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一)相关的教育现状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加强作为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小学特色课程开发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课程理论的深化,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提供新思路,而且可以为农村地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供参考。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优势,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就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就很难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特色课程符合学校实际,体现地域特征,内涵丰富,可持续发展。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彰显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服务于我们的培养目标,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拟实施的教育改革任务与教育现状间的差距或矛盾1、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研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极好途径。由于国家及地区课程开发的绝对主体是国家、地区课程管理者和课程或学科专家,课程决策不可能使课程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地满足社会发展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同时,国家课程范畴内的知识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快捷采集信息、利用信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是当今学生必须掌握的新的能力。社会要求学校不但能开设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而且能为学生们具有上述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开设校本课程。可以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功进行课程改革,其中关键一点是要看学生是否在课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要看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中是否有个性的培养。2、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研究符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被认为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内容又是按照学科编制的,教师无权也没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深层次思考,只能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授既定学科内容,教学蜕变成纯粹“教教材”的过程。这样,课程不知不觉走向了孤立、封闭与萎缩,走向繁、难、偏、旧。教学内容的惟一性,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难以发挥,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也难以发生有价值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3、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研究是21世纪我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大批既拥有科学素质又具备较高水平的人文素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学科课程有助于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学科课程使学术知识受重视,情感知识、体验知识往往被忽视。有时还会发生教育与生活对立的现象。对地方性知识的忽视,对那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知识边缘化,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和学校地域生活、生产实践的研究淡化,课程目标不完整、有缺陷,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特色课程研究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更有优势。(三)、我校的现状我校是一所公办农村学校,位于南津镇场镇所在地,学校课程采取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被认为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内容又是按照学科编制的,教师基本上都没有对课程进行深层次思考,只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授既定学科内容,教学蜕变成纯粹“教教材”的过程。这样,课程不知不觉走向了孤立、封闭与萎缩,走向繁、难、偏、旧。教学内容的惟一性,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难以发挥,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也难以发生有价值的变化。学科课程有助于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术知识受到重视,但学科课程往往忽视了情感知识、体验知识的传授,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还会发生教育与生活对立的现象。这种对地方性知识的忽视,对那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知识边缘化,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和学校地域生活、生产实践的研究淡化,使课程目标不完整、有缺陷,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核心概念的界定(一)关于课程课程,广义指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教学学科。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育目的不同,课程也不同。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课程有多种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校本课程等等。(二)关于特色课程至今没有找到关于特色课程的权威定义。特色课程应该是指学校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本校学生开发的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为了实施这个教学内容而制定的教学计划。它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鲜明的能力特征。特色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充分体现。(三)关于特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认为,何谓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于一般,不是平平常常,而是要有所创新,具有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因此要把学校办出特色,就要有新思想、新思路。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发挥优势和特长。这种特长可以表现在各个方面:可以是在教育(德育)工作上,也可以是在教学工作上;可以是在课外活动上,也可以是在课堂教学上;可以是在办学模式上,也可以是在教育方法上。教育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特色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了弄清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理论依据,总课题组抽出专人做了大量文献综述工作。有关资料将发给各子课题单位作为参考,本报告不再赘述。从目前的文献调研看,国外的研究者们对办学的模式和内容都已经有了一些分析和研究,但是在特色课程条件下的办学模式的研究还很少,同时国外的研究成果是否适合国情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从国内检索的资料看,对特色课程内容和通过特色课程形成办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也比较少。在我国现有国情下,突出学校课程特色,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旨所在,也是本研究通过此探索性工作希望最终能够实现的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特色课程建设应该是教育创新的攻坚堡垒,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根基和主渠道。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面临加快提高民族素质、多渠道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的历史使命,学校文化建设、办学特色建设、课程改革建设被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解决这“三大课题”的根基在教育观念的更新,主渠道在课堂,切入点在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本课题研究会使我们打开新的眼界,站在新的高度,实现新的突破。研究团队将在调查研究、交流考察、论文撰写等科研活动中分享教育创新的资源与快乐。问题在于,从“特色课程”到“办学特色”还有一段路要走,“特色课程”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办学特色”。这段路在哪儿?这段路怎么走?这正是本课题所要探寻的答案。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实践价值和意义(一)、研究的内容设计第一、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并开设各类具有农村特色课程。教导处要根据农村小学的特色而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各年级开设特色。一至二年级开设电子琴、合唱、舞蹈、美术、跳绳、踢毽、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特色课。三至六年级开设腰鼓、鼓号、电子琴、合唱、舞蹈、二胡、美术、手工制作、陶艺制作、象棋、围棋、军棋、跳棋、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跳绳、踢毽、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特色课。全校师生开展游戏选学课程,如“攻城”、“修房子”、“捡子”、“打沙包”、“打碑”、“滚铁环”等。(后附特色课程的时间、教师安排表)第二、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的评价机制。特色课程的开发的成功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形成一套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我们的评价坚持重过程也重结果的原则,注重实事求事的评价每一个学生,因为过于表扬会使造成学生的浮夸心态,过于保守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评价机制是从评价方式和评价时间两方面把握的。1.评价形式⑴自我评价在力求公平、公正、民主、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课题组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并用几句话描述出个人和课题组的出色表现、特色长处等,以便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⑵课题组评价让学生在互相评价中,通过评一评、说一说、议一议,分享别人的成果,逐步自我提高。同时邀请专家、领导、家长等参与评价,以便体现评价的权威性和民主性。2、评价时间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活动中加以评价可以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促使学生不断修正他们的活动。从而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即时评价和阶段评价:⑴即时评价在学生的每一次探究活动中,进行即时评价。即使评价对调控、激励学生能起到及时调节和指导的作用。同时也能为课题的终结性评价积累素材。⑵阶段评价a、中期评价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定期进行活动的中期评价,通过学生的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学生之间的质疑等,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科学、更有趣味。B、终结评价重点对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进行评价,特别是探究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合作精神等,同时对学生探究的最终结果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为了突出学生的个性和团结合作精神,我们在评价时一般针对学生个人和课题组的优点和特色进行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可分为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教师可定期与不定期写评语,尽可能用探讨性、启发性和平等性的语言第三、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管理模式。1、成立特色课程教研组,开学初制定工作计划,期末有工作总结,能定期开展特色课程教研活动,做定时、定点、定内容,确保学校艺术工作落到实处。2、加强特色课程工作的管理、检查、总结制度,领导小组以定期检查和抽查形式,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期末对特色课程任教老师所任教年级和学科进行质量分析,找出不足,制订措施。3、重视每堂特色课,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关注每位学生,利用特色课让学生在个性特长方面得到充分展示。4、每年有特色课程活动经费投入,现代化教学设备、专用教室、乐器、艺术音响资料有保障,确保特色课程、特色活动的开展。5、积极参加镇、区及市以上层面的培训活动、公开教学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第四、编写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的校本教材。(二)、实践价值和意义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人们对课程建设的全面认识与实践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各个学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提高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与积极性。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挥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提高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热情和综合素质,教师通过课程开发,课程知识得到了积累,课程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为学校特色的形成留下了空间,对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搞好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第一、通过特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有以下变化。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