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打造我院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构想作者单位:XXX作者姓名:XXX(2017年11月11日)有关背景:工程改变世界,行动创造未来,改革呼唤创新,新工科建设在行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建设,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硬实力呼唤新工科建设。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今年4月和6月,教育部分别在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召开了新工科建设相关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这也就预示着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在这种国家新工科建设战略,国家打造“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制造2025”宁波做为首个示范城市,2018-2022宁波市委、市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谋划的相关动态,结合我院列入浙江省重点暨优质校建设高职院校等背景下,对借此契机加速高水平专业建设,以下提出几点思考:一、推进以产业需求建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探索新工科发展规律、创新激励机制加强以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调研,主动谋划新工科专业建设,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等宁波市重点聚焦的新产业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更新改造传统专业,服务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鼓励现有专业交叉复合,孕育形成新兴交叉专业。推进我院以工程视角的综合改革,建立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人事考核评聘制度和内部激励机制,探索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凝聚校内外共识,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开展多样化探索。二、紧盯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成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材资源。推动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专业发展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专业研讨课程,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能力。三、创新工程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大学生选择空间,方便学生跨专业学习,增强师生互动,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思维。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和推广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完善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专业化创客空间,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四、引进工程人才认证体系,打造高水平实验实践基地集中资源打造若干个专业先行先试探索《悉尼协议》,实施工程技术类专业改革升级,参考该协议的标准范畴及其认证流程,重塑专业建设理念、修订专业建设规划、再造专业建设流程、完善保障体系与支撑机制建设,全面提高高水平专业建设内涵,打造提升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标准。加大投入以工程“6S”标准建设实验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构建标准化实训工程车间,加速淘汰老旧设备,购置适应新工科时代要求的高精尖高水平专业实验实训设备,以满足学生在一流环境和设备下,高标准高规格培养,实现与企业“零对接”高水平技能型人才需求。五、瞄准国际化事业,分阶段增强工程教育竞争力。立足国际视野,探索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研判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新动态,确立以增强工程教育能力为发展目标,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又熟悉中国标准的高技能高素质教师,鼓励教师“走出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工程教育师资。探索工程教育标准,引进国际化标准,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探索实践新工科要求下高水平专业内涵建设。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水平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高水平”建设发展的风向标,我们应结合国家发展大战略,把握市委、市政府关于宁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主动联系行业、企业,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因时而行,以动态的、发展的思维深入探索,在实践中推进和落实,一步步将建设工程教育深入专业骨髓,打造高水平专业建设内涵,扩大我院工程教育的办学影响力,实现对国家示范院校的追赶甚至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