的,即做“君子”,并且这个学派的人有一定的素养,追求“德”。儒学:儒家思想的体系。2、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3、儒学的思想体系天命观↓人性论↓修养论——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二、儒家天命观的原因、渊源•1、人们对天探讨的原因(1)原始崇拜:通过对天的祭祀,一方面让天保佑自己,从而不受到邪恶的侵扰,另一方面则希望让自己与天相通,让自己也拥有神奇的力量。•(2)农业生产第一,通过长期的观察,根据天相来制定历法,从而指导农业生产。第二,就是对上天进行祭祀,希望上天能够降幅于人类,也就是通过风调雨顺的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2、天的几层含义(1)自然之天对于“天”来说,本来含义指人身体的额头。后来引申为天空、天体,又进一步被引申为自然、自然界,同时也指自然运动的规则、规律等。自然之天,是天含义中最基本的。•(2)宗教之天人们对天的祭祀,以及希望通过求雨、祈晴等方式来感知天,实际上都是把天看成有意志的,看成是有喜怒哀乐的,能够对人们进行赏罚的,人们的所作所为都应该以天的意志为准则。宗教之天,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常见,而且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3)义理之天义理之天是在自然之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天所具有的规律、准则上升为先天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3、儒家天命观的渊源儒家的“天命”观,源于西周时期的天人关系观念。三、儒家天命观的发展历程•1、孔子的天命观•(1)孔子天命观的具体内容I、天:A、天为宗教之天,具有主宰世界的能力。B、天为自然物,即天又是自然之天。II、命:A、指“天”决定人长寿或夭折、生或死的结果B、指人“道”能否实现,人的使命能否最终完成等这类非人力的结果。•III、天命:A、知天命指认识内在于人的、人能够认识掌握的天命,认识上天赋予给世人的特别使命,指“成人”——使现实的人成为真正的、理想的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B、畏天命指现实的人应该敬畏外在于自己的、非自己所能认识掌握的天命,这样的“天命”,就是命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IV、鬼神A、不否认也不承认鬼神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B、对鬼神“敬而远之”。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C、在生死问题上,把生的问题放在第一位。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2)孔子天命观的特点I、重人轻神。II、天命观念与人性或道紧密联系。III、理性色彩比较浓,努力用理性代替信仰。•(3)孔子天命观的影响I、天命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基本环节,是儒家主流信念之一。II、引起了后学的广泛讨论。(墨子“非命论”)III、为后学天命观的建构提供了基础。(孟子)•2、儒家天命观的神学化(1)董仲舒的天命观•I、将“天”断定为“百神之君”或“百神之大君”,显著突出了“天”本身的人格神色彩。•II、以“天授”、“天施”解“天命”,突出了“天命”过程的人格色彩。•III、突出孔子“天命”论中不大讨论的外在天命的地位和作用,潜在肯定了“天命”对人生的决定性权能。•IV、分析“天命”概念,提出“大命”和“变命”两个概念,变孔子内在天命、外在天命为有体、用性质的“大命”和“变命”。•(2)《白虎通》的天命观I、将“君权神授”观念法典化;II、将“灾异”观念法典化;III、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神化儒家的圣人,认为圣人乃是天生如此。•3、儒家天命观的形而上学化——以朱熹为代表•(1)朱熹将孔子分开的“天命”统一起来,强调“命只是一个命”。•(2)将“天命”的内涵理解为“气”和“理”。•(3)将“天命”的过程理解为“阴阳五行化生”的自然过程。四、儒家天命观的实质与意义1、实质:解决人性的根源问题,是对人本质的思考。2、意义:(1)构建了中国古人的信仰系统;(2)确定了人生的归属性;(3)规定了人生努力奋斗的方向。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