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政治》读书报告初入政治学科,初读政治典籍,对于我来说的确是对思想思维转变的考验。而对于《学术与政治》一书,也恰巧让我略微认识到政治,体会到了研究政治的学术价值。《学术与政治》其实是德国社会学思想大师马克思·韦伯应慕尼黑一个青年学生组织之邀而发表的两篇即兴演说,其包括“以学术伟为业的意义”与“以政治为业的意义”。这两篇演讲在结构上都大致相同,每一篇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两篇演讲都从客观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学术与政治的环境,分析了将学术与政治作为志业的可能性,并且讨论了作为一名学者或者政治家所需要的能力与品格,即他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然后,两篇演讲又从主观的角度告诉读者如何成为一名以学术为业或以政治为业的人,探讨了对这两种的要求与期望。一、以学术为业的意义以学术为业,就是以进行学术研究作为职业的人。首先,作者通过比较德国学者与美国学者外部环境的区别向我们介绍了的以学术为业人的大致情况,并在这篇演讲的第一节里就提出了对于年轻学者的希望,每一位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应该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对未来负责的人,他不仅要作为一名学生认真努力地读书,而且要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人民教师,用自己的平日所学去影响身边的人从而影响这个社会使学术之风刮起来。其次,作者对于从事学术研究又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必须是满怀兴趣、满怀热情的去研究学术。兴趣对于学生研究极其重要,如果一位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范围不感兴趣,又如何可以投入热情去研究呢?又如何让获得研究中的灵感与机遇呢?当讲明了何为以学术为业以及对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后,作者便向我们系统介绍了学术研究是一个理智化的过程,是需要方法与工具的,通过这些方法告诉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意义,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学术终要面对日常生活的现实,进行学术研究就是要获得更精深的知识从而获得生活中的技术,对事物或对人进行控制,同时也让我们获得头脑的清明,做事要有思维逻辑要保持公平客观的态度。对于全文的大致内容与写作纹路我的理解便是如此。在这篇演讲稿中我获取更多的是一种鼓舞和对未来学习之路的希望,诚然知识能力有限,心中疑虑也有不少,一并有以下几点:(一)学术之路是光明而有前途的。我们坐在这里进行学术研究为了什么?通过学术研究为的就是获取真理也就是科学。拥有科学的力量就有了获得知识,掌握技术从而去控制事物与人的力量,就获得了保持头脑清明的力量,也就是拥有相信科学的坚定立场;拥有客观公正的学术心态;拥有学术研究的正确方法。我们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投入热情,要有责任心,要怀揣公平客观之心去进行研究。在研究政治的过程中,万万不能通过学术而肆意兜售自己的政治观念,试图影响别人的判断,我们只能单纯地去研究政治本身,将自己的想法放置于演讲台吧。当然,学术研究并不是闭眼思考就能成功的,而是要通过艰辛地、实事求是地、通过大量实验与实践所成的,所以我们更要坚定学术信念,不能知难而退,而是拾级而上。(二)演讲中提到“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学者,同时却是个糟糕透顶的老师”。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学者与教师是难以兼得的,于是才希望学者们不但要具备学者的资格,还得是名合格老师。对于这一点我不是很赞同,作者只是从教学的角度进行评判,认为学者们将精力过多投向于学术研究从而忽略了教学质量。我们需要注意到,学者在教授知识时,不仅仅只是教授学术本身,更多的是在向我们灌输智慧,这就包括了学术本身、学术方法、学术期望等等,同时教给我们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而非一名“教师”这样简单。(三)演讲第四节“科学不涉及最终关怀”中提到学科既定事实说法,即不会研究这门学科是什么,因为它已经存在。那么对于政治来说,它也不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政治,因为政治本身就存在,而我们研究的是与政治有关的各种现象?二、以政治为业的意义以政治为业,就是将从事政治作为职业的人。首先,作者一开头便告诉读者什么是政治并且告诉我们本篇演讲是从今天国家的领导权或该领导权的影响力这一角度来理解政治,同时对“政治”和“国家”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也就是暴力手段的使用。其次,作者紧接着第一节支配权的问题进行详细地介绍,将其归为“永恒的昨日”、“超凡魅力”与“法制”三种类型以及这些支配所需要的因素,即人与物。接着,作者便以政治活动中的主体——人为主要线索,通过与“临时”政治家的比较向我们具体介绍了职业政治家的类型、性格和来源;向我们辨析“为”政治而生存和“靠”政治生存,将政治作为副业与主业、为政治而活和依赖政治而活的人们的生存方式从而了解他们的政治动机;美国与欧洲专业官吏兴起的条件与背景;并且分析了群众政治家即新闻工作者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和前途。之后,作者围绕政治活动中的人们所形成的组织——政党这一组织形式,又进行了三节的讨论,向我们介绍了政党的经营形态和发展历史、新旧形态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在新旧冲突中政党获得了进展,并且例举英国、美国与德国政党的基本情况,在比较中较为着重的分析了德国政党以及德国职业政治家的现状、问题和前景道路。最后,作者主要讨论了什么样的人能以政治为志业这一问题。作为要将政治为志业的人,他自然会获得权力,关键在于当他拥有权利之后,是否还会向当初选择政治那样单纯,是否还具备热情、责任感、判断力的人格条件?同时,作为要将政治为职业的人,既不能纯粹按心志伦理行动,也不能纯粹按责任伦理行事,靠头脑但绝不能以头脑为己足,真正以政治为志业的人不仅是领袖或者英雄,而且能够强迫自己心肠坚韧,能泰然的面对希望的幻灭。通览这篇演讲稿,作者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有资格以政治为志业?以政治为志业的人,能否在现实中找到意义,为世界创造价值?相比第一篇以学术为业的意义,这一篇的理论知识更加抽象,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理解可谓肤浅,但也有几点思考:(一)国家与暴力的关系。作者认为暴力是一切国家的基础,国家是一个在一定疆域之内(成功地)宣布了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的人类团体。那么如果失去了暴力,这个国家就会成为“无政府”状态。读到这里,我的思考是先有暴力还是先有政治?如果暴力已经产生,那么谁拥有对暴力的垄断权?是国家。那么国家又是被谁而领导着?是政治团体也就是政党。所以是否暴力应该是出现在政治之后?如果没有政治团体领导国家又怎么去正当拥有暴力从而组建一系列的国家暴力机关呢?当然,国家拥有正当暴力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就没有能力去保护国家与人民,但是暴力应该是用在敌对势力或者是恶势力身上,如果这个国家的领导将暴力用于普通民众,那么必然引起政治动荡,中国的历史如此之事已经发生很多次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要注意,要合理使用暴力。(二)“为”政治而生存与“靠”政治而生存。“为”与“靠”也可以说是从事政治的动机,“为”比“靠”更为单纯,但是真正“为”政治而生存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看到在多数国家多数政党中大家都是靠政治获取利益,甚至是政党之间操纵“选举”,轮流上台从而为其追随者封官加爵,甚为丑陋。多党制国家政党之间轮流登台,那么一党制国家又是怎样呢?诚然不能期望因为是一党专政就可以“为”政治而生存,只怕比多党制更是愈演愈烈,由各坐天下的多党“轮流”执政转变成为了自身利益的内部斗争与派别斗争,全然不管政治本身,不问国家发展,仅仅是“靠”政治而生存,对政治进行投机。最后,将两篇演讲稿结合来看,即是将学术与政治的连接。学术用来追求真理,追求自然之路,而政治是用来探讨领导行为。在对政治的学术研究中,是先由理论指导实践,还是先由实践得出理论呢?我们研究政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单纯地为了研究而研究,“为”政治而生存,还是有动机地为了利益而研究,“靠”政治而生存呢?庆幸的是,我们还在大学,不管未来如何,至少现在还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政治理论,不枉费老师们对我们的教导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