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单位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建设的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自治区推进社区“三化”建设现场会精神,全面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部署要求,提升城市社区党建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现就全面推进社区“单位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以下简称社区“三化”)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活力、迎接十八大”主题,牢牢把握“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总体要求,突出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这个核心,以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为支撑,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以全面提高社区管理社会、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能力为目标,通过党建引领、区域统筹,条块联动、整合资源,全面推进社区“三化”建设,使社区党组织在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二)目标要求。到2012年底,全地区50%以上的社区实行“网格化”覆盖,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出租房屋较多、—2—情况复杂的社区全面实行“单位化”管理。到2013年底,县(市)城镇社区全部推进“三化”建设。通过实行社区“三化”建设,实现党组织覆盖更加全面、社会管理更加有力、社区服务更加高效、基层基础工作更加牢固的“四个更加”的目标。二、主要工作任务以加强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实行“单位化”管理、推进“网格化”覆盖、实现“社会化”服务。(一)按照“三有一化”要求,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明确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内的领导核心地位,积极完善社区人、财、物投入保障机制。1、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竞聘上岗等方式,充实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社区党组织书记无特殊原因不得空缺。全面落实每100户居民配备1名工作人员的要求,辖区管理和服务任务较重的社区可适当增加。提升社区干部待遇,对社区国家干部实行每月不少于150元的专项岗位津贴,对承担包户任务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和聘用人员,每月每户按3-5元进行补助,保证每月实发工资不少于1200元。2、建立健全社区经费和场所保障机制。将社区办公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经费、社区工作者工资报酬以及社会保障资金单位应缴部分,一并列入县(市)财政预算。社区组—3—织办公经费每年不少于8万元,并根据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保证逐年递增。建立社区组织阵地管理使用、党员教育培训、群众文化活动专项经费补助制度,保障社区党组织切实发挥作用。3、进一步加大社区基础性设施建设力度。从2012年起,全面落实新开发居民商住小区同步建设社区场所的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民区的建设单位,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没有社区居委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或者不能满足需要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建设,也可以从其他社区设施中调剂置换,或者以购买、租借等方式解决。在有条件的小区,按照人口数量建设社区服务和群众活动场所,形成社区服务站点网络。(二)实行社区单位化管理,提高维护稳定工作水平。“单位化”管理就是改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把社区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人员结构复杂、出租房屋较多的重点区域作为实体单位,实行封闭式或半封闭院落式、小区式管理,促进辖区和谐稳定。1、分类推进封闭式小区建设。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根据不同社区实际情况,建立若干封闭或半封闭式小区。对重点区域可以建立封闭式小区。对不具备隔离条件的片区,实行局部封闭管理。建立视频监控、车辆人员进出管理系统,—4—设置治安岗亭和24小时值守等方式,实行单位式管理。对无人管理院落,社区要建立值班室,选出热心服务群众的居民代表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巡逻队员共同管理。2、提高社区整体防范水平。强化社区物防、技防设施建设,通过县(市)财政保障经费投入,加快小区内治安岗亭、视频监控系统等设施建设,从重点复杂区域开始,至2015年全面覆盖到每个居民小区。整合社区维护稳定的各种力量,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综合治理、政法组织为骨干、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网络。深入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全面落实“一区一警、一区多警”要求。建立有效承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群众文化等各类组织,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栋(巷道)长。按照每年不少于500元的标准发放楼栋长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高发放标准。3、建立基层综合配套化解社会矛盾协调机制。在社区按照网格区域分片建立社情民意信息台帐和矛盾纠纷排查台帐,形成网格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网格信息分级动态管理和分类分级处理机制。发挥社区基层组织覆盖优势,协助相关部门建立重点人员、重大社情动态管理制度,全面掌握辖区重点社情动态。在此基础上,动员基层各方面力量,强化综合协调机制建设,定期分析、排查社会矛盾,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减—5—少社会矛盾发生。4、抓好重点区域集中整治活动。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公安、劳动、计生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责、信息通报、联合检查的持续性动态管理机制,把治安重点整治与维稳集中整治、基层组织整顿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对辖区内流动人口集中、重点人员较多、各类案件高发、情况复杂地区排查整治,着力解决治安秩序混乱、矛盾纠纷突出、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脏乱、基层基础薄弱等问题。对有宗教极端思想的人要加强盯防和教育,坚决防止非法宗教活动发生。5、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落实“四类管理法”,健全定期走访工作、定期研判和情况报告制度,全面落实街道干部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分片包户责任制。落实“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信息化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建立流动人口经常性集中排查制度,完善流动人口双向管理信息交换、管控合作、协作稽查制度,确保管住管好管牢。对出租房屋全部挂牌管理,依法落实出租房屋业主的管理责任。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延伸党的工作手臂,探索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新途径。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真情关心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让流动人口在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同城同地同等待遇。(三)实行社区网格化覆盖,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网格化”覆盖就是把社区划分为若干个责任网格,建—6—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体系,确保管理区间、管理对象、管理时限和管理环节全覆盖,努力实现地无缝隙、人无遗漏、时无盲点的管理效果。1、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在社区建立社区党委-楼栋(片区)党总支(党支部)-单元党支部(党小组)纵向组织体系;建立管理型、生活型、活动型、功能型等横向组织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的党组织体系。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把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实现党的工作覆盖,不留死角。推进楼片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在各党组织建立居民楼栋党员信息管理库,解决党员活动场所,规范党员组织生活。2、优化社区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在县市、街道(城镇)、社区三级建立共驻共建协调机构的基础上,扩大推进街道“大工委制”、社区“大党委制”,在5个县市推进试点建设。通过联系社区县(市)领导推荐、共驻共建联席会推选等方式,选聘一批责任心强、影响力大的辖区共建单位党组织主要领导兼任大党(工)委委员,协助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好社区内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3、建立网格化管理工作体制。原则上建在网格上的党组织书记由社区在职国家干部担任,每个网格配备协管员。在网格片区内建立党群代表工作例会制度、民情分析会议制度、工作协调制度、民情传递制度、网格责任人奖—7—惩办法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全面推广“两代表一委员”、辖区共建单位分片包户等做法,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掌控能力。4、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在社区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责任人等,把发展党员的工作做到社区各类新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去。规范社区党员代表大会制、党代表常任制、党员接待群众制度等,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加强教育管理。按照“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网格、奉献双岗位”的要求,全面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承诺至少为群众办一件实事。推广网格化党群议事会做法,确立党群工作一体化的工作理念,以党建促进群团组织工作,以群团组织活动为载体开展党建工作,形成工作合力。5、完善社区共驻共建工作机制。推进辖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开展联建活动,每个辖区单位认领一个责任区,负责联系1个小区、楼栋,指导帮助组建党支部、党小组,规范运行机制。研究建立部门单位共驻共建考核制度体系,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各辖区单位和在职党员承诺到社区,领诺到社区,实践到社区。社区党组织要建立跟踪问诺和民主评诺制度,利用群众满意度测评体系测评单位共建社区及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创先争优的表现,促进社区共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6、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城乡综合—8—管理服务系统”使用,以满足居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对各类信息采集、监督、反馈职能,建立包含社区办公、管理、数据同步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向居民提供全天候的生活、工作系列化服务,切实做到“静态管理到物、动态服务到人、跟踪处置到事”。(四)实行社区社会化服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社会化”服务就是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以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为核心,整合各类资源,抓紧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为居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1、构建社区服务平台。整合社区内党内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社区建立建立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党群志愿互助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有效衔接的服务体系。。鼓励辖区单位结合本部门职能特点、资源优势和自身需求开展共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共建单位直接面向居民群众的服务基地,推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服务项目。推广社区服务中心融合社区内各类服务资源的有效做法,拓展以物业家政、养老托幼、社会福利为重点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引导组织各种社会组织、个体服务人员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2、规范社区服务机制。建立民情征集、归纳、受理、—9—服务、反馈、监督一体化的服务。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实行代办制、公开制、限时办结制,推行“一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揽子解决”模式,全面落实首接首问、全程代办责任等制度,公开办事指南、代办项目、责任人员、办事程序、承诺期限等内容,完善受理、承办、回复等环节。推广“五百”服务、“民情流水线”等做法,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3、优化公共服务提供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活动经费补贴等途径,大力扶持和培育公益类、慈善类、服务类社会组织,积极引导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对群众自助服务组织实行备案制度,在组织运作、设施设备、活动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促进依法自律运营。引导各类服务型企业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竞争,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壮大社区服务队伍,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登记制度。4、创新社区服务理念。结合“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的落实,引导各个社区充分利用掌控的辖区社情民意及服务资源,研究分析社区居民群众的人员结构,了解和掌握辖区党员群众及驻区单位的服务需求,针对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空白点和薄弱点,重点要依托优势资源,挖掘辖区群体的深层次服务需求,创新工作载体,形成“一居一特、一居多特”的服务特色,打造特色品牌服务项目。—10—每个社区都要努力形成1个以上特色鲜明、效果明显、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品牌。5、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倡导“新疆精神”,不断增强居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形成共有的精神家园。利用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群众性的读书、文艺、体育等活动,增强社区对居民的凝聚力和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增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