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孤独》看拉美文化的死亡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从《百年孤独》看拉美文化的死亡观作者:孔祥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5期摘要:生死和存亡是人类生活的起始和终点。古往今来,无数的文学作品不只探讨生命的价值,更关注死亡的意义。通过分析这些作品,我们能看出一种文化对死亡的理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力作《百年孤独》就是一部描写死亡的佳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拉美文面对死亡乐观、豁达的态度和魔幻、神奇的印第安文化因素。关键词:《百年孤独》;拉美文化;死亡作者简介:孔祥雯(1983-),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拉美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004-02生死和存亡是人类生活的起始和终点。古往今来,无数的文学作品不只探讨生命的价值,更关注死亡的意义。比起生,死亡更能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人的生死历程也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面对死亡,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解读,或悲哀,或恐惧,或欢欣。通过分析这些作品,我们能看出一种文化对死亡的理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力作《百年孤独》就是一部描写死亡的佳作,“死亡与孤独”是这部作品的重大主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拉美文化对于死亡的不同理解。1967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一部《百年孤独》震惊世界文坛,从此,他以浓郁的美洲气息和登峰造极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闻名于世,他所代表的当代拉美文学也终于在世界文坛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在198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阅读《百年孤独》,在惊叹、感动之余,发现“死亡”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专家们评价道:“死亡在加西亚·马尔克斯创造和发现的世界中,也许是置身幕后的重要导演。他的故事往往围绕一个死人--一个已经死亡、正在死亡或即将死亡的人。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体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特点--一种命运至高无上和历史残酷无情破坏的意识。但是这种死亡的意识和生命的悲剧意识被叙述的无限机智巧妙的活力冲破了,这活力代表了现实与生命本身的既使人惊恐又给人启迪的生气勃勃的力量。”之所以对死亡有着关注与兴趣,与作家的经历有关。马尔克斯于1927年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雷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阿拉卡塔卡。并由自己的外祖父母抚养,外祖父打过仗,性格倔强,思想激进,外祖母更是神奇,善讲鬼怪故事、终日与鬼魂打交道。这对作家的童年有着深刻的影响,作家说道“那时我一方面想象外祖父那样现实、勇敢和坚定,可另一方面,我又抵挡不住外祖母那个世界的不断的诱惑,总忍不住要去探个究竟。”正是童年外祖母的鬼怪故事,给作家日后的创作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除此之外,还有他本身对死亡的敏锐感受和深刻思考。龙源期刊网人们在迈向未来的征途中,总会向往未来的美好,但同时也还隐藏着我们对模糊不清的事物的担忧。随着成长,衰老渐渐不可抗拒,更不可抗拒的是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的生命在不断地迈向未来的进程中一天天减少,死亡带着无可穿透的黑暗与恐惧,向我们步步紧逼。面对这样的终局,大多数人选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无意识中淡忘了那向我们逐步走来的未来—“死”,因为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眼下的生活已经让奔走的人们自顾不暇,只能去关心不远的将来。然而,当我们已经意识到这命中注定的死亡之时,该怎么办呢?我们能忍受这样的忧虑并把它变为面对最后黑暗的勇气吗?面对这些忧虑,马尔克斯用《百年孤独》向我们展示了拉美文化中对于死亡的不同理解和他们的态度。《百年孤独》是一部描写死亡的佳作,死亡是这部作品的重大主题之一。《百年孤独》中的死亡大致可以分为非自然的死亡、自然的死亡,而在非自然的死亡中,有些是很离奇的。生老病死等自然因素、战争、政治纷争以及腐朽封闭的社会环境等,还有孤独这一精神因素,都是作品中众多人物死亡的原因,而诸多合力又构成了马孔多的消亡。作者透过死亡关注生存,关照人的内心、人的灵魂、人的精神状态。对死亡的叙述中又透露出对死亡的哲思。在作者笔下,死者的鬼魂与活人无异,他们都能言善辩,有喜怒哀乐,且能自由进出生者的世界。印第安传说认为生与死并没有绝对界限,死亡是另一种“生存”,生命可以在“死亡”之后延续。亡灵可以在自己的世界继续生活,成长,变老,乃至死亡,而这个鬼魂的世界和活人的世界是相通的,没有界限的,生者和死者共同生活在一个空间里,毫无阻碍。并且亡灵也有情感,也有听、说、忆、思的能力。打破了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例如,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和自己的表妹乌苏拉成了亲。因为是近亲结婚,乌苏拉非常害怕自己生出个长有猪尾巴的孩子来,便不肯与丈夫同房。慢慢得村里人都传说布恩迪亚没有本事,并以妻子拒绝同房的事情取笑阿卡迪奥。在一次斗鸡中,他赢了邻居阿吉拉尔,阿吉拉尔由于输了心里不痛快,便当众挖苦布恩迪亚的老婆不与他同房。布恩迪亚不堪忍受侮辱,便拿起长矛与他决斗,在决斗中,阿吉拉尔被刺中了咽喉,当场死亡。阿吉拉尔被刺死后,他的鬼魂经常出没在布恩迪亚家里,或气急败坏地找水擦洗伤口,或神情忧郁地在雨中徘徊,而且死后的他伤口依然在不停地往外流着血。有一天,布恩迪亚又看见幽灵在他屋里洗伤口,他简直无法再忍受下去了,遂对幽灵说“好吧,阿吉拉尔,我们马上就离开这个村子,搬到顶远顶远的地方去,再也不会来了,这样一来你就能安宁了。”就这样,布恩迪亚开始背井离乡,寻找新的安身之所,并且最终决定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落脚,并把这个未知的世界命名为“马孔多”。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布恩迪亚在马孔多定居后,死人还能够“活着”,并且死人也需要朋友,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感到孤独寂寞,也会问路找人,阿吉拉尔因耐不住孤独,迫切地想念起了自己的仇人,“他找了很久,他向里奥阿查的死者们打听过,向来自乌帕尔山谷的死者们打听过。”他居然能最终根据梅尔基德尔斯在地图上画的小点找到了马孔多,后来两个冤家甚至成了朋友。布恩迪亚快死的时候,幽灵每天两次来跟他谈话,帮他擦洗,给他喂食,他俩还商议创建养鸡场,以便到地府后聊以解闷。除此外,“死人”也会衰老,也可以和依旧活在人世的人交谈,阿吉拉尔死后多年又老得“白发苍苍、动作迟缓”还和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一直谈到天亮等等。龙源期刊网另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贯穿全书的线索人物梅尔基亚德斯几次重生,死后还常常回到实验室指导奥雷连诺破解羊皮书直到这个家族临近崩溃才离去。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书中的众多人物都能预见死亡,不仅是自己的死亡,还有他人的死亡,他们都有着惊人的洞察能力。例如,阿玛兰塔亲眼见到死神,并且和大家宣布她将在何时死去,她还准备为全镇人给死去的亲友捎信。从此阿玛兰塔便开始不停地织着裹尸布,白天织,晚上拆。她用这样的方式计算着自己的死期,似乎没有一丝对死亡的恐惧,有的只是平静的等待和淡然的态度。死亡就像出门旅游一样容易,而且当她为自己织完裹尸布时,她就死了。在这里,活人和死人又有了联系,这个联系的纽带就是预见到自己即将死去的阿玛兰塔,她很乐意为大家死去的亲人捎信,带去亲人的问候,生死的界限又变得模糊了。奥雷连诺上校也具备这种能力。奥雷连诺上校离开家乡,在外打仗,走后八个月,差人送来一封火漆封口的信,说爸爸快死了,要家人好好照顾。乌苏拉叫来七个人,好不容易把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从大栗树下抬到房里的床上,但第二天,他又回到栗树下去了。两星期后的一天凌晨,他死了。不得不说,奥雷连诺上校的预见能力令人惊讶。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更是高妙。他在一百年前就已经预知马孔多镇和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了: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人将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马孔多将被一场飓风卷走。他的预言在小说中都一一得到了验证。何塞·阿卡迪奥的死似乎也有一种“告知”的意味。“一天,他像往日一样手中攥着双筒猎枪,提着一串野兔回家,雷贝卡去洗澡了。突然,何塞·阿卡迪奥房里传出一声枪响,血从门下流出,淌到大街上,沿着凹凸不平的人行道向前,流到街角,然后横穿街道,流上对面的人行道,流到另一个街角,再流过街道,最后爬上台阶,从布恩迪亚家关着的门下挤进去,绕过客厅,顺着墙角穿过起居室,在餐厅的桌边画了条曲线,沿着秋海棠长廊蜿蜒前进,悄悄从阿玛兰塔的椅子底下流过,流进了厨房。乌苏拉正在打鸡蛋做面包。”看到血,乌苏拉意识到,何塞·阿卡迪奥死了,乌苏拉跟着它来到出事地点,果然何塞·阿卡迪奥已经倒在了血泊之中。此外,小说中还有一些象征隐喻的写法,来预示某个主人公的死亡,或者是一种情势的没落,濒临崩溃。比如在小说中作者描写了各种各样的黄色的事物:小黄花、黄蝴蝶、黄玫瑰、金黄色的钱币、金黄色的小鱼。黄色在小说中的反复出现,是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的,因为根据印第安人的传说,黄色意味着凶兆,象征着死亡,腐朽,崩溃,没落,灾难的来临等等,是古印第安人根据有关虎神传说演变而来的。在小说中,只要是出现了黄色的事物,随之而来的便会是一些不幸,死亡,疾病,瘟疫,灾难等。同时,还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家族的没落,人物心情的阴郁等等。比如小说曾多次写到小黄花。一次是写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把假牙放在水杯里,牙缝里便长出了开黄花的水生植物,不久这位吉普赛人便死去了。一次是当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死后,木匠来量尺寸做棺材时,天上掉下许多小黄花,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黄色花朵像无声的暴雨,在市镇上空纷纷飘落,铺满了屋顶,堵住了房门,遮没龙源期刊网了户外的牲口。”还有一次写布恩迪亚家里的水泥地的裂缝里长出了小黄花,从此这个家庭便开始分崩离析,家族最后的成员不愿再打理家事,屋子一天天破败,人也一日日沉沦,整个马孔多也便日趋衰落,不久乌苏拉也就去世了。俏姑娘的最终离开似乎和死亡无关,但是这种“消失”的方式却让读者觉得新奇无比。马孔多的肮脏、污秽和俏姑娘的纯净无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显然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的存在,最终她抓着床单上了天。这种离开的方式无疑是源于《天方夜谭》中关于飞毯的古老传说,但却让读者产生一种新奇感,陌生感,更觉得俏姑娘是马孔多这样一个日益衰败的环境中的至纯至美的存在,这种存在只能是暂时的,她的消失让人觉得神奇,荒诞而玄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鬼相通,生死相连的情景,既扑朔迷离,古怪稀奇,又充满魔幻,它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想象的无限的空间。在马孔多,生者与死者的交往非常自然,就好像他们仍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共同经历着生、老、病、死。这种古老的印第安生死观无疑还带着原始的荒蛮和愚昧,但这一文化传统在此处还旨在揭示一个事实,即马孔多人闭塞、落后、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除了《百年孤独》对拉美文化生死态度的反映,我们还能在拉美的传统节日中看到这种观念。传统节日时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反应,拉美人的死亡观在墨西哥的“亡灵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墨西哥人相信人死去之后,灵魂还继续存在,并且死去亲人的灵魂会在这时回到家中,因此死者的家属要制作精美的供品,用万寿菊为灵魂引路并在晚上为死者守墓。亡灵节期间,人们还要在广场举行传统的庆祝活动,表演多场以生命与死亡为主题的歌舞和戏剧;许多成年人化装成死神、骷髅等,在街头表演。而许多小朋友都穿着小骷髅、南瓜、女巫、黑猫等造型的服饰,提着桔红色的南瓜桶要糖果。但是与传统的鬼或者“骷髅”的形象不同,这些骷髅可不是一堆堆阴郁可怖的白骨,它们跟活人一样,神态各异,各司其职,充满了幽默、喜剧色彩。这或许会让中国人联想到咱们中国的清明节,然而墨西哥人的“清明节”里完全没有中国人的凝重和伤感,有的却是欢歌笑语,他们把这个跟死人有关的节日过的热热闹闹,跟狂欢节一样,这种拿死亡“寻开心”的生活态度着实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墨西哥人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那就是乐观,豁达和释然。他们认为,人死后,根据各自不同的死亡方式会去不同的天堂,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新的生活方式的起点。墨西哥的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说:“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如果死得毫无意义,那么,其生必定也是如此。”“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对于纽约、巴黎或是伦敦人来说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