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美术学科的整合——《编花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编织立体形态作品的训练,编花篮的制作难度在于从平面到立体的编织过程,也就是从花篮底面到四周围边的转换环节。为了降低难度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个环节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只要能编出立体形态的筐篮就行。教学目标:1、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2、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实用的小花篮。教学难点:花篮侧面编法。教学准备:教师自制植物小花篮、剪刀、绳子、橡皮筋、在劳动教育基地采摘的柳树条、喇叭花等。设计理念: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体现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在必要的分工与合作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课件)展示各具特色的漂亮的小花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师出示一个自编的装饰精美的植物花篮。伴着音乐,手拎小花篮展示给学生们看,告诉学生这是老师自制的,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制作积极性。让他们欣赏、审视其美。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自己编制花篮,板书课题[兴趣是学生的动力之源,此处激趣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行为冲动,让其呈现出行为欲望。]二、探索新知1、师把自制的植物花篮每组分发一个,请学生首先从外观上观察花篮,然后动手拆花篮。要求达到的目标:(1)花篮由几部分组成(2)各部分怎么做(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大胆拆开)2、各小组讨论花篮的组成部分和制作方法。3、生汇报观察讨论结果。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花篮是由篮提手、篮沿、篮身、篮底、装饰物几部分组成,及量、剪、粘、编的制作过程。(量、剪过程难度较大,教师可简单演示。)[鼓励学生大胆探讨花篮的制作方法,并从观察中总结出编制过程,体现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注意引导学生测量篮沿、篮身、篮底、篮提手各部分,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劳动课中,体现学科间整合。]三、动手操作(放轻音乐)(一)师强调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全班六个小组进行评比(分设六个展示台)①制作时看哪个组分工合理,进展顺利。②制作后看哪个组作品最漂亮、最有创意。(教师要强调合作的重要性,鼓励有创意)〈2〉注意安全,保证室内卫生(二)制作:1、小组同学分工制作花篮的各部分2、各部分完成后,小组合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植物花篮子。3、师巡视,帮助困难生,随时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评价学生的制作行为,鼓励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给同学们提供装饰物,让花篮更完美。(三)活动预设: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可能:1、小组分工不合理,致使制作进度慢,师及时给予指点。2、在用柳树条编织时,过多使用橡皮筋或细绳,容易不美观,师提示如何把柳树条变得更加自然,少些绳子的束缚,或者想象一下用植物本身能不能固定住小花篮。3、学生在盘绕粘小辫时,可能出现:第一种:固定花篮转动小辫;第二种:手持小辫转动花篮。师鼓励生用第二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盘绕速度快些。4、学生在给小花篮拆喇叭花时,学生把喇叭花瓣根据自己喜好变成四瓣或多瓣,或者选择在劳动基地采摘的其他花。[制作过程有分工有合作,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设置六个小组激发学生劳动情趣,培养集体荣誉感。教师的参与体现师生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四、成果展示1、小组代表展示出自己小组小花篮的最亮丽的一面,介绍制作过程。2、生生评价:说说你最喜爱的作品,要说出原因。3、同学们评选优秀作品,并请编织能手谈体会,说说劳动后的感受以及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预设:生a(女生):由于我每天早晨给自己梳头编小辫,熟练,所以今天编织起来比较快。我从来没想过编辫子这个“小手艺”竟在学习中派上了用处。(生笑)生b:在制作过程中开始我们也遇到了困难。例如:分工不合理,小辫在盘绕时没掌握好的方法,装饰物搭配不当等等,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情无以言表,我想这种感受丝毫不亚于农民伯伯丰收时的心情。4、师生评价(1)评价最佳作品。(2)对其它作品抓住优点给予肯定。(每一个花篮的制作都有它最闪亮的一点,老师要善于发现给予肯定)[让学生介绍制作过程和谈劳动后的感受,实际上就是在关注劳动过程,感悟劳动情趣,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切入点。生生互评及教师评价充分利用了评价功能,从而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对学生的热情也是一种鼓励。]五、课堂小结同学们,你们觉得编织有趣吗?用我们自己栽种的植物编织成美丽的花篮,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只要你愿意动脑筋,你就能所创造。母亲节快到了,你想为你的妈妈做点什么吗?动手编织一个小礼物送给她吧!大胆选择编制材料,你亲手的杰作,她一定会喜欢!课外举办一个“送给我最亲爱的妈妈”编织展览。[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把课内所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的机会,从而养成劳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