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学专融合策略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当前世界进入工业4.0时代并以指数级速度迅猛发展,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适应世界工业发展速度和我国战略发展需求,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为了在未来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此次会议共有30所高校参加,与会人员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达成了“复旦共识”,此次会议标志着“新工科”建设正式开幕[1];4月8日在天津大学召开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形成“新工科行动路线(天大行动)”[2];6月9日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通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又称北京指南),对“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3]。一、“新工科”对工科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北京指南明确要求,新工科建设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意识形态引领,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以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契机,全面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把专业认证作为建设一流本科的重要抓手和基础性工程,用国际实质等效的标准引导专业教学,不断改进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些要求的提出,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新工科”建设号角的吹响,不仅对工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意识形态引导除了需要思政课的教育外,还需要专业课、学生工作者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培养;比如以北京指南中提及的工程教育专业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2017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重点项目“学专融合、全程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项目编号:17djszzd13)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谢昆(1979-),女,汉族,安徽无为人,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学专融合策略研究谢昆(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重庆万州404020)摘要:当前,“新工科”建设与探索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相关标准,学生工作与专业教学必须进一步融合,实现共同育人。本文探讨了学专融合的内涵、目前高校两方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应“新工科”改革需要实施学专融合策略的基本思路。关键词:新工科;工程专业认证;人才培养;学专融合三峡高教研究SanxiaHigherEducationResearches2017年12月Dec.2017第4期总第46期No.4SumNo.46三峡高教研究总第46期认证为例,参考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于2012年7月修订并公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种类型,通用标准的七项指标有五项、三十五项内涵中有十三项与学生工作直接相关[2];还比如创新创业教育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管理部门之间、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联动,以及校企、校地之间广泛合作方能具有实效。二、学专融合的内涵学专融合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专业学生管理与专业教育工作的融合,其内涵包含三个方面[4]:(一)观念的融合从观念上,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新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贯穿、融入到新工科专业教育当中。(二)人员的融合学专融合需要人的融合,包括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融合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融合两个层次。其中,教育者之间的融合是第一层次,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工队伍三个方面的融合,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开展各自的工作;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融合主要指教与学的融合,通过课堂内外联系、活动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等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效果。(三)工作内容的融合在思想观念统一之后,按照以生为本的理念,管理工作者修订管理制度,引导服务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教师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积极担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工队伍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熟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有效参与工科人才培养工作。三、目前高校工科专业学专融合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工作重管理轻教育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对学生工作仍采取“命令-执行、管理-服从”的模式,把学生工作看作是管理学生,缺乏了教育、引导和服务,导致学生工作效果不理想,未与“人才培养”这个核心工作很好地形成合力。(二)专业教育重知识轻素质在专业教育中,教师存在关注教学进度、知识点讲授,但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问题。教师通常会按照课程教学大纲按部就班上课,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究竟如何没有很好地把握;“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流。(三)学生工作和专业教育存在脱节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和专业教育管理部门之间有明确分工,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关注学生的日常管理,如学生的上课迟到早退、早晚自习到课率、寝室纪律管理等等,而专业教育管理部门关注的是老师有无迟到早退、有没有备课教案、有没有按照规范授课,但二者之间对最终学习效果的检验方面没有形成合力。四、适应“新工科”改革需要实施学专融合策略的基本思路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工作的启动,对各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对接工程专业认证相关标准,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一)建立学专融合工作机制机制是相关工作能顺利进行、有效运转的基础,要从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融合的角度出发建立一系列的沟通、协调以及激励机制。具体举措有:1.建立“教学”联席会制度。从学校层面上,定期召开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联席会,讨论、修订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及时处理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从二级学院层面上,也要通过召开党政联席会、学工人员参与教研活动、党员教育扩大会议等方式,形成学生工作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良好沟通机制。2.成立“教学”协调组织。学校层面,由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校领导任组长,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作成员,成立“教学”协调小组,具体协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拓和发展,协调部门与二级学院管理之间的关系,规范工作流程,实现育人合力;协调统筹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校级活动相互通气,跨部门工作相互支持。3.制定“教学”激励政策。学校要同等对待教师队302017年第4期“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学专融合策略研究伍和学工队伍的激励,通过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指导教师等制度的实施,激励学工队伍人员和教师共同组织和参与第二课堂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同时要为学工人员打通职业上升渠道,激励他们热爱自己的学生管理工作,增加其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审中增加学生管理、师德师风相关内容,激励他们参与育人工作。对学生激励来说,要做到学业奖励、思想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同等兼顾。(二)搭建学专融合工作平台1.建设校内平台实践教学是工科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基础实验、课内实验、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是规定动作,这些项目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校内平台的建设。校内实践平台建设要做到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在各个实践环节中得到有效训练。此外,按照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教学计划中的各个环节达标还远远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还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结合专业认证补充标准,设立专业能力竞赛活动;设立实验室开放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校内平台建设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教学需求,做好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平台的建设规划与日常管理工作。2.发展校外基地工科专业除了要在校内做好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外,还要将人才培养工作与产业发展结合、与地方需求结合,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或基层社区建立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通过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工科专业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促进专业(群)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建立一批大学生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基地平台,提供让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条件或岗位,促进社会实践成果的有效开发、利用、转化。校外基地是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补充,一方面依托这些平台可以引入行业专家进入育人团队,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文化和社会需求,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引进企业实际生产项目进课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三)创新学专融合工作途径1.学专融合踏实做好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学校后接受的第一堂课,要由学校领导、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和学工人员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本着“关爱大学新生,服务大学新生,引导大学新生”的宗旨,由适应性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爱国爱校教育、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构成,也是学专融合的第一个环节。要组织相关授课人员共同研究教学内容,集体备课,避免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同时又要各有侧重,引领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初步建立对专业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2.有效落实导师制和班主任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提出了“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标准,指出教师不仅需要教书,更要育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工科大学生的管理中,往往由于专业教师的学术成就对其产生崇拜和依赖的心理,这时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帮助他们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引导他们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效果比专职学工人员说教布置要好得多。而且,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实际情况就是,高校目前学生人数与专职辅导员的比例越来越高,仅靠辅导员是无法对每个学生做好细致的指导的。因此,可以由讲师以上教师担任大学生导师,由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助教共同担任低年级本科生班主任,这种做法既能满足大学生越来越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能促进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在指导低年级学生的时候通过“教学相长”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是指传统意义上开展的有教材或教案,有明确教学大纲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一直以来,第一课堂被认为是正统,是大学教学的主阵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附属,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新工科”背景下要做好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树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育人理念,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完整的教育整体。第一课堂的优势是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可以帮31三峡高教研究总第46期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缺点是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第二课堂的优势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发展选择,将素质教育与技能发展做到了较好的统一,可以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缺点是缺乏知识的系统教学。因此,将二者相结合,通过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充分发挥各自在育人方面的优势。第一课堂教学要改变满堂灌,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迎合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入优秀网络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探索,改革考核方式,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变知识点考核为能力考核。第二课堂要着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开发更多类别的活动和实践项目,探索和建立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和管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