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 ――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Design设计,2018,3(2),44-52PublishedOnlineJune2018inHans.://doi.org/10.12677/design.2018.32008文章引用:孙源,陈方圆,孙文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J].设计,2018,3(2):44-52.DOI:10.12677/design.2018.32008ReformDesignofPublicSpaceinZijingangCampus,ZhejiangUniversityYuanSun1,FangyuanChen1,WenxuanSun21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2TheSchoolofHumanities,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Received:May28th,2018;accepted:Jun.12th,2018;published:Jun.19th,2018AbstractIntheviewoftheusersofZijingangCampusofZhejiangUniversity,theauthorsprobeintotheproblemsandshortcomingsofthepublicspacewithpracticalexperience,observationandprac-ticalneedsofdailylifeandlearning.Also,withscreeningthedifferentscalesofthereformobject,wetrytoputforwardcorrespondingsolutions,inordertobringstudentsbetterenvironmentoflearningandliving.Inthecaseofpossiblecircumstances,thetransformationschemeandthecha-racteristicsoftheresultsshouldbepromoted.KeywordsUniversityCampus,PublicSpace,ReformDesign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孙源1,陈方圆1,孙文瑄21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2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收稿日期:2018年5月28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9日摘要笔者站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使用者的角度,结合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体验、观察和切实需求,探究大学校园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筛选不同尺度的改造对象,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期以带给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将改造方案与特色成果加以推广。孙源等DOI:10.12677/design.2018.3200845设计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Copyright©2018byauthorsandHansPublishersInc.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引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自2001年动工以来至今已过去16余年。时过境迁,作为一个开放式公共校园社区,求是园中暴露出了不少景观设计与空间使用上的不足。许多同学反映,紫金港校区内部分公共空间所存在的缺陷不仅影响了校园的整体观感与人性化程度,而且降低了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基于问题先行的设计导向,本文尝试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阐明设计理念并且希望可以引申思考和建议。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前期的资料搜集,了解现有关于大学校园空间改造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加深理论储备。其次,通过问卷、访谈、观察这三种常用的实地调查方式,确定本方案的改造目标,发掘场地所特有的问题和机遇。秉承信度与效度兼顾的原则,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解读。最后,得到一系列切实可行、人性化的设计方案。3.研究对象筛选为了提高设计效率和深度,本文选择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作为主要的实践对象,分别为学生宿舍(白沙3舍)底层接待空间、东教学区组团景观场地、西教学区滨水大草坪(见表1)。从空间尺寸、开放性、使用人群等方面,可以将这三个对象总结为以下特征。4.设计方案呈现4.1.学生宿舍底层接待空间4.1.1.现状与问题分析紫金港校区的宿舍楼组团集中布置于校园北部。宿舍楼平面布局普遍为内走廊双侧房间。因此,底OpenAccess孙源等DOI:10.12677/design.2018.3200846设计层入口空间往往成为整幢建筑唯一较为开放、宽敞的公共空间。以白沙3舍与白沙4舍为例,两幢宿舍均为条形单体,通过底层共用门厅相连。门厅对内作为主要入口,对外形成具有一定围合性的户外庭院(见图1)。三面落地窗给大厅带来了较好的采光,底层空间通透明亮。大厅东侧并排布置有两套沙发,供休息、接待来客、学习之需。该宿舍组团每幢7层,共计多达上千名学生,由此衍生出多样化的活动空间需求。首先,作为学生共用的入口大厅,该处的功能定位高度杂糅。学生团体讨论、吹头发、刷夜学习、Table1.DifferencesbetweenpublicspacesinZijingangCampus表1.紫金港校区不同公共空间特征使用对象使用时间段活动空间尺寸开放性学生宿舍底层接待空间固定学生不确定,偶然性较大团体讨论、来客接待、生活行为(吹头发、打电话等)、刷夜学习较小,属于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几近于封闭空间(仅大厅门禁制开放)东教学区景观场地依据课表流动的学生与上下课时间段同步学生为主体的户外活动(交流、讨论、运动等)中等,属于两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半开放西教学区附近滨水大草坪学生、游客、校园附近居民双休日人流高峰时段户外活动(如露营、家庭聚会、社团活动等)较大,属于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公共空间全开放Figure1.TheplanofBaishadorm3anddorm4图1.白沙3舍、4舍平面图孙源等DOI:10.12677/design.2018.3200847设计打电话以及来客休息等待等等。这些具有不确定时间性的行为之间互相干扰,造成大厅空间使用效率和舒适度低下。空间活动的多样性导致一定的冲突和矛盾。由此可见,这种行为的无序性来源于空间布置不合理。其次,其高度的开放性无法满足学生们对一个相对有较少干扰的公共交往空间的需求。现有的沙发正对入口大门,人的行为活动一览无余。这对于生活空间的使用,存在一定的不方便性。最后,出于方便管理等原因,两宿舍楼之间的绿地组团可达性和使用率较差。4.1.2.设计意图随着国家经济高度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加上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我国高校的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受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学习方式演变的影响,现代学生将对学校生活、学习环境产生更多功能性需求。这要求高校建设不仅能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实践环境,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生活中的多层次交往需要。宿舍是学校校园建筑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使用最频繁的场所。那么在保证学生学习、休息的基础上,如何为他们营造一个具备多层次交往功能的空间,为他们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成为现代宿舍建设和改造的新方向[1]。宿舍入口大厅是一个位于外界开放空间和内部私密空间之间的过渡,是构建多层次交往空间的一个重要切入点[2]。对白沙3、4舍底层空间的改建旨在发挥场地原有优势,削减弱势,为学生和来客创造一个集讨论交流、思考学习和休息等候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层次交往空间。4.1.3.方案呈现实地调研发现,该宿舍入口大厅伸入东侧庭院的区域约为4*7m的矩形,从地面至吊顶的高度为4.2m。为了提升该空间的竖向利用率,本方案意图在原有空间内置入一个钢、木结构为主的跃层结构,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私密,又具有景观优势的学习及讨论交流空间(见图2)。Figure2.ThereformedplanofBaishadorm3anddorm4图2.改造后平面图孙源等DOI:10.12677/design.2018.3200848设计该空间利用一个完整的钢主体结构在竖向高度上的变化,结合不同高度的家具如座椅、桌面等,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自由度较高,充满趣味性的空间。一层主要为来客接待休息区,有整套面向庭院的沙发,让人们在休息时面向较好的景观。跃层的楼梯下设展示及储藏空间,用来摆放一些供大家取阅的杂志期刊,以及一些公用物品如吹风机等,这样不仅能改善楼梯立面效果,还能提高对空间的利用(见图3)。大厅入口右侧区域增设一些轻便可移动的坐具,可根据需要自由拼合,用于同学们临时的讨论交流。靠墙增设照片墙,用于同学们传递心情,交流情感,增加寝室和谐、舒适的氛围。4.2.东教学区景观场地4.2.1.现状与问题分析东教学区建筑密度较低,室外空间开敞明亮,是主要的学生上课场地之一。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发现了不少问题:1)如何协调行人与驻足人群的关系;2)如何结合建筑与外部开放空间;3)如何使开放空间具有活力;4)如何兼具功能性与文化性。4.2.2.设计意图从功能性角度出发,将较为规则的教学区室外空间设计为能为学生等群体提供适宜户外空间停留的,有效满足其课间活动、社会交往、答疑解难等需求的空间。因此首先在规划上重新划分空间及功能后,在局部采用“面”——空间树的面状铺陈、“线”——文化墙与景墙的线状引导、“点”——标志性创意景观雕塑亭相结合的形式。1)总体布局分析整体规划层面对空间功能重新规划,以点线面三维度设计:面——空间树的面状铺陈。由于空间的规则性,较大空间的空旷,采用空间树与座椅相结合的形式,既能有效改善空间,减少大而不当的空间的存在,又能提供良好的遮阴等效果。在功能上高大乔木作为自然景观对建筑的柔化,另一方面将大空间有效切割作为学生课间吃饭、社交、探讨问题的小空间。Figure3.Effectdrawing图3.改造后室内场景效果图孙源等DOI:10.12677/design.2018.3200849设计线——文化墙与景墙的线状引导。加强教学楼间空间的视觉导向性,既能引导人流向滨水空间,又能够本身作为刻板规则空间的活跃剂,提供一处群体交流及思维碰撞的空间。点——标志性创意景观雕塑亭。毗邻主干道,作为视觉焦点的存在便于提升整体空间的辨识度。由于东区教学区本身建筑形式相似而难以辨识,故增设地标构筑物能够辅助同学们辨识教学楼。同时互动性景观雕塑亭提供了避雨、室外活动、休息等多种功能。2)景观交通分析将地下车库入口改到毗邻道路侧。曾经的地下车库入口在跨越中区文化长廊的另一侧,既有平面上的空间深度又有纵向空间的高差作为障碍,极其影响便利性。而将地下车库入口改到毗邻道路侧,既能有效便利同学们存放车辆,又能人车分流,将空间步行者的危险性降低,进而更加增强空间的步行者及停驻性群体的数目。同时加入景墙等视觉空间引导,更加充分地利用滨水空间。3)方案呈现在西侧沿湖区域曾作为非机动车停靠点,既缺乏秩序又是对湖滨景观的浪费,因此作为改造中心之一,加强其交通可达性及景观吸引力,并对地下车库的可达性及路网重新规划,引导同学们地下停车。在教学楼之间较为规则封闭的空间,加强植物对空间的柔化与自然的吸引力,同时加入较为跳跃色彩的景墙作为空间流向引导与吸引点。景墙立面采用可擦写的黑板设计,既能为同学们文化创作提供空间,同时也可以为同学们交流讨论问题提供一个便捷的展示平台。沿路教学区的开放空间由于其人流密集而嘈杂故设计标志性可参与型景观雕塑亭,既能作为道路景观及地标性小品,又能作为互动性构筑物供游客短暂停留及娱乐。在大的规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