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工程改变世界,行动创造未来,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18日,2017年2月20日、2017年4月8日,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先后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2次北京召开发布关于新工科建设研究的专题会议,达成“复旦共识”,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明确“天大行动”,形成“北京指南”,正式开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大门。然而,应该如何解读新工科,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如何开展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承担起应有的职责和使命,这是本文探讨的主旨。2什么是新工科第一,建设新工科的必要性。当前,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21世纪以来,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和3D打印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呼唤新工科,将引发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可能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颠覆现有很多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实现多领域融通,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乃至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既蕴含着重大机遇,但也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未知远大于已知,会带来多方面挑战。在新工科的建设上,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尤为重要。第二,新工科的内在涵义。新工科是指新的工科专业和工科的新要求,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新的产业纷纷出现,与之相对应的大企业纷纷崛起,这就需要新的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要求人才结构新,质量标准新。同时对工科提出新的要求,区别于传统的工科。在新工科的建设理念上要应对变化、塑造未来,否则我们将再一次失去一次反超的绝佳机会。新工科建设需要新的建设途径,主要途径通过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要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找路子,从学科导向到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到跨界交叉融合,以协调推动新工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从而适应服务到支撑引领。3高职院校的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第一,职业工程技术教育教学新理念。在国家政府方面。做为职业院校一般为地方服务,提供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一定要时刻了解、理解、掌握相关的“国家、省市和地方战略”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职业院校专业及培养人才的方向,才有生存空间。国家社会需要什么技能型的人才,高职院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大方向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在新工科的建设中还必须真正做到与产业行业衔接好、对接好的理念,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为国家社会服务,必须通过企业这样的生产服务实业。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不适应,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就成了废材。在职业院校方面。在教育教学上真正的以“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侧重实践教学。对高职院校来说,新工科建设是培养中及下游层次和类型的工程科技人才,强调创造性的实践、创新性的操作。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始终,围绕着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潜力开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的个性、兴趣、热情、潜力,充分发挥,才能达到新工科教育教学的目的。社会在快速发展,新工科的建设也要求职业教育教学上要考虑学生持续发展的后劲,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跨专业知识的培养,加强通识教育,不能偏离教育的本质。第二,职业工程技术专业新结构。新工科建设对高职专业建设有重大的影响和要求,在新型专业、新生专业和新兴专业等方面构成了新工科专业的主要内容。对传统的、现有的专业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必然会产生新型专业,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不同工程专业的交叉融合又会产生的新的专业;新兴专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从其学科门类中孕育、延伸和拓展出来的面向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专业。现在的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设置基本上是跟随市场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从职业工程技术的发展为一面看,新技术是对旧技术的突破与革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旧技能支撑的基础上,要根据社会经济对专业需求进行适时的调整。职业院校在专业结构上应在适时进行交叉、融合、整合,从而适应社会的要求,做到专业结构上的不断优化。“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杨学慧摘要:近年来,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进行的新工业革命提速、全球化进程加深化、新经济发展加快,在新型工程人才稀缺的情况下,我国工程教育应及时改革发展以适应这一趋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本文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什么是新工科、在此背景下对职业院校的工程教育进行改革,从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质量、新模式、新结构、新体系等方面做出了初步探讨、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提升高职院校的服务职能。关键词: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职业院校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8.07.117--168带教老师进行指导,并且对其不足之处进行点评,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将学生的潜力不断地发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7]。这种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也需要带教老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人文素养也应该达标,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心,重视自身的教育[8]。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主角式教学理念的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评成绩以及操作考评成绩都明显地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学生,组间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于妇科肿瘤的临床教学工作而言,带教老师应该对实习学生采用主角式教学理念实施教学,能够使实习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有效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可以准确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并且准确地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使实习生的循证医学以及专业知识的综合治疗理念有效提高,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临床应用价值比较广泛。参考文献:[1]谭树芬,杨宏英.临床技能培训规范在妇科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7,37(8):1199-1201.[2]杨波,李胜泽,马玲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妇科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2):58-59.[3]刘惠娜.妇科肿瘤教学中PBL教学法联合技能考核的应用价值探讨[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6,29(5):452-453.[4]斯琴高娃.PBL教学法在妇科肿瘤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8):116-118.[5]李莉,陈瑢.提高妇科肿瘤临床教学质量的实践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255-256.[6]刘健,李胜泽,马玲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妇科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2016,34(1):124-125.[7]高碧燕,谭树芬,杨宏英等.妇科肿瘤临床实习教学查房的质量监控[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8):153-155.[8]生秀杰,翁慧男,刘娟等.PBL教学法在妇科肿瘤模块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58-59.作者简介:王光慧,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江苏徐州221002第三,职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其有显著的特点,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是效果不理想。新工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有新的要求。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教育教学方式上。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标准细化、课程体系改革重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企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师队伍、质量保障体系都要有所变革。包括允许学生自主在全校范围内选择课程,注重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基础和支撑作用,适时将新工科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原理和方法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未来能力。在教学教法上,推行探究式学习、案例式讨论式学习和项目参与式学习。为坚强学校和企业合作动力,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强力推进,应做出顶层设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甚至强制性要求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承担起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当然,国家可以通过税收等经济杠杆,减少企业的负担,增强调动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积极性。对教育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针对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学生的素质基础差。加强德育教育,把通识教育做得更细,找到对德育评价更好的方式和标准,这对职业院校也得新工科建设的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要做事,先做人”,笔者认为这是任何教育,包括职业院校教育必须遵守的教育准则,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第四,高职院校分类发展的新体系。新工科建设要求分析研究高职院校分类发展、职业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使地方高职院校对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多数没有特色,优势不明显。在新工科的建设中,高职院校应该形成特色明显,专业突出,服务地方,分类发展的局面,使职业院校能够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和大局。职业院校应在国家、省、市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努力培养不同类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4地方高职院校“新工科”建设的思考高职院校应坚持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完善学校服务职能,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职业工程专业布局,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积极进行机制改革,变革培养机制、强化实习实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高职院校的新工科建设应有超前性、创新性、变革性、系统性,要与本学院专业建设高效的结合。密切关注国家、省、市政策的新动向,要对国家政策具有敏感性,要“闻风而动”,新工科建设和学院专业的设置、调整、结合起来,在建设诸如冠名的各种“订单班”中,和新工科建设相结合并细化建设方案。建设一批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参考文献:[1]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李克强:准确把握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新趋势[EB/OL].人民日报,[3]陈建中.“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4).作者简介:杨学慧,男,山东德州人,法学硕士,副教授,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200--169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