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的记得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说明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以上种种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人想从三方面来讲讲:一、课堂提问设计策略。二、提问的实施策略。三、提问的理答策略。一、课堂提问设计策略。课堂教学需要预设,而提问设计是教学预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目标达成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此,提问设计要做到: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总要经历导入、展开、总结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的、任务。如导入阶段主要目的是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任务,激兴启思,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展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形成知识与经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而总结阶段则主要引导学生疏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提升思维方法。因此提问时要紧扣教学各阶段环节目标,明确所提的问题预计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样才使提问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然而有的课堂提问往往目的不明,随意性大,偏面强调开放性,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先出示信息:“六(一)班共60人,女生占”。问看到这些信息,你想到什么?生①:男生占全班人数几分之几?生②:女生多少人?生③:男生多少人?以上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前两个刚好是本节新知的基础,教师如顺势而导先让学生解决前两个问题,为新知教学作好铺垫,进而集中精力引导学生探究解决第三个问题,即本节的新知,目的就明确了。可教师偏偏还不断的追问:还有吗?还有吗?于是学生又提出“男生是女生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几分之几?”有的学生确实提不出了,只好说:“本地学生有多少人?”“三好生有多少人?”……试想,教师的“还有吗?”“还有吗?”这样的随意提问严重偏离了预定的目标,使学生模糊了学习方向,且浪费了大量的有效时间,造成了教学的失败。因此,提问首先要明确所提问题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使提问更具针对性。2、提问的问题要适度。所谓问题适度指包括问题的开放度要适度、难易要适宜、题量要适量。“度”的把握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深度,关系到课堂的效率。因此提问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把握好提问的“度”。①开放要适度。问题需要一定的开放度,否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但是开放度太大,问题不着边际,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浪费了大量有效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教师用课件出示了三幅图:会飞的蜻蜓、美丽的蝴蝶、一张树叶,问:同学们,请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意图是想让学生发现这些物体图形左右两边形状大小是一样的,从而导出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可由于问题开放度太大,方向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指,有的说我发现了蜻蜓在飞,有的说我发现了蝴蝶很美丽,有的说发现一片树叶。于是老师进一步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生①它们都是昆虫。生②它们都会飞的……,说来说去化了12分钟了,就是说不到点子上。老师急了,只好用准备好的图片进行对折演示,告诉学生这些图片左右两边形状大小是一样的……。我们暂且不去评论教师所呈现材料的典型性和调控能力的强弱,单就提问来看,“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共同特征?”似乎问题开放度太大了。若问:“观察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思考的方向性就强了,效率就高了。同样,问题的开放度也不能太小,否则学生失去思考的空间,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教学连乘解决问题[三(下)],课始教师先出示学生做操的三个方阵,引导学生观察后提出了“三个班一共多少人?”的问题。教师提问①要求3个班多少人,必须先知道什么?②要知道每个班多少人,必须先知道什么?③每班有几行,每行有几人?我们知道“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体会解题策略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象上面这样的提问,牵着学生鼻子走,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总之,问题开放度的把握,既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②难易要适度:“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玄奥,则学生无从动脑”。难易适度指的是问题的难度要适宜,难度既不能过大,让学生无从着手,又不能过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失去探究的价值。难度的把握原则上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又高于已有经验,即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难度的大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它取决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材的难度。当学生探究问题有困难时,老师可给予引导。具体策略是一提供学习背景,给予学习方法与策略上的指导,如探究三角形面积时引导学生思考“梯形可转化为哪些已学过的几何图形?”。二采用分层探究的方法,将大问题分解成层层递进的小问题,以降低探究的难度。③题量要适量。课堂提问尽量做到少而精。“少”就是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尽量不问,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精”就是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引发学生思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思想方法的问题。只有“少而精”,问题才有一定的开放度,才能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才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的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反复推敲,做到精益求精。如教学“三角面积计算”,一位教师先组织学生复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问:你们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吗?生答:知道,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呢?老师这里有三组材料,(出示材料:①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②3个三角形,其中2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③一个一般三角形),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根据自己小组能力任选一组材料去操作验证。并要求操作时思考:①三角形与已学过的几何图形有什么联系?②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接着各小组开展操作验证。有的通过剪,有的通过拼,有的通过折,各组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且说得头头是道。纵观这节课,老师第一问了解了认知基础,第二问引发了学生思考,第三问给学生以解决策略上引导,第四问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问题少而精,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想出了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问你设计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骂?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原三角形的底、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原三角形的面积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问你设计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底和高和原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原三角形的面积是什关系?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3、在教学中生成问题。问题需要预设,但现今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根据课堂的生成有时需将预设问题进行调整,有时为使学生对问题思考更深入,理解更深刻,需进行质疑和追问。同时数学学习过程还是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之后,教师出了这样一道习题:用24个棱长1厘米小正方体,你能摆出几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哪个表面积最小?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想一想,也可用画一画或摆一摆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究。学生活动后通过汇报,相互补充得出了6种不同的摆法。师:只有6种吗?还有不同摆法吗?生①:只有6种,再摆只是方向不同,实质一样。生②:我用画的方法也只6种。生③:我是这样想的:24=1×4×6,24=1×2×12,24=2×3×4,24=2×2×6,24=8×3×1,24=1×1×24,也是6种。师:你们认为第三种方法怎么样?(生齐鼓掌)。教师见生③创造性把24分解成3个数的积的方法来解决,因势利导,进一步追问:“怎样才能不遗漏又不重复呢?”接着又问:哪一种表面积最小?生:我都算过了,4×3×2表面积最小。教师又一次追问:从6种摆法的表面积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对于这道题,教师并不满足于正确答案,就题论题,而根据生成的有利时机进行追问,“怎样才能不遗漏不重复?”“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思维更有序,更全面深刻,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提问的实施策略。问题的设计是提问的基础,要想达到好的提问效果,还需注意提问的实施策略。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抓住数学重点,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起到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发思考的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创设“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而情境创设方法多种多样,有悬念情境、故事情境、现实情境、活动情境等,但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是一能激发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二要紧扣数学内容,突出数学本质,三要节省时间,讲究教学效率。只讲兴趣,不讲思维,游离于数学主题之外,化费大量宝贵时间的情境不仅是无效情境,而且是有害的情境。另外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必需建立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上,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开放思维,大胆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如教学“圆的认识”,教师先出示一幅汽车图片让学生找出图片中各种几何图形,通过比较分类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是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后,进而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徒手画圆的活动情境。当学生怎么画都画不圆的困惑情境下,教师提出了“为什么画出的圆不标准?”“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标准圆呢?”进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选择工具(有圆规、线、直尺等)创造性地去圆,学生在画中慢慢体验到画圆的要领,再通过交流各自的感悟得出“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这一圆的本质属性。以上徒手画圆的活动情境创设虽然简单,但起到了启思激兴的作用,同时又紧扣数学主题,省时高效。2、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的时机有关。提问的时机一般来说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视角,发问时机应与教学需要相吻合,如教学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思维提升处、教学反思处等,二是根据学生心理状态,在学生新旧知识冲突处、思维受阻处、知识模糊处。3、表达要明白无误,不模棱两可,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候答时间。提问的表述一定要明白、准确,否则引起学生的误解,降低了教学效率甚至导之教学的失败。教学“倍的意义”时,教师先示范在黑板上用4根小棒摆了一个正方形,问:什么图形?你们能用小棒也摆几个正方形吗?接下来由学生操作、汇报。四种情况,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导之教学无法进行,只得重新让学生再摆。反思出现以上情况的根源就是教师的设问不明白、不准确造成的后果。另外提问后,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因此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不能急于求答,以提高答问的质量。三、提问的理答策略。教学的本质的是对话、是交流。只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不断修正错误,完善认识,积累经验。为此,理答时需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意见。要达到此目的,教师在理答时必须做到专心倾心学生回答,对于回答好的要给予肯定赏识;对于考虑不成熟的要给予期待等候;对于不完善的,要引导纠偏;即是错的,也要宽容对待,肯定积极因素,给予再次作答机会,使体面坐下。方法上灵活机动,做到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相结合,语言评价与物质评价相结合。多采用鼓励性、启发性评价,少判断性、消极性评价。总之,通过理答要创设一种宽松、积极氛围,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都能争着思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互动交流之中来,答出勇气,答出想继续作答的信心来。继续关注全体学生。我们呼唤“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课堂,不希望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遗憾!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只有在实践中,联系实际,不断优化问题的设计,讲究实施技巧,提高理答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