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7页)《管理心理学》作业题一一、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个体在生产中反映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其核心内容是激励理论,即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此外,还涉及到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与个体行为差异等问题。2、“经济人”――经济人”原文为Rational-econornicman,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3、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对社会对象的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群体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识。4、态度――态度是指个人对待某一对象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5、挫折――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障碍与干扰,致使预期的动机不能顺利进行,不能获得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6、刺激变量――是指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如目标、诱因、反馈信息,可控制可变化的环境刺激等。7、正式群体――由于目标、任务的需要,通过上组组织或职能部门决定成立并组建的群体。8、双向沟通技术――所谓双向沟通技术,就是指有效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比如某甲对乙发出信息,开始沟通,而某乙必须回答某甲的信息才算完成这次沟通圈。9、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微观社会关系,它表现为一个人对其他人吸引或排斥的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10、――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致力于实现这个活动过程的人叫领导者。接受指引和影响的人就是被领导者。二、简答题1、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和管理措施是什么?答:基本观点:(1)一般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2)多数人缺乏进取心、责任心,不愿对人和事负责。(3)一般人干的工作都是为了物质和安全的需要,人工作是为了钱。(4)人具有欺软怕硬、畏惧强者的弱点。管理措施:1)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第2页(共17页)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2、社会知觉的特点?答:社会知觉是指对于人、对于人的行为及其原因的知觉。虽然一个人认识别人能力的发展开始得很早,但是思想正确、全面地认识别人,很好地运用社会知觉的第二个特征是社会知觉的过程和对人的认识过程,依赖于人的交往3、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几种?答:(1)参与改变。参与改变是指通过引导目标对象参与各种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传递信息,以改变态度的方法。(2)宣传改变。宣传改变就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如报纸、电视、广播、讲座等),把信息传递给目标对象,改变他们的原有态度以形成新态度的方法。(3)说服改变。说服改变也是一种广义的宣传改变,只不过这是一种劝导者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交换意见从而改变态度的方法。(4)规范改变。规范改变是利用群体规范的强制力、约束力、或者采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迫使目标对象去了解劝导者发出的信息,促使其逐步改变态度的一种方法。4、什么是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的影响因素?答: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学的能力,也就是个人能承受环境的压力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挫折容忍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情绪与情感因素、意志因素、经验因素、生理因素。5、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有哪些?答:(1)有效性原则、(2)管理幅度原则、(3)统一领导和分组管理原则、(4)责权对等原则、(5)协调原则。三、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群体内聚力?答:(1)群体目标对内聚力的高低和方向、群体内聚力的量和质都有重要影响。凡止标明确,并广泛被群体成员自愿接受,这样的群体内聚力就高,成员分担群体目标的程度越大,群内聚力就越高;(2)在一个群体中,成员利益是否一致对群体内聚力的高低有重要影响。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最重要是利益关系,这种利益通过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工作关系等等表现出来;(3)一个群体内聚力就高低与这个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有直接的关系,没有“核心”人物的群体往往就没有高内聚力,有什么性质的“核心”人物群体往往就有什第3页(共17页)么样的内聚力;(4)群体成员心理满足程度对群体内聚力有一定的影响;(5)群体内冲突的解决状况对群体内聚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来自外部有压力有时也会影响群体内聚力。2、联系实际谈谈企业组织变革的内在及外在动力主要有哪些方面?答:组织变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组织的动力来自外环境系统与组织内部力量两方面。(一)引起企业组织变革的外环境系统企业组织外环境对组织变革的动力因素主要有:1、社会政治因素。任何企业内部的变革都会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通常,社会进步、政治民主、法制健全、社会风气好、人民生活安定,会推动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相反,可能阻碍与破坏组织的建设。2、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是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条件与物质条件的改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等将推动企业和变革;二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各级企业的改革与调整;三是经济发展会影响教育、文化、科技及职工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组织变革都有影响。3、市场变化因素。包括产品销售市场、原材料供应市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市场变化迫切要求各类企业立即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变革,否则将会使企业的利润与效益遭受巨大损失,乃至整个企业被淘汰。4、科学技术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生产产生强大的影响,它在不断改变着企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二)引起企业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力1、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主要决定着组织变革的方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组织变革的范围。2、组织结构的改变。组织结构的高速主要是对组织结构中的权责体系、部门体系等到的调整。这种调整与企业组织内外的其它分系统的变革有关联。组织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组织进行相应的变革。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或原有结构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变化,也需要进行结构的变革。例如,我国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仿照国外社会主义集中统一的模式逐步建立起来的。但在实践中原来企业组织结构的端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企业组织内部管理层次过多,责、权、利不相统一,生产效率低,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变化和发展,必须进行组织结构上变革。3、组织职能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企业组织的职能和基本内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在传统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中,企业组织的职能发生了两种重要的变化趋势。其一、原来企业是以生产为中心现在应该转为以经营为中心;其二,企业日益强调组织的社会服务职能,如为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全社会服务化体系,建立各种保障制度。4、组织成员内在动机与要求的变化。在组织中,个体成员的行为是组织运行有效性的基础。个体成员的行为又要以各自的需要为基础,一定的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总是与一定的成员的需要相适应,如随着企业的组织的发展,成员第4页(共17页)的内在需要逐渐向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组织作相应变革以满足成员不同层次的需要及逐步升华提高的需要。(三)企业组织变革的症候1、决策效率低或经常出现决策失误。2、组织沟通渠道阻塞,信息不灵,人际关系混乱,部门协调不力。3、组织职能难以发挥,不能完成生产任务,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出来。4、组织的产品、机构、管理与人员均缺乏创新精神。四、案例分析题新华服装厂,把缝制一种新款式服装的任务同时分配套给了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两个车间工人的人数差不多。这些工人原来缝制服装的基本操都已掌握,但缝制这种新式服装还是第一次。第一车间的李主任把缝制一套服装过程分为30道工序,每个工人从事指定的一道工序,使工人的操作简单熟练。第二车间的王主任却把这些工序归并到7个岗位到完成,并规定每人可以在这些岗位上轮换工作,使大家都能熟练缝制这种服装的全过程。开头两个月,第二车间的生产进度比第一车间慢。但第二车间的工人对自己车间的做法比较满意,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加快了生产进度,到第三个月,第二车间的生产进度超过了第一车间。问题:1、为什么第二车间的生产进度会超过第一车间?这件事说明了什么?答:因为第二车间的管理人员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王主任采用了成就性管理方式,给工人提出挑战性的目标,并相信他们能够达到目标。这就说明,工人对管理方式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员工积极性,也直接影响生产进度。2、根据领导权变理论分析,是否在任何情况下,王主任的做法都比李主任的做法有效?答: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万能的”管理方式,管理应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才能求得最好的效果,这一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的适用的“最好的”或“最不好的”管理方式,管理效果取决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工作性质、成员特点和其它情景因素。如果车间各道工序都十分复杂,且需要高级技术、其获得技术又要培训很长时间的话,无疑王主任的做法是行不通的。第5页(共17页)《管理心理学》作业题二一、名词解释1、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状态以及群众行为特点,它包括群众凝聚力、群体士气、群体中的信息沟通、群体的冲突与解决、人际关系的测评与改善等问题。其中核心问题是人际关系理论。2、“社会人”――“社会人”原文为Socialman,也称“社交人”,是指重视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需要的人。3、角色知觉――角色知觉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对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与演的角色的认识与判断,同时也是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识。一般可以从感情或情绪、动机,对社会的贡献,在社会上的地位、个性心理特征等角度着眼。4、近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的印象给人留下的知觉具有强烈的影响。有些时候,左右人们对某人特性作出解释的是最后形成的印象5、归因――归因又称因果归属,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出这些行为内在原因的心理活动过程。6、意向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态度以及对态度对象准备作出的某种反应。7、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个人能承受环境的压力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即“自我张力”。t8、从众行为――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从众,即群体能产生压力,使人们的思想在压力之下趋于一致。当然,这种一性有两大类,一类是被迫服从,一类是真正的自觉接受。9、领导权――所谓领导权是指一个人因为具有某种地位或素质而获得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用来影响别人,使别人根据他的劝告、建议或命令行事10、成就需要的一般概念――成就需要是一种内化了的优越标准的成功需要。由成就需要所诱发的成就动机,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动机,在心理学上又称为“A”动机。二、简答题1、“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和管理措施是什么?答:基本观点:(1)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而是人和全部社会需求;(2)由于技术的发展与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乐趣和意义,第6页(共17页)因此,人们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乐趣和意义。(3)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加重视;(4)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管理策略:从“社会人”的假设出发,采取不同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训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3)在实际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