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2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出师表》)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张溥《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蒲松龄《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李朝威《柳毅传》)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苏洵《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贾谊《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张溥《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蒲松龄《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司马光《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司马光《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屈原《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苏轼《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柳宗元《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司马光《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陶渊明《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苏轼《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司马迁《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五、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司马光《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司马光《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说》)5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苏轼《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屈原《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六、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张溥《五人墓碑记》)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司马光《赤壁之战》)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司马光《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司马迁《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司马光《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3.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