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31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工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1新工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目前,我校申本工作已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升本的梦想有望很快实现。升本后我们的专业该怎么办?课程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带?管理该怎么搞?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此时此刻,学校决定开展新工科与工程教育理念的学习研讨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希望大家主动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通过学习研讨,力争较好地把握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方向,熟悉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争取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跨越式发展。那么新工科建设有着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是新工科?为什么要建设新工科?如何建设新工科?我校新工科建设怎么搞?下面我就抛砖引玉,来谈谈这几个问题。一、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6月2日,在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全票通过了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申请,从此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给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6年10月19日-20日,首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召开,奏响了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序曲。会议主题为“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旨在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交流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与变革之路,探索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制度,促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深化工程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高校代表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热烈讨论,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和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途径,并达成了若干共识(简称“复旦共识”)。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了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会议通过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简称“天大行动”)。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简称“北京指南”),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这三部曲奏响之后,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教育部全面启动、系统部署了新工科建设,组织了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其中工科优势高校组由浙江大学牵头,综合性高校组由复旦大学牵头,地方高校组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汕头大学牵头,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工科建设热潮。新工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2二、什么是新工科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新工科的内涵与特征谈起。(一)新工科的内涵新工科实际就是新型的工程教育,其本质是“工科”,取向是“新”。要把握好这个“新”字,但又不能脱离“工科”。仅仅专业名称新还称不上新工科,关键是其内涵要新。那么新工科的内涵是什么呢?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新工科内涵的新意体现在哪里呢?主要体现在“理念新、要求新、途径新”这三个层面。1.理念新:更加强调应对变化,塑造未来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的集中体现,新工科建设应以理念的率先变革带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1)新工科更加强调积极应对变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根本挑战在于探索不断变化的未知世界。新工科主张积极应对变化,引领创新,探索不断变化背景下的工程教育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和未来变化的卓越工程人才。(2)新工科更加强调主动塑造未来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密切。工程教育更是直接把科学、技术同产业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工程人才和工程科技成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因此,新工科应走出“适应社会”的观念局限,主动肩负起造福人类、塑造未来的使命,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2.要求新: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新工科作为一种新型工程教育,其育人的本质没有变,但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发生了变化。(1)人才结构新——工程人才培养结构要求多元化当前,我国产业发展还不平衡,工业2.0还要补课、工业3.0需要普及、工业4.0还处在示范阶段,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复杂多样,必须健全与全产业链对接的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管理、服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结构;另外,从工程教育自身来讲,应根据对未来工程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重新确定专、本、硕、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模,进而建立起以人口变化需求为导向、以产业调整为依据的工程教育转型升级供给机制。(2)质量标准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要求面向未来目前对未来工程师的质量标准虽然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对未来工程师素质的大量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工程人才质量的核心要素。基于国际标准和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及发展的实际,可以认为,未来的工程人才培养应该强调以下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沟通协商能力和工程领导力等。新工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33.途径新: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工科反映了未来工程教育的形态,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工程教育方案,必须采用新的建设途径。(1)继承与创新新工科要根植于我们的历史积淀,继承优良传统,面向未来,全面加快改革创新。新工科必须通过人才培养理念的升华、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及培养模式的创新,才能应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未来不确定的变革挑战。(2)交叉与融合学科交叉与融合是重大工程科技创新的源泉与突破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创新科技成果的突破大多源于学科交叉与融合。因此,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多学科交叉和产学研融合为着力点。(3)协调与共享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创新要素的加快流动使得共建共享、合作互补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共同选择。必须以协调推动新工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共享推动新工科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共建。(二)新工科的特征新工科的内涵决定了新工科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系统化和开放式的特征。1.战略性新工科不仅强调问题导向,更强调战略导向。新工科建设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加快理念转变,深化教育改革,既为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当前需要培养人才,又要为支撑新型产业培育发展等未来需求培养人才。2.创新性创新是工程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新工科建设要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从建设理念、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举措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变革,重塑工程教育,而不是旧范式下细枝末节的修补。3.系统化新工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从系统的角度积极回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并将培育发展新工科和改造提升传统工科作为一个系统,设计一个教育、研究、实践、创新创业的完整方案,为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提供新动力。4.开放式新工科是更高层次的开放式工程教育。应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对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内促进工程教育资源和教育治理的开放,加快形成对外、对内开放深度融合的共建共享大格局。三、为什么要建设新工科新工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41.建设新工科是应对新兴工业革命的需要目前,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席卷全球,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合成生物、虚拟现实与增强现等新兴科学技术层出不穷,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人才需要发生重大变化,并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社交和学习方式。面对这样一场革命,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关系的工程教育首当其冲地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造就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2.建设新工科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筑先发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迫切需要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认真履行好高等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中的职责,进一步增强使命担当,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3.建设新工科是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需要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未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能源紧张、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全球性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因此,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工程人才,主动承担起应对挑战、造福人类、塑造未来的时代责任成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要战略选择。4.建设新工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新要求的需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2017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意见》进一步深化了立德树人的内涵,也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指导方向。积极推动工程教育的全面改革创新,遵循工程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工程创新人才的发展规律,把培养未来全面发展的工程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是落实立德树人新要求的重大举措。5.建设新工科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1月10日,国务院2018年1号函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2月13日,省政府发布《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就召开了“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省委书记、省长分别讲话。可见,此项工作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新旧动能转换,说到底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体制机制、工作模式等诸多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新旧动能转换的中心任务是“四新四化”,即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离不开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应主动服务于我省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需要,把握人才需求方向,挑起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新工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5持的重担;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四、如何建设新工科(一)新工科建设的行动路线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研究制订了新工科建设的行动路线。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此目标,需要致力于以下行动:1.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在总结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工科范式。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指引,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推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2.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加强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