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知识提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西方哲学史》知识提要第一编古希腊哲学第二编中世纪哲学第三编近代哲学第一编古希腊哲哲学从本原的数目是一还是多,是变化还是不变的角度看,早期自然哲学可分为:1.人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2.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3.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4.认为本愿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派。一,米利都派(一)泰利斯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二)阿那克西曼德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无定”的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复归于“无定”。3.认为一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观念。(三)阿那克西美尼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二,赫拉克利特(一)火本原说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2.从内在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二)逻各斯学说1.逻各斯的含义、;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三)生成辩证法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2.对立和谐的关系。3对立也是统一的关系。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2—2三,毕达哥拉斯派(一)数本原说1.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2.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二)灵魂观念1.灵魂不朽。2.最好的和谐,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和数学。四,爱利亚派(一)克塞诺芬尼1.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2.“神”是唯一的,绝对的,普遍和不变的。3.“神”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二)巴门尼德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2.认为的“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1)“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这是同一的)。3.论证了“是者”有如下性质:(1)不生不灭。(2)连续性。(3)完满性。4.与他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三)芝诺(1)“二分法”(2)“阿基琉斯和乌龟赛跑”。(3)“飞矢不动”。(4)“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五、元素派(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意思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2.认为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生成是“从多中生一”,消灭是“从一中生多”。3.认为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而是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同类相知:由于任何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人途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地感觉。(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1.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对于种子,他认为他们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2.他也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核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他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认识是“异类相知”的理论。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3—3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1.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2.为原子的性质有:(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是万物产生,物体也因原子分而消失。(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这是物质自动的思想,排除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3.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4.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1)影像论(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2)约定论:认为对于像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为造成的。第二章智者和苏格拉底一,智者运动(一)智者的含义1.智者:(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2)“智者”在此指“职业教师”,专门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而“智者”主要指演说和辩论的技巧。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二)智者运动的原因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主要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追求目标。2.为适应希腊尤其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1.“自然说”:该学说在讨论人事问题时,认为应按照人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来看,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人的本性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裤)“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2.“约定论”:“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说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是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法制的,有的提出德治的。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形成的。4.智者批判精神的原则: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我想是真的,就是真的;我相信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4—4(四)智者的代表人物1.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的轮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失误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2)该命题被后人赋予了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主观主义,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等的命题。2.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1)无物存在。(2)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3)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五)智者运动的意义1.智者运动的消极影响:对文明的极大破坏性,对哲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哲学自掘坟墓“2.智者运动的积极意义:是创新的必要环节。它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哲学,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立在它们之上是的制度来辨明自己的合理性。(1)智者否认认识的可能性,那就使人有必要说明能够认识的道理,迫使哲学寻求认识的标准。(2)智者拼击传统道德,迫使道德反对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来保卫自己,找出是非的合理原则。(3)智者拼击传统的宗教信仰,迫使思想家认为有必要提出更圆满和更纯粹的神的观念。(4)智者批评国家和国家的法,必然引起有关国家的哲学理论的发展,必然把这种理论建立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必然追朔到根本的原理。二、苏格拉底(一)“认识你自己”1.命题的含义: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2.命题的意义:(1)重新激发对这里的追求。(2)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二)“德性就是知识”1.命题的含义:认为人的德性是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技艺,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2..命题的意义:无人有意作恶,如果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他就会去实践它。具有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三)苏格拉底方法1.认为获得知识要用正当的方法。2.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无知”。3.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1)概念定义方法之一:归纳法。(2)概念定义方法之二:演绎法。(3)形式:对话和问答。第三章柏拉图一、柏拉图对前人思想的继承1.智者派:认为不可能有(关于现象的)知识。—5—52.苏格拉底:认为真知永远是关于概念的知识。3.赫拉克利特:认为(现象)世界经常变化。4.爱利亚派:认为(理念)世界是不变的;认为存在是一。5.原子论者:认为存在是多。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精神统治宇宙,而精神同物质有区别。二、柏拉图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柏拉图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理念”论1.“理念”的含义:“理念”本来是“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阴神为理智的对象。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理念”具有两种意思:(1)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存在。(2)它是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2.“理念”的特征:(1)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2)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3)不变形和永恒性。(4)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5)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们的意志,想象。(6)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7)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8)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9)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3.关于“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的关系的学说。(1)“分有”说a.“分有”说的基本思想:柏拉图认为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分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分有”的结果是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b.晚年柏拉图对“分有”说的批判:分有不适用于全部的可感事物;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又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的相似关系;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摹仿”关系。(2)“摹仿”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体的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二)柏拉图的知识论1.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1)可知领域:理智领域,知识领域。对象:是者的理念世界。主体:自由人。知识形式:a.数学:低级的知识。b.理性知识:纯粹的知识,即哲学。—6—6(2)可感领域: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对象:可感事物。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主体:囚徒。知识形式:a.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b.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三)柏拉图的灵魂学说1.对灵魂作三重区分:(1)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2)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理性—智慧—保卫者。激情—勇敢—武士。欲望—节制—生产者。2.灵魂回忆说:(1)认为学习就是回忆。(2)认为学习是“练习死亡”(四)柏拉图的政治学1.社会分工学说:(1)依据a.每个人的德性。b.神创造每个人时的材料。(2)社会的三个阶层a.生产者阶层:人数最多,德性为节制。b.武士阶层:保卫者的助手,德性为勇敢。c.保卫者阶层:人数最少,德性为智慧。(哲学王)2.理想国的各种主张:(1)武士和统治者的教育和培养。(2)每个人只做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即正义。第四章亚里士多德一、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1.理论科学:(1)形而上学。(2)数学和物理学。(3)逻辑学。2.实践科学:(1)伦理学。(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