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知行铜仁STUDYANDPRACTICEINTONGRENNo.5,2016SerialNo.812016年第5期总第81期“家国情怀”虽古已有之,却一直有实无名,近代鸦片战争以后才真正兴起。面对国破家亡、民族危机,中华民族开始自省和奋起,家国情怀思潮应运而生。在传统文化中,中国社会没有宗教的外在超越,更多依靠的是一种“人文信仰”。家国情怀以一种特有的信仰魅力,超越种族和民族、宗族和地域、阶级和阶层、政党和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1摇摇摇何谓“家国情怀”关于“家”,《说文解字》曰:“居也。”①关于“国(國)”,则曰:“邦也。”①280关于“家国”,《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讨伐殷纣王曰:“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昬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②“情怀”是一种感情,一种心境,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从字意上来看,所谓的“家国情怀”就是(人)对国、对家的一种思想心境,没有家,哪里的国。人不是浮萍,当我们在关注“小家”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大家”之国;当我们在建设“大国”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温暖的“小国”之家。“家国”一词由“家”与“国”两个基本对象构成。国大家小,“国”即“国家”,《尚书·金縢》载周成王语曰:“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论语·季氏》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里的“国家”应是当时的诸侯国,是城邦的意思。到了孟子,连横合纵、国破家亡,此时他论及“国家”就更多了,尤其是他说的“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谓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句话用《大学》来表达就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政治层面来说,国家有多重内涵,包含祖传国家、公共国家、阶级国家、官僚国家、寡头国家、朕即国家和宗教国家等等。③欧美学者多采用克斯韦·伯的关于国家的定义:“在一个给定范围领土内合法垄断了武力(暴力)使用权的”组织。④可以说,国家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杨清虎(安顺学院摇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安顺561000)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的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关键词:家国情怀;家;国;传统文化;爱国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37-2016(05)-07收稿日期:2016-07-28作者简介:杨清虎(1981-),男,陕西西乡人,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安顺学院马克思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现代化。43--知行铜仁STUDYANDPRACTICEINTONGRENNo.5,2016SerialNo.812016年第5期总第81期国,两者没有实质区别,都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国家”更偏向于政治范畴,是一个政治场合应用比较广泛的词汇,包含了一定的领域和人民,这与马克思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提出的“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的国家概念,其强调的“区域”和“公共权力”是一致的。⑤关于“家”,“豕之凥也”①,俗语言,“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余光中说“我曾经写过一千多首诗,写乡愁的诗占了十分之一。”⑥可见,“家”浓缩了母亲、父亲、亲人、故乡的无限情感和思绪,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情感依靠,无家则无根,无家,就是游子,没了温暖和喜悦。综合来看,“家国”一词政治色彩较弱,含义具有从小到大的张力,强调一种归属的递推关系,更倾向于思想领域,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的情感表达与人生理想。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家国情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慢慢积淀形成的。首先,它源自古代士大夫阶层对自我圈子的优越感和自我陶醉感。绝地天通,巫瞽分离,春秋战国之际,学术不断下移,普通的国人与百姓开始形成以钻研文化知识的小团体,一般称作“士”阶层。士阶层以读书为主,惠施“其书五车”是士的代表人物。士有着独特的人格意识,孔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等都是这种人格的反映。其次,贵族没落,士阶层崛起,不仅导致了士与其他阶层的分化,还影响了士与士之间的关系,士的共同体意识开始上升,沾沾自喜,他们以文会友,其他人被排斥在外,有着某种优越感。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就有这种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在魏晋时期得以强化,玄学就成了士族文人孤芳自赏的代名词。士大夫赖以安身立命的立德、立功、立言,在魏晋社会根本施展不出来,于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拿名教来遮掩,玄学家们“辨明析理”开始营造起来一个远离现实、抽闲虚玄、相对封闭的“精神家园”。最后,政治变迁、王朝更迭、民族战争,遗民旧臣怀念前朝,不忘故土,不忘国家,把“家国情怀”由内而外推上了台面。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柳宗元“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韩愈“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苏轼“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出仕为天下”,这些文人儒士的恋家、思乡、忧国忧民之情怀逐渐被沉淀而汇聚起来。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西方列强打破了近代中国人的宁静生活,人们遭受战争、投降、割地、赔款,妻离子散,国破家亡,士大夫的那种天生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承接的则是文人志士对亡国灭种的一种自省和情结,这种情怀重构而成“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支撑一代又一代文人志士前赴后继、救亡图存、苦苦探索。可以说,“家国情怀”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现实的累积产物。所谓的“家国情怀”,笔者认为其概念是多层次的:第一,“家国情怀”起源于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识分子阶级优越性的自我标榜,具有狭隘性。第二,“家国情怀”在形成过程中,与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宗族伦理、个体意识是密不可分的,是经历了战争失败、骨肉分离、国破家亡之后伤痛思维的沉淀。第三,“家国情怀”是近代特殊社会历史的思想产物,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不断下移,是士大夫精神在整个民族遭受苦难之后精神的重构,千锤百炼,浴火重生。近代的“家国情”怀带有很强的积极、正面意义。第四、“家国情怀”具有时代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超越民族、意识形态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社会建设、国家统一、展现民族凝聚力方面都开始发挥作用。那么,我们当前所说的“家国情怀”就应该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思想和理念。2摇摇摇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之一,有其基本的内涵特征,主要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仁爱之情。家国同构理念是家国情怀形成的关键,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持续发酵的动力,仁爱之情是家国情怀良性前进的出发点。2.1家国同构国家形成以前,原始社会主要是以带有血缘关44--知行铜仁STUDYANDPRACTICEINTONGRENNo.5,2016SerialNo.812016年第5期总第81期系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构成,此时的“家”即“国”,“国”亦是“家”,也就无所谓是家还是国。夏商社会里,“国家”的意识开始出现,不过这种国家是军事占领后的政治产物,有人口、土地和主权。“国”的概念出现以后,与此矛盾的“家”也就诞生了。但是,它们之间仍然保留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靠血缘、地缘为纽带,此时的国与家血脉相连,只不过是部落联盟的再扩大和政治化。西周开始,“国”的范围空前扩大,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关系逐渐淡化,在这种情况下,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又把家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秦汉开始,国家统一,行政上的垂直管理,导致家与国的矛盾凸显出来,汉代政府不得不继续延续伦理道德为主要手段的宗法体制,让其在社会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因如此,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⑦可以说,古代中国家与国从来就没有被割裂开来,“家”与“国”是一体的。所以有人认为,血缘和政治的联姻是家国一体伦理政治的存在前提和纽带,血缘关系和政治生活的相互渗透,保证了家国同构政治模式的合法化和合理化。讀訛这种一宗法制为基本形式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理念就是“家国同构”。家国同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家国一体的同时肯定要以家为本,把个人、家庭、国家有机结合。作为一种与道德和政治都有联系的价值理念,它强调以民为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种执政者对这种理念的认识结果。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讁訛,说明人在家、国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人对家国同构理念的认知就形成了家国情怀。也就是说,家国情怀是人持有的“家国同构”理念,是把“家”与“国”的关系看成是一个整体的观念。2.2共同体意识在现代社会学中,无论是家意识,还是国的意识,都可以划入共同体意识之中。共同体意识是一种传统意识,个人的所有行为都必须要符合共同体的需要,个人不能凌驾于共同体的需求之上,这种意识与个人自由意识是相对的。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之下,所有个体“同呼吸共命运”,上级有绝对的权威,下级绝对屈服于上级的意志之下。儒家提倡的忠孝、礼仪、廉耻这些道德要求,都是为共同体服务的,带有很强的共同体意识印迹。近代前的社会中,家意识都是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形态。輥輮訛近代以后,西方自由思想进入中国,反对束缚,强调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使得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开始凌驾于共同体意识之上。近代思想解放运动者,在反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同时,也把这种共同体意识一并当做“糟粕”从中国文化中清理出去了。家国情怀把主体置于“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意识之下,使得个人意识必须服从社会意识,服务于共同体利益。在现代社会中,还表现为一种集体意识和公民意识。家国情怀,充满原始和质朴的味道,个人利益与家国利益捆绑在一起,达到一种平衡,既不超越也不屈服。2.3仁爱之情仁爱是一种思想情感,就是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它是儒家思想的内在核心,也是家国情怀的内在驱动力。如果说个体只为共同体服务,是不是就可以不择手段,是不是就可以采用战争或者阴谋等手段获得暴利?显然不是,皋陶“宁失不常之罪,不枉不辜之善”輥輯訛,家国情怀所持有的对共同体的认同感是建立在仁爱之心、敬畏之心、宽容之心的基础之上的。仁爱本是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以一种情感的形式转化给家国情怀,成为把人的这种情怀引领上正确方向的灯塔。家国情怀最终的情感归宿,不是仇恨,不是敌视,而是一种“爱”的思想。这种爱不是一种宗教的外在超越,而是宗法宗教形态下的道德情操。这种爱,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宽容、谦逊、悯恤与慈悲。3摇摇摇家国情怀的实现途径家国情怀是个人的信念和理想,那么如何实现这种情感,从基本方面来说,对于主体至少需要做好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三个层面。3.1强调个人正心、修身、慎独《大学》所云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就是把个人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就是这个道理。“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个体的人不仅要慎言慎行,戒躁戒傲,更要心怀天下,45--知行铜仁STUDYANDPRACTICEINTONGRENNo.5,2016SerialNo.812016年第5期总第81期所谓“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礼记·中庸》)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强调提高个人道德,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儒家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