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生物制品的安全防护技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生物制品生产中的安全防护技术第一节化学防护技术•一、概述•化学危险品:直接或间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具有燃烧、爆炸、毒害、腐蚀、放射等危险,一定条件下能一起燃烧、爆炸、导致人体中毒、灼烧、死亡的事故和财产损毁的物品均为化学危险物品。•管理:化学危险物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危险性,如果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很容易引发各种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或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化学危险品的安全操作与防护•爆炸品的安全使用与防护•1)爆炸品的分类•物理性爆炸:生产中使用的气瓶、反应锅、充气钢瓶等,当内部压力超过其所能承受的压力时,就会爆炸。•特点:只发生物态变化,不发生化学变化。•化学性爆炸:物质高速燃烧,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气体聚然膨胀产生很大压力而引起爆炸。•能引起爆炸的化学物品:苦味酸、二硝基苯等。•混合气体爆炸:当氢气、乙炔、丙酮、氨气等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遇火就会爆炸。如:氢气与空气比达到4.1%~74.1%时,遇明火则爆炸,若氢气与空气含量少于4.1%或大于74.1%时则不会爆炸。•预防爆炸事故的措施•严格执行化学危险品的使用和储藏制度以及各项安全操作规程。•注意:•①不要随意将两种或多种化学物品混合。•②使用不溶于水而挥发性强的有机溶剂,如乙醚、石油醚、苯、甲苯和二甲苯等,必须注意房间通风,防止挥发性气体聚集,室内使用明火。使用后的残液不得随意倒入下水道,因为它们会浮在水面并挥发,遇明火就会造成火灾。•③受压容器:必须严格执行定期技术检查和鉴定制度,盛装易燃易爆液体的铁制容器和各类气瓶必须轻装轻卸,不得擅自更改钢印和各种颜色标记,严禁抛、掷,以防摩擦、撞击而引起爆炸,容器不要放在明火或加热器附近。•④钢瓶每次用毕要检查开关是否拧紧,严防漏气。保证室内上层窗户开启,加强通风。钢瓶气体不得用尽,必须留有剩余压力,一般不得小于0.55mpa;消除电器火花,在有燃烧、爆炸危险的生产厂房及仓库内安装动力电机和照明电器设备时,必须遵守电器安全规程,不、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2.易燃品的安全使用与防护•①使用易燃品的设备、容器、根据毒害程度,其装置必须有排气和通风装置,要有防爆、防火等措施。•②盛装低沸点有机溶剂的容器,如乙醚、丙酮、甲醇、苯、二甲苯等,因有机溶剂在夏季容易挥发,易在容器内出现蒸汽。故在打开容器时,必须慢慢的先打开一点小缝隙,让容器内的气体从小缝出来,然后再把盖子完全打开。如果猛然打开瓶盖,容器内的气体一下子冲出来灼伤人体,并引发火灾。使用完毕后,应将其防止温度较低的库房或冷库中,切不可放置在普通的冰箱内,可是防爆电冰箱。•③低沸点有机溶剂不能盛装在透明无色的玻璃瓶内,因在阳光照射下,玻璃就会像凸透镜一样,把阳光聚在瓶外外附近交点处,如果遇到纸、草、木箱等易燃物即着火燃烧,引起火灾。所以,一般都把易燃品放在背阳光的地方,用棕色瓶盛装,或在瓶子外包上一层黑纸。•④当必须对易燃液体进行回流与蒸馏时,应根据液体沸点选用适当的加热方法,严禁用明火直接加热,如沸点少于56℃者采用预先加热的热水加温;沸点在50~100℃者,采用水域加温;沸点在100~240℃者,用沙浴、油浴加温等。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⑤性质相抵触的工作项目(如可散发易燃气体和用火操作)应分开进行,严禁同时操作.•3.腐蚀性化学品的安全使用与防护•强酸、强碱属腐蚀性物质,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灼烧。•注意:•①酸、碱操作时,一定要穿戴防护用品;•②当被酸、碱灼伤后,要就近尽快用清水冲洗,冲洗的水量要大,时间要在15min以上或更长时间,然后去医疗单位处理;•③腐蚀物品放置的高度应不超过工作台顶,以减少在发生破裂或溅出时对面部或上躯的伤害。•④敞开的架子上只能存放常用的最小量的腐蚀物品。•⑤在高温或夏季,使用易挥发的试剂时,要将试剂瓶适当冷却后盖上湿布再打开,且瓶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⑥搬运大瓶酸碱或腐蚀性液体时要注意容器有无裂纹,外包装是否牢固。•有毒物品的安全使用与防护•1)防止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毒物: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危害。•气体、蒸汽、挥发性液体和粉末状的毒物均可以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由于肺泡呼吸膜极薄,呼吸膜的扩散面积很大,谷毒物可迅速通过,进入体循环扩散到人体各个部位,引起全身性中毒。大部分生产性毒性都由此进入人体,如氯气、汞蒸气、氯化物等。•注意:操作时,戴带好口罩及防毒面具、场地要通风良好或在毒气橱内操作、轻拿轻放、防止粉尘飞扬。•二氧化硫、苯等可由皮肤侵入人体而引起中毒。毒物经皮肤吸收可通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进入血液。它们在血液中的溶解性越大则毒性越大。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很容易经皮肤的破裂处入侵人体,随血液蔓延全身,因此,当皮肤有病损时或表皮屏障遭腐蚀性毒物破坏时,应避免或停止有毒物品的作业。,以免发生危险。•生产过程中,毒物进消化道进入人体所致的中毒较少见,有些毒物如氯化物进入口腔后,可悲口腔粘膜吸收,危害比皮肤入侵更大。因此,在毒物操作场所,严禁饮食、吸烟和摸口舌,工作完毕,应立即洗手。•2)毒物的保管与领用•毒物应放置在保险柜内,双人双锁保管,用多少取多少,并将每次用量登记在专用簿上定期核对。•5.放射性物品的安全操作与防护•1)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人体长期受超剂量电离辐射,可出现全身慢性损伤,主要表现:神经衰弱、造血功能抑制、牙龈出血、皮肤及粘膜出血、毛发脱落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性功能障碍和精神障碍。如果在允许剂量范围内工作,对人体没有任何危险,因为,机体对射线的损伤作用有一定的适应和修复能力,在允许的低剂量照射下,机体的修复能力占优势,再加上操作中注意防护,这种危险性可悲进一步减少到对人身无害。•2)放射性实验室的建筑要求及室内设施•地址选择:考虑周围环境的安全,一般设在建筑物底层的一端或一层,与非放射性工作室分开,有单独出入口。总平面设计应按放射性水平,由低放区到高放区,不可相互交叉。废水的流向和通风系统,有清洁区流向活性区,不逆向倒流。在污染的周围,要建大于50m的防护检测区,定期检测。•工作配置室:采用“三区配置法”,即工作室分为•①非活性区,此区内不进行放射性操作,不存放放射性物质;•②低活性区,此区基本不直接进行放射性操作,但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可放一台放射免疫γ计数器;•③高活性区,直接进行放射性操作的场所。在活性区与清洁区之间设卫生通过间,放置剂量监测器一台。•室内设施: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活性区排放的气体先过滤后排放,放射性废水应有专门的下水系统,水龙头开关采用脚踏式或长臂式,水槽用陶瓷制品。地面、墙壁、工作台面光滑无缝,易除污,高污性操作的工作台要求坚固,以便随时安装铅屏蔽。常用测定设备有计数器、剂量测定仪等。•3)放射性物品的安全操作与防护•严格执行操作规则:贯彻未经培训不得上岗的原则,操作前要熟悉整个生产步骤,采用新方法是要先做“空白模拟”试验,使技术熟练并估计可能发生的事故。•控制放射源的质与量:在不影响效果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发生源的强度、能量和毒性。•减少照射时间:外照射累计剂量与照射时间成正比,在保证工作质量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照射时间,可减少不必要的停留时间、轮换操作、提高操作技术等措施,减少个体照射时间。•加强距离防护:不影响工作前提下,操作中应尽量远离放射源,操作时尽量采用长柄器械,机械手或遥控装置,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放射源。•加强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工作人员之间设置保护屏,吸收或减弱射线的能量,对射线、γ射线可选用铅、铁、水泥等作为防护屏的材料;对β射线课采用铝有机玻璃、塑料等作为防护屏材料。•除污保洁:•①正常污染的清除,指操作过程中有计划的对污染的实验容器和工具进行除污,可利用合成洗涤剂除污。•②事故性的污染的清除,指在非计划内发生的污染除污。•③对误服放射性物质人员的处理,是在未吸收前使用含漱、洗胃、催吐等方法,加速排除,对已吸收者,视放射性物品性质选用触排剂,如误服Ι131后,可用碘化钾促排。•用具要求:在操作过程中,要贯彻清污分明原则,对放射源和配好的制剂都要标记清楚,放射性废物分开并标记。•个人操作时的防护:•①防止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内。避免空气受放射性污染,不用或少用干式操作,多用湿式操作或尽量在密闭容器内操作,防止飞溅而污染空气;加强通风排风,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物浓度;穿戴呼吸道防护器材,如纱布或特制防护口罩。•②防止放射性物由口进入人体内。工作场所内不可进食和吸烟,严禁用嘴直接接触污染工具。佩戴口罩时不要把嘴暴露在外呼吸;操作时应戴防护手套,工作结束后应注意清洗手部。•③防止由体表进入体内,操作时应在垫有滤纸的盘内进行,防止贱泼;葽穿戴防护器材。•4)放射性废物的处理•稀释排放:放射性低的废水,其放射性不超过露天水资源中限制浓度的100倍,按国家规定可排入下水道。低放射性的气体和气溶胶,可通过高出周围150m2内建筑物3m以上的排气烟囱排入大气,经大气扩散稀释后,浓度可低于相应的限制浓度。•放置衰变法:对半衰期较短(T1∕230d)的固体或液体放射性废物,集中放置大约10个半衰期后,可按一般废物处理。•浓缩储存法:对半衰期较长的固体或液体放射性废物,可先设法缩小体积,然后将浓缩的废物封入容器,由统一管理部门,定期收集,集中分类储存。第二节生物学防护技术•一、微生物危害的来源•在感染性疾病中,依病原体来源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病原体本身,这主要是体内的正常菌群感染,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正常菌群平衡失调时引发二重感染;外源性感染则是指病原体来自感染者体外,包括患者、带菌者、带菌动物及外界环境。•生物制品生产中的获得性感染属于外源性感染,由于治病微生物种类繁多,所引起的感染也是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真菌及其他微生物感染、寄生虫感染四大类。不同种类生物制品的生产由于其生产条件和方式的不同,容易发生的获得性感染也不尽相同。•二、微生物感染途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一种或数种途径传播,在临床上传播的途径主要有经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而生物制品生产中感染的机会要更多,如要在微生物接种、转钟、培养时刻被感染。所以对于从事生物制品生产的工作人员来讲,感染的可能性更大,一般的感染途径有以下几种。•1.接触感染•是指工作人员接触病原微生物后被感染。如操作不慎被注射器针头刺伤、被玻璃或手术刀划伤、创伤等均可造成病原微生物在创伤处的直接“接种”感染。另外,飞溅与溢出接触也是常见的接触感染途径。由于操作不慎容易使物品飞溅或喷洒到脸上和眼上而杨青青感染,如开启菌液瓶,菌液飞溅至眼中引起眼部感染性疾病。还有在操作过程中含有微生物的溶液有可能从容器中溅出或溢出,这都是感染的常见途径。当菌液溅出后可能通过手接触后转移至嘴及眼中。•正常完整的皮肤黏膜是阻挡微生物进入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当在操作过程中割伤、划伤皮肤时,病原菌既可通过破损皮肤黏膜进入机体引起感染。•2.经口感染•虽然许多疾病都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经口感染)的,如痢疾、霍乱,但在生物制品生产中,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见。但是当工作人员采用一些不提倡的操作方法,如用口吸移液管或者在可感染区域内违反规定发生吃、喝、抽烟等行为时,感染的机会就增加了。特别是在发生了感染性物品溢出或者飞溅后没有得到及时安全的处理时,经口感染就变得非常容易发生了。•3.动物咬、抓伤和昆虫媒介•动物咬、抓伤时,由于人体皮肤黏膜屏障被破坏,工作环境中的病原体或者动物体液中病原体可通过伤口比较容易的进入机体,这也是获得性感染的途径之一,如狂犬病病毒就是通过动物咬、抓伤进行传播的。由于有些生物制品的生产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动物活体,因此,正确的处置动物是避免这类事故发生的关键。昆虫媒介也是重要的感染途径,如乙型脑炎传播以蚊子为媒介,实验室中感染病原体的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都可能是实验室感染的媒介。•4.经呼吸道吸入•通过这种途径获得的感染,多是污染物以气溶胶的形式悬浮在空气中,人吸入了这样的空气导致的。生物制品生产中经常可以发生这种情况:在快速排出移液管或者取样器内的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