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1月13日中共江苏省十届九次全会通过)目录一、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五、进一步加快富民步伐六、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七、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八、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九、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十、加快建设科教强省和人才强省十一、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研究未来的基础上,讨论了制定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问题,并通过如下建议。一、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是我省发展史上经历挑战、经受考验最多的时期之一,也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面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面对非典疫情、洪涝等严重灾害的新挑战,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确立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的方针,促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展顺利。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区域共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全省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又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十五”的实践,我们进一步积累了推进发展的宝贵经验,主要是:坚持以率先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全力推进‘两个率先’”的总要求,结合实际明确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举措,自觉把宏观调控作为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用改革的思路突破体制上的束缚,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抢抓扩大对外开放、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努力增创江苏发展的新优势;坚持以富民优先为导向,落实“执政为民”要求,把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统一起来,让全省人民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坚持以统筹兼顾为原则,积极解决发展中不够协调、不够全面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思路,加强“三农”工作,促进苏北振兴,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主动化解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和社会的安定和谐。(2)“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江苏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苏南产业升级和苏中苏北工业化步伐加快、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将为江苏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国内兄弟省市竞相抓住机遇,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我省将更加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由于我省在全国相对更早地进入了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关键发展阶段,也会更早地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显露和新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制约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民持续增收、就业持续增加的难度加大,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3)“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历史进程中,“十一五”是承前启后、极为关键的时期,既是江苏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也是为后十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一定要按照中央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以全球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路来谋划“十一五”的发展,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正确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抓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上走在前面,又快又好地推进“两个率先”。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4)“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和实施我省“十一五”规划,总的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目标定位和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主题,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在更高起点上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加快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推进我省“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关键是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在发展的目标取向上突出富民优先,在发展的战略途径上突出科教优先,在发展的价值取舍上突出环保优先,在发展的模式选择上突出节约优先,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结合我省实际,全面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六个必须”的指导原则。----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既积极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更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尽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现代高效农业大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合理调整积累和分配的关系,努力使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大环境保护、修复和建设力度,实行节约和集约发展,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此作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首要任务,作为我省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创新体系,切实改善创新环境,促进全省产业技术层次向高端演进,更加自觉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积极建设创新型社会。----大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更加有效地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对区域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促进全省各区域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任务,有机统一于“两个率先”的实践中,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实现市场化、国际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互动并进,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环境和支撑条件。率先发展是中央对东部地区的明确定位,“两个率先”是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明确要求。江苏的“两个率先”,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率先。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以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指标体系为基础,抓紧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实绩考核标准,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要坚持率先发展不动摇,坚持走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一五”期间,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保持在全国领先行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缓解,就业相对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力争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和人居环境有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居于全国先进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到2010年左右以省为单位达到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指标的目标值,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奋斗,到2020年左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省份。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6)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江苏“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内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努力走出一条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切实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形成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流通、劳动就业、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加强乡(镇)村建设规划和设计,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住宅集中布局,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积极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工程,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7)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不动摇,积极实施农业增收工程。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农业短平快项目生产,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坚持异地输出与就地转移相结合,继续实施500万农民大转移工程和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强化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和农资价格的合理水平,促进农民直接受益。启动实施“千村示范、千村帮扶”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整合扶贫开发资源,实行整村推进、项目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产业化带动扶贫的方式,提高扶贫开发效率。(8)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普及,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保证口粮省内基本自给。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农业。加强丘陵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加快发展园艺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业。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先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